“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丨睡前聊一会儿

“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丨睡前聊一会儿

00:00
05:32
关于孩子的话题总是格外引人关注。上周一我们探讨了儿童化妆品的安全性,上周四我们聊到了“儿童用药如何更精准”的话题。今天,我们再来聊聊“儿童友好型城市”。

说起“儿童友好型城市”,一些人可能不太熟悉,毕竟这一概念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儿童友好型城市”在1996年第二届联合国人类居住大会上被首次提出,旨在把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儿童权利整合在一起,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2016年,深圳将“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发展规划纲要。此后,从长沙明确提出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核心要素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到成都启动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工作,再到威海发布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全国不少城市都朝着这一目标迈出了探索步伐。

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离不开对儿童的关怀与温暖。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每座城市的未来也必将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去创造。可以说,关爱儿童就是在守护城市发展的未来。然而现实中,一些城市在“儿童友好”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例如,每到周末,不少父母都会为“带孩子去哪儿玩”而绞尽脑汁,儿童游乐场地的缺乏给不少家庭带来苦恼。部分社区在规划建设、改造提升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儿童体育锻炼的需求,使得一些孩子只能在成年人的健身器材上活动。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守护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城市应有的远见与担当。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体现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也体现在城市发展更新的规划和理念上。截至今年3月底,深圳已建成公共场所母婴室1080间,基本覆盖市内商场、医院、公园、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在上海长宁,精心打造、用心经营的“生境花园”,让孩子们真切感受着社区的友好与温度……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文化友好的良好氛围,给孩子们带来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一些地方还把儿童发展深度融入城市规划,激发儿童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参与到友好空间和环境的设计中来。从看到孩子的需求到倾听孩子的声音,从保障儿童安全到培育儿童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潜能被激活,城市发展的未来也被点亮。

“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也反映着不断提升的城市文明水位。孩子的视角与成年人不尽相同,当孩子们以童真的心灵、独特的眼光去感受城市发展的脉动,往往能发现一些被大人忽视的问题。有儿童文学家认为:“最好的城市应该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指数、让城市更加宜居的过程,一座对儿童越来越友好的城市必定是一座更温暖、更包容、更具韧性的城市。不论是将儿童常用的石材座椅贴心地打磨成圆角,还是对过斑马线的小朋友多一些耐心等待,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就藏在一些用心的细节和举手投足的习惯之间,城市发展的温度也蕴含其中。

记得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两个小孩子坐在小渔船上,为什么没下雨还打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展示了两个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在城市的创新发展进程中,孩子们的梦想期望、奇思妙想,同样是灵感之源、活力之源。大朋友与小朋友们一道,保持对城市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才能让城市的发展始终活力满满、充满乐趣和欢笑。

这正是:留一方童趣,当用友爱添可爱;守一份童真,应以细心护童心。

(文丨张近山 主播 |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