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4 节气香事 | 大暑,上蒸下煮烧伏香

2020-14 节气香事 | 大暑,上蒸下煮烧伏香

00:00
06:06

本文是作者为上海《新闻晨报》与《周到》APP物候日志专栏撰稿原创文章,见报日同时在谦言益语头条号、博客、百家号、微信公众号德乐堂中推送全文未删节版,未经许可请勿转载盗用。



节气香事 | 大暑,上蒸下煮烧伏香


泽国已炎暑,

夏天仍永朝。

炙床炉炽,

薰野水波摇。


大暑是季夏中气,正值三伏。


三伏天里,初伏湿,末伏燥,上蒸下煮,对身体虚弱久病的人来说,真是难熬的日子。在这时节,民间有“烧伏香”的传统,就是针对老弱久病者,烧烧伏香祛湿健脾,对身体和精神康复的帮助效果还是很显著的,烧伏香其实就是中医的三伏灸。

三伏灸所用的艾条是重要的传统香药之一。宋代画家李唐的画作《村医图》就是用写实的技法,描绘了村医给乡民艾灸治疗的场景,村医手持火绳引燃患者背上的艾柱,这不就是炷香的情形吗。


艾灸所用原料艾绒,为端午香囊主香药之一的艾叶所制。艾叶,俗名艾蒿,在《尔雅》中又称冰台、灸草,是一味在华夏民间流传数千年的原生常用香药。《诗经》王风·采葛中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中借喻之物“葛”是织布的原料,“萧”则用于祭祀,“艾”为治病所用,应三岁时序,既可说明当时的诗作者已知陈艾功效,又借喻其可愈长久相思之苦。在《孟子·离娄篇》中也写道:“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这里又是以陈艾为喻,不懂得积蓄,临用时则求之不得。


医书中以艾疗疾的最早记载为梁·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在该书中品卷二“艾叶”条目中载:“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对艾叶的采摘与炮制,《名医别录》也写道:“三月三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又,艾,生寒熟热。”对艾叶药性的寒热温凉变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详解:“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从诗书经典到医药典籍,对应起来看,上古之人哪怕是诗中引喻也必有出处,有据可依。当下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不扎扎实实追根溯源地系统学习,往往会误解、曲解、甚至是错会其意。


艾灸所用艾绒的制作是非常耗工费时的手艺,上品艾绒颜色为土黄或金黄色,艾绒柔软无杂质,灸火温而不燥,润能通经,气透肌肤,温阳祛寒,其烟则对空气中的病菌、病毒有杀灭作用,所以,艾灸对古人、对今人来说,都是物美价廉的家庭常用保健品。


艾绒除了做艾灸之用,古法书画印泥中也用到艾绒。美食家唐鲁孙先生曾写过《说古法印泥》一文,其中一段写到印泥用艾绒的做法更为繁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看,不再赘述。


清·徐大椿编《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写道:“香者气之正,正气盛, 则自能除邪辟秽也。”《扁鹊心书》则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中华传统香文化并不仅仅是精致生活的产物,而是健康生活的必需,这也就是中国香文化能够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数千年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过眼云烟198828

    刚听到这

    新建伯 回复 @过眼云烟198828: 辛苦啦

  • 童姥2023

    听文涨知识

    新建伯 回复 @童姥2023: 师姐见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