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配乐)

母亲 (配乐)

00:00
01:23

母亲,您双乳深陷下去

像两潭干涸的湖泊

我是喝湖水长大的

湖水营养了我的头颅壮实了我的腰肢

我曾围着您生命的湖泊团团转


而今,母亲

您时不时的

背着世人悄悄抹泪

将思念,揉进

一日三餐的炊烟里

袅袅升起,飘入我的梦乡

熏出心酸的泪滴

您倚门叹息黄昏的声音

惊动一碗水村庄

十里蛙鸣

○别客诗歌评论员 施远方


    母爱、亲情,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迈不过去的坎。书写这样的主题,容易落入窠臼,失去新意。就中国诗歌整体创作而言,能在一首诗中有所创新和突破,我认为就是诗家大幸、读者大幸了。

    读逸西《母亲》这首诗,就不乏新意。

    首先,他切入点很好——母亲的乳房。

    因为,人一生下来就要哭着找奶喝,这是人离开母体后,再次与母亲建立联系的最原始、最简易的方式。

    但很多人会止于乳房、乳汁,不能深入或极易随波逐流,导致毫无新意。而逸西以“双乳深陷下去/像两潭干涸的湖泊”来书写母亲,就很精确、精准。因为,他的母亲已迈入暮年。这样的诗写与写实,不仅充满诗意,而且意象延伸准确。这两句,诗人把母亲的乳房深化、升华了。干瘪的乳房像干涸的湖泊,给人直接感官诗写和呈现,富有视觉冲击力。

    同时,诗人带着强烈情感,两个曾经美轮美奂的湖泊,如同青海湖、罗布泊,突然间干涸了,哪一个见了,都会心痛。这是人类固有的感情,也是任何人,见到母亲干瘪的乳房,都会心生怜惜,哀叹其青春已逝!诗人在这里将个人情感,物象升华,直观又自然地呈现,让人击掌又默默流泪。无疑,这就是诗人对情感、物象、意境的准确把握所产生的诗意效果。

    其次,逸西将人们滥用了的“乳汁”自然化。这里的自然,是指大自然。乳房似湖泊,乳汁就是湖水。然而,这样的隐性夸张,营造了奇妙的诗意向度。在不经意间,诗人把它扩大化,由乳汁联想到湖水。水,乃生命之源,也是爱之泉源。母爱,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比喻中,升华为人类的共同之爱,升华为生命体对水的依赖。有了湖泊、湖水这两个喻体的情感铺垫,全诗抒情,便水到渠成。

    第三,是诗人把往昔与当下、现实与梦境巧妙衔接,呈现十分自然。在第一二节之间,诗人仅以“而今”二字,就将其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和离开母亲的日子分开了。第一节因而成为记忆中的真实,第二节成了现实中的梦境。如此,全诗奇妙完成了虚实不分、真幻共境的诗意景观。故而,诗人在“炊烟入梦熏出心酸的泪滴”的书写中,更显对母亲的思念之深、之真、之切。而事实上,这些想象的场景,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皆有之;这也是诗人自己的记忆被想象的画笔,诗意般勾连起来,给人独特又灵动的情感体验。

    最后,诗歌双线并进。全诗表面上看,只是在写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事实上从始至终,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并不比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少一丝一毫。从这个角度讲,诗人给我们描画了一幅母子千里相思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确切地说,这是一首建立在记忆和想象之上的诗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记忆和想象属于心灵的同一部分。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里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最美的记忆才会催生最美的想象,创造最美的诗。逸西的《母亲》,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评论员简介:施远方,原名吴勇聪,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随笔评论集《路过岁月》等7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