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来源】本方来源于《伤寒论》,相关原文如下:
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 发汗已,脉浮数,凡渴者,五苓散主之。
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5.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6.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7.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三十一条)
8.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三篇第四条)
【组成】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剂量】
现代临床多用作汤剂,参考剂量如下:猪苓12-18g,泽泻20-30g,白术12-18g,茯苓12-18g,桂枝9-12g或肉桂3-6g。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七寸,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降息。
【应用】
本方原为治疗太阳蓄水证和水逆证而设。前者的表现如原文所言: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后者为渴欲饮水,而水入即吐。一为消渴,一为水入则吐,表项相反,但病机相同,均是水湿内停,气化不利所致。
本方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相当广泛,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结石、泌尿系统感染、尿崩症、特发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脑积水、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关节腔积液、传染性肝炎、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梅尼埃病、高血压病、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于水湿内停者皆可应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想买书
听友198298775 回复 @听友283837212: 想买就买,这还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