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耳边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
多看点书,将来对自己有帮助。
我们也知道要多看书,但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多看书?
我们也想多看书,但工作学习这么忙,总是很难有时间看书。
我曾经对读书也不屑一顾,总觉得太浪费时间,看完就忘。
直到遇到一个大神,交谈时说话富有哲理,但又不带有说教性,自带好感属性。
而反观自己,说话毫无逻辑,经常不经大脑就脱口而出,因此也得罪了许多人。
后来才知道,他坚持阅读已有5年,每天有3个小时是在看书。
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并从中受益。
我很喜欢董卿说的——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今天分享这篇文章,能让你明白看书与不看书的人的区别,也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爱上读书。
1.经常看书的人,不屑于当高调的主角,但以温和的态度收割更多好感。
大学坚持写作后,参加线下读书会,认识一个北大毕业的女生,父母都是大学教授。
她是金融专业,大学时直接实际操盘,直接赚了个盆满钵满,还钻研心理学,修了双学位,可以说超级厉害了!
但是这些在我们看来值得吹嘘的事,她却从来不说。
聊天时,她只会默默地听我们聊名家史学,偶尔给个客观的评价。
以前以为是不感兴趣,后来才知道,她是顾及我们的感受。
她一开口,我们就没啥可说的了。
就像小说里武功盖世的人物一出场,其余人只能俯首称臣一样。
她从不当主角,选择做个温和的配角,用谦逊又亲切的态度,疯狂刷好感。
后来才发现,越爱看书的人,越发现自己无知,把生活中的分歧当成认知来源,不加以评判任何观点的对错。
反而是看书不多的人,经常会掉书袋,装作自己很厉害的样子,对别人不屑一顾。
有次我问她,要是有人问了个很小儿科的问题,你也会耐心解释吗?
她说,评判该不该回答一个问题的标准,应该是这个问题,是否经过对方思考后提出来的,而不是对方的文化水平或者身份地位。
因为,在一望无际的知识领域,人人都是求学者,是不分高低贵贱的。
2.经常看书的人,不会轻易丢掉「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先来说说,深度思考能力是怎么被毁掉的。
讨厌复杂、喜欢简单是人的天性,所以大脑也会保护我们,自动选择有及时反馈的事,并且习惯用「错位成就感」麻痹自己。
所以,像看书这种反馈周期长的事,常常就三分钟热度,一会儿就被大脑给毙掉了。
省下的空闲时间,通通被「游戏」、「抖音」、「小说」占领了。
但是,往往是这些好玩有趣的东西,慢慢让你变得放松懈怠。
其实,我们都被这些娱乐项目套上了枷锁,就像被操控的人形木偶,一步步被牵引着却不自知。
看似你在操控着游戏人物,但实际别人也在操控着你,就是一场局中局罢了。
大学的时候,我也花大量时间在追偶像剧、八卦明星花边新闻上。
直到后来看了心智成长、思维认知类书籍后,我才意识到,原来不是我在玩手机,一直是手机在玩我!
我就像被圈养的小白兔,他们给什么,我就吃什么,在沉迷安乐的同时,我也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这很可怕,但所幸,后来写作和书籍拯救了我。
没看过《娱乐至死》,我就不知道,现实比书更荒诞,而让我感到痛苦的,不是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不再思考。
没看过《沉思录》,我就不知道,让我摇摆不定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的希望和恐惧。
……
没看过这些书,我依旧是被游戏调教得服服帖帖的「咸鱼」。
我不会对自己「乐又有趣」的生活产生怀疑,更不会透过表面的娱乐,看到更深层次的残忍真相。
现在,我不仅看思维认知类的书籍,也看历史、看文学、看心理学。
这些书,短期内的确不能让我突飞猛进,但能帮我搭建专属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在人生转折点的时候,给我莫大的帮助。
一个人如果既不能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也没有出去走走,见见厉害的人;
反而把所有时间精力,都花在快短平的娱乐项目上,时间一长,大脑真的会慢慢退化,变成任人宰割的小绵羊。
3.经常看书的人,对「读书」本身反而没那么看重。
不看书的人,更容易陷入两极分化,要不坚信读书无用,要不觉得读书能改天换命。
刚毕业实习那年,小姨来家里做客,聊天问到我一个月工资多少。我那时工资不多,刚好5k。
她说:“现在的钱不好挣啊,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和小树以前当学徒的工资差不了多少。”
我说:“是啊,现在小树应该挺出息了吧?”
(小树是她儿子,小我两岁,高中就辍学打工。)
小姨笑了笑,说还行吧,当了发型设计总监,一个月一万多呢。
当初我就觉得读书没用,早点出来赚钱才是硬道理,现在看来果然没错。
我有点不认同,想反驳她,但想想还是算了,说了也没什么意义,他们不会明白的。
因为「读书根本没用」这句话,实在太耳熟了,而且大多出自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之口。
而他们,正是因为没有感受到读书的好,才坚信读书的坏。
还有一类人,因为吃到了没读书的苦,所以认定,读书绝对能改变命运。
我去年看过一部纪录片,印象深刻,是关于乡村教育。
视频中的房屋很破旧,年轻的支教老师刚到家里,孩子父亲就热情地切西瓜,说:
“我就只佩服你们这种有文化,会教书的人,我这一辈子啊,就毁在没钱读书上,不然有了学历,早就住进大城市,做着大生意了。”
当老师问他,会不会通过看书来弥补遗憾时,
他顿了下,有点尴尬地说:
“每天做这么多农活,哪里有时间看书啊,督促孩子多学习还差不多。
反正他读书成绩好,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到时候再娶个有钱媳妇,我和他妈妈这后半辈子,就能享福了。”
他和大多数望子成龙的家长想法一样,把所有赌注都压在孩子身上。
认为读书就一定能改天换命,跨越阶级壁垒,成为社会金字塔尖上的人。
但幼年错失了读书的机会,对「读书」出现巨大认知偏差,不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
入社会后也不看书,思维境界和认知水平就始终只能停留在表面。
经常看书的人,更能够辩证地看待「读书」本身,以更加平和、放松的心态,去理解读书和上学的意义。
因为他们知道看书不会让人一夜暴富;不看书也不一定穷困潦倒。
其实,看书只是了解生活的一个过程,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
最重要的是把书里的知识,装进脑子,再利用它们,最大程度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4.还有蛮重要的一点,经常看书的人,更难找对象!
看到这一点,是不是有铁汁一拍脑袋,大呼说出了心声,为什么呢?
经常看书的人,愿意在阅读和思考上面花费更多时间,很多时候更倾向于独处和安静,常常与热闹、人多的活动绝缘。
即使偶尔有朋友邀约聚会,也能推就推,只想窝在家里当个书虫。
所以,长年累月之后,他们的思想境界越发宽阔,看待事物的眼光越发平静,但错过的对象,也多到能组成明星后援团了。
而且,经常看书的人更倾向于精神恋爱,希望找到「灵魂伴侣」。
他们对待爱情,依旧保持着孩童般的纯净。
挑选对象更多是看三观和感觉,能够聊到一起就算看对眼,不会在乎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但可能会看学历和长相)
。
像《泰坦尼克号》里Jack和Rose凄美的爱情,打破阶级,超越生死;
又或者像《我们仨》里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彼此欣赏,互相尊重,都是让他们心向往之的。
正因为他们追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所以对爱情,对恋人的要求会很高,甚至有些恋爱洁癖,但是一旦认定了,就非TA不娶/不嫁了。
因此,他们也很有耐心,更愿意花时间等待对的人,即使年龄越来越大,也依旧对纯净的爱情充满期待。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那他们大多都很幸福,因为遇见一个懂自己的伴侣,生活真的很舒服。
不用多说,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对方就心领神会。
最后点个「在看」,一起爱上读书,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哈哈哈,单身狗🐶
经常看书的人更难找对象。真的是心声!
怎么才能坚持每天看书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