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4期:《悬崖之上》爆火,71岁张艺谋再上热搜:不设限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2021-1214期:《悬崖之上》爆火,71岁张艺谋再上热搜:不设限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00:00
13:26


5月4日当天,电影《悬崖之上》票房破亿,累计已达4.8亿。


在之前的点映中,猫眼评分已达到了9.1分。观众好评如潮,更被网友们评为“年度最佳谍战大片”。




这是张艺谋的第23部长片,也是他第一次拍谍战片。


事实上,他一直在创造各种“第一”。


已经上映的《一秒钟》是他第一次给电影写“情书”,还没上映的《坚如磐石》则是他第一次拍警匪片。


3年创作了3部电影,这位 71 岁导演旺盛的创作力非比寻常。


正如许知远在《十三邀》对张艺谋的人物侧写里写道:

“四十多年来,没人像他一样,即使在高度受限的环境下,仍做出如此广泛的尝试。”


深以为然。23部影片的背后,藏着张艺谋对人生边界的拓宽与探索。


《菜根谭》有言: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

难得来世间一遭,就要发光发热,激发无限潜能。


人生不设限,不断拓宽边界,每一天、每一年,都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聪明的人,不给自己设限


人,一辈子有四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出生、工作、婚姻,如果以上三次机会都没有了,还有唯一的机会,就是靠自己。


仔细盘点张艺谋生命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几乎每一次改写命运的机会,他都牢牢把握住了。


出生于1950年的张艺谋,家境殷实,父辈有三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所以直到小学毕业,他过得无忧无虑。


不料,上了初中后,因为出身问题,张艺谋成了“被欺负的对象”。


逆境中,人的成长往往也是最快的,张艺谋也不例外。他每天练习画画和写字,希望能成为“有用”的人。


多年后,张艺谋回忆说:“因为太害怕被抛弃,所以没日没夜地练习,进步非常快。”


他努力写标语、画人物像,靠这项技能,终于找到了存在感,拥有了在夹缝中生存的空间。


毕业后,张艺谋彻底远离了城市,被分配到陕西乾县农村插队。


舒服都是留给死人的。


年轻时,有太多难走的路,但那却是向上的路,咬牙一直走下去,明天的你就会和今天不一样。


所以,张艺谋再次选择面对谷底、迎接挑战。


进村第一天,张艺谋就开始忙活,给全村每一家的木门上都画了宣传画,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赞扬。


事实证明,张艺谋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凭借自己的技能,不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也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3年后,张艺谋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因他才华出众,又擅长打篮球,便被特招进了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成了一名工人。


在这里,张艺谋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绘画的相关知识。


后来,因为这一技能,张艺谋被调到了设计部。


初次接触相机,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它。


为了学习摄影构图与技术,他想方设法买书、借书。


为巩固理论知识,他坚持每天下班抄书,一抄就是3年。


他说过:

“我相信一句话,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要学摄影,我感觉需要做些理论学习……


我抄了三年,抄了几十万字,似乎就懂了一些。”


扎实的基本功为他带来了不少机会,渐渐地,张艺谋成了厂里的摄影名人。


就是这样一个人,真实、无奈,不认命、不设限,挣扎扑爬。


活生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生活、坚定发光。


他的光,终将改写命运、赢得圆满。


像小野在《改变力》中写道:

“请不要自我设限,真正好的人生态度,是现在就做,不等、不靠、不懒惰。”

只有打破旧现实中的桎梏,才能看到新思路的光明。


人生,其实就是不断跟过去告别,不断开拓自我的过程。


所以,没有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全力以赴过,请先别设限。




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非固守


如果说,上山下乡、工厂做工,张艺谋最好的青春却赶上了最坏的年代。


那么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他的人生终于迎来了巅峰时刻。


众所周知,张艺谋28岁考入北影,34岁担任摄影师。


36岁参演第一部电影,资历与天赋并不算高。


但这也恰恰印证了吴军说的一句话:

“最后的赢家,不是一开始跑得快的人,而是为数不多坚持跑下来的人。”

也许人生起点比别人低,也许运气也没那么好,但是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比别人更能吃苦、更有耐心折腾、更不惧失败。


死磕到底的人,命运和老天都怕。


1986年,导演吴天明筹备拍摄电影《老井》。


本来,张艺谋是以摄影师的身份被借调来掌镜的。不过选角后,吴天明都不满意。


最后,决定由张艺谋出演男主角。


而他抓住机会,提出拍摄完后,他想自己做导演。


领导同意后,张艺谋二话没说就搬到农村体验生活去了。


在太行山一个偏僻、贫穷的山村里,他剃了头、露出脊背、穿上了大腰裤。与当地乡亲同吃同住、一起劳动……


为了影片中不到一分钟的一个镜头,他实实在在地背了两个月的石板。


我永远也忘不了小时候看电影时的某种情景,那种难言的兴奋和快乐就像一场梦。


电影陪伴我们长大,梦陪伴我们一生。


所以,为了圆这个电影梦,他努力扎根、开疆扩土。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

“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于是,有人安于现状,早早认命,被现实摁到地上摩擦;有人拼命努力,上演绝地反击,实现阶层跨越。


就电影来说,30余年间张艺谋执导作品23部,不光高产,质量也颇高,很多作品均在国内外有分量的电影节上提名或获奖。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影片,再到后来的《归来》、《一秒钟》……


从不停止尝试,是张艺谋一直的风格。


在歌舞剧方面,张艺谋还曾执导意大利著名歌剧《图兰朵》,推出的《印象》系列,至今广受好评。


对他来说,看似跨界,艺术形式各有不同,但追求极致没有界限。


在自传体影像回忆录《张艺谋的作业》中,有一段关于命运的理解,他这样说:

“我不知道“命运”是什么,也许是人生中某个时机的契合。


那是许许多多挣扎和徒劳中一个最意外的结果,无法设计和捕捉。”


所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非固守。


在这一过程中,他找到自己内在生命的源动力,用天分与技能支撑起理想与雄心,不断创作、不断进步。






只有不断拓展自我边界,才能看到更大世界


接到执导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任务时,张艺谋已经56岁了。


他人在横店,心在北京。当时《满城尽带黄金甲》正在开拍,可他时刻想着开幕式的创意。


从策划到落地的整整两年间,共计开了2000多个讨论会。


整个创作过程中,需要指挥、调动2万名演职人员,开幕式4个多小时,每一秒钟每一个动作都让全世界70亿人看在眼里。


如果出现任何纰漏,后果不堪设想。


那时,“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便是他们团队的行动方针。


张艺谋也时刻提醒着自己:开幕式不是他一个人的创作,每个想法都要反复斟酌。


“朝令夕改”也是常有的事,这样变来变去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


可为了追求整体效果、为了达到完美,他们只能反复推敲!


在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中,眼睁睁看着他从兴奋到疲惫到焦躁,整个人也是肉眼可见的憔悴消瘦。


张艺谋说:

“一生可以拍很多部电影,但一生只有这一次奥运会。”

直到奥运圣火被点燃的那一刻,他悬了两年多的心才终于落下。


这次完美无瑕的盛会做到了让13亿甲方满意,而张艺谋也被国人尊崇为“国师”。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很快,关于他和他的电影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三枪拍案惊奇》《长城》等影片,观众一直不买账。


有人批评他靠“自我揭短”来讨好外国评委、也有人吐槽他的电影太过意识流,根本看不下去。直至今日,这样的声音也一直存在。


针对这些,媒体人山野这样理解:这就是张艺谋呈现的“中国人对活着的信仰”,他的强大之处,在于他作品里的中国人是坚韧的。


在历史洪流中,我们生而渺小,却又生生不息。


为此,张艺谋一直保持持续、充沛的创作力。


每天步行锻炼5公里,即使在拍戏时也是如此。同时不断看剧本、见演员、拍电影,让身心都处在一个忙碌的状态。


除了即将上映的3部影片外,张艺谋第一次尝试拍摄的电视剧《主角》也在打磨之中。


“最好的养生方式不是惜命,而是折腾。”


此话用来形容现在的张艺谋再恰当不过了。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也说:

“我希望不要固步自封,把自己标签化、类型化。


跟着时代走,不断去尝试新的电影类型,才能“青春永驻”。”


他还说,我永远不会担心会失去我的发动机。


他还说,不要以好坏成败来论英雄……


他还说,初心就是创作!




畅销书《反脆弱》中说:

“脆弱的事物喜欢一成不变的安宁环境,而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
验证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

就像张艺谋形容自己是发动机一样,真正的强者,总是喜欢变化、总在拓展边界。


人生短短数载,如果止步不前,你永远不知道,可以活得有多精彩。


突破舒适区去拓展自我边界一定会“疼”,但终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探索未知去完善自我一定会“难”,但终会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跳出种种自我设限,大胆尝试更多可能性,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