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新冠病毒或可“污染”人类基因组

美国科学家:新冠病毒或可“污染”人类基因组

00:00
05:58

欢迎收听今天的环球科学要闻,本节目由环球科学杂志提供。


新冠病毒或可“污染”人类基因组

昨日,来自美国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称,已有确切证据表明新冠病毒的基因能够整合到人体基因组中。研究人员在体外培养的人体细胞中过量表达了逆转录酶,然后用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结果发现逆转录酶可以将新冠病毒的RNA序列整合到人体基因组中。这或许可以解释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痊愈后,核酸检测仍呈阳性的原因。但也有科学家表示,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中逆转录酶水平较低,发生逆转录的概率较小;并且该研究仅仅开展了体外细胞实验,而在新冠感染者体内尚未发现新冠病毒RNA逆转录的现象,因此该研究临床意义或许不大。

 

世卫组织:印度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已传入非洲国家

当地时间5月6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召开在线记者会。根据记者会内容,因印度产新冠疫苗订单交付延迟,且在印度首先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传入非洲一些国家,非洲的抗疫形势陡然严峻。根据世卫组织非洲区域主任莫提的介绍,目前非洲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近460万例,12.3万人死亡。南非当地时间5月5日新增确诊病例超2000例,其他10个非洲国家或地区的疫情曲线也呈上升趋势,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等国的重症监护能力已接近极限。随着南部非洲即将进入冬季,部分地区的确诊病例有可能会出现激增,而新型变异新冠病毒的传播也使非洲面临第三波疫情反弹的风险。


新研究“规避”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认为物体的位置和动量不可同时测量。5月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的研究用两张薄层铝膜构成的宏观量子系统代替微观粒子,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实验中,两张铝膜处于纠缠态,以完全相反的相位振动。虽然实验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违反不确定性原理,但如果将两个鼓膜看作一个量子力学实体,测量其动量之和,就可以利用反动作规避表面上规避对动量与位置的测量限制。研究的测量过程维持在8毫开尔文温度条件下,大幅降低了环境干扰。此项研究实现了宏观物体的量子纠缠,有助于探究量子力学和引力的关系、为大规模分布式量子网络提供连接端口。


科学家发现可以在黑暗中狩猎的恐龙

在现代鸟类中,只有少数物种具有在夜间捕猎的能力。为了探究这类行为的起源,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通过CT扫描比较了多种现生鸟类和兽脚类恐龙的头骨结构,发现鸟面龙——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晚期蒙古沙漠中的小型兽脚亚目恐龙——具有在夜间捕食的感官适应性。3D建模显示,鸟面龙瞳孔周围的巩膜环结构很大,因此眼睛可以收集更多光线;同时,它们的顶盲端(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耳蜗)较长,表明其仅靠听觉就可以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狩猎。该研究也说明,夜间感官适应性早在现代鸟类诞生之前,就在恐龙家族中独立演化而来。


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胰腺癌疫苗

诱导多能干细胞也称iPS细胞,通常能产生肿瘤特有而正常组织不表达的抗原,有帮助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的潜力。近期,科学家开发了可表达胰腺癌细胞特有抗原的iPS细胞疫苗。研究人员首先为小鼠接种了这种疫苗,随后向小鼠体内注射了胰腺癌细胞。他们发现75%的小鼠体内没有肿瘤生长,接种了疫苗的小鼠具有更多靶向肿瘤的免疫细胞和抗体。iPS细胞疫苗可同时靶向多种肿瘤抗原,从而降低了肿瘤免疫逃逸的可能性。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证明iPS细胞疫苗在患者体内是否安全和有效。

 

北极地区变绿,能否缓解温室效应

随着气候变暖,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会更适合植物生长。而增长的植物量会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缓解温室效应。近期,研究人员结合了2颗卫星的观测数据,对北美洲西北部近280万平方千米内植物的碳储存量进行建模。他们发现该区域的碳存储量确实在增加,但其增长量仅为此前模型预测结果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该区域更热、更干和适宜耕种,进而导致该区域的火灾和森林砍伐等增加,而此前的模型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这一研究更精确地揭示了碳循环和气候系统之间的反馈方式,也为测试气候模型提供了新的方法。

 

以上是今天的环球科学要闻,请关注订阅我们的节目,随时掌握全球最前沿的重大科学进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