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 总有一些事情是对的,是值得去做,努力做好的

第218 总有一些事情是对的,是值得去做,努力做好的

00:00
11:12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十点测大盘。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的名称是“总有一些事情是对的,是值得去做,努力做好的”

        本篇文章发表于十点测大盘21年4月23日。

       今天这篇是芒叔写于去年疫情期间的深度好文,那时候国外疫情全面爆发,A股二次探底,市场处于最黑暗的时刻。

       本文芒叔写于2020年4月初,现在回顾去看这篇文章,你会有更深的理解,当时看了肯定半信半疑,现在一定坚信不疑。这种宝贵的经历有助于你将来再次遇到市场一遍恐慌的时候保持自己理性的判断,抓住机会。建议大家多读几篇,内容比较深,有些方面一下子不好理解,多看几篇就能看懂了!

        全文如下:

       在所有人的视野被几个月内的情景困住,其中聪明者据此线性推导到未来的无解无奈时,共识就产生了,而线性的共识往往与真相存在偏差,投资机会由此产生。我们在不确定中抓住它,就像回忆里小时候抓一条无毒之蛇,它在你手里挣扎的时候,我瑟瑟发抖,身体充满恐惧,只有大脑告诉你它没毒,咬一口也没事,收益却是显而易见。每三五年都要经历一次,都是这种感觉。

       我是相信疫情会过去的,我一直疑问的是过去以后,中国的生产实力,国内的消费能力,政府的引导意愿会向何处发展,这些事实才是最重要的,最决定我们的资本市场,我们持有的个股的基本面。价值投资讲自下而上,这个是在美国,在中国不会以自上而下来做投资决策,但是丝毫不关心政策走向可能也是不对的,AH股的周期性摆在这里。

       生产力:如果这次的经济休克只在中国,如果持续半年一年,毫无疑问中国是输家,甚至国运就此终结。并不夸张,官方经常强调外贸已经对GDP增量很小了,它的意思是空气中的氧气再多一点对我们呼吸用处不大,但你抽空氧气试试?兵败如山倒。如果大家一起停摆,我相信中国没问题,我们是一个可以在战时基本自成一体的国家,论忍耐力,我们也有希望熬到疫苗出来,国外也不是铁板一块。后来疫情有了戏剧性地变化,我认为至少中国产业链会变弱的疑虑已经可以打消了,其实我看到很多乐观的变化具体不展开(别听一些自媒体吓人)。中国之后,再无制造业大国,未来研发在硅谷深圳,制造在中国,低端配套在东南亚等国,这个结论没有大错了,除非美国放弃资本市场上的利益,我这个观点有点绕,有机会解释。

       消费力:短期当然能力和意愿都不行,还是要稍微看远一点,一年吧,我相信只要生产力还在,最终会恢复并且重回消费升级的道路(消费降级对低线城镇也是消费升级)。其实维持消费力速度的是收入预期,但消费力的加速度是由neighborhood决定,过去十几年的邻里效应主要体现在房子、车子,未来还会继续,并且进一步扩展到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上(今天刷朋友圈了吗?)。而当中国广袤的非一二线城市,百强县之外的那2750个县的老百姓想要过得比邻居好,想要给小孩更好的生活质量,消费机器就会轰隆前行。在局里的我们会觉得那不是很自然吗?不是的。日本90年代泡沫破裂后,一代人的财务被打穿,风险偏好被打掉了,政府只能以财政手段支撑,等20年后具备动物精神的新一代年经人给社会一点活力(似乎也无济于事)。美国70年后制造业被欧日,亚洲四小龙,中国接力掏空(其实是华尔街主动为之),现在美国的中下阶层是很苦的,他们的小孩普遍无法过上父辈当年的生活。小结一下,实力和意愿缺一不可,中国的消费力至少还有十几年的纵深空间。

       政府的引导:立竿见影的阻击病毒,非常厉害,副作用也是难免,就是现在要再引导民众准备打持久战,引导老百姓不要过分恐惧这个病,这点上欧美有后发优势。这个不展开,我们还是穿越疫情来看。就是担心这次强势介入的成功,会不会让政府管不住手,这个是最大风险。经济的活力,核心来讲是自下而上,只要失业率、通胀不失控,GDP慢点是没问题的,发展质量才是关键。千万不要对财政手段上瘾,压制活力,这个是最担心的,希望改革继续。

       回到投资,标普500过去十年利润分配的比例是92%,我们是多少?30%左右。我们先不去管华尔街的贪婪,大家细想一下,这是生意模式好坏的巨大差别呀。他们是在金字塔尖,辎重事宜一律外包,赚的是真金白银,统统回报股东(当然也是为了高管自己的期权)。我们在金字塔中间,承接外包制造业,看上去赚的钱只有3成能分,7成必须技改必须投回流动资产才能在下一年扛住竞争。所以我们驻守中国的投资人一定要看到这一点,知道老巴为什么不会在美国之外做很大投资的原因,就是生意模式不好。我们也不要禁锢自己的视野,更不要沉迷于这里上上下下的感官刺激,要看到3800个A股里面,后面3000个里面的好生意比例是很低的,逆袭的概率是很小的,如果再加上时间,胜算就更低了。而好的生意是可以做很大的,做得和美国一样大了,市值当然也是美元计算,还小的很。

        对于我们寻求资产增值配置的人来说,股票并非必需品,是可选项之一。过去二十年,大城市的房子,或者买城市新区农田边的房子,在政府兑现基建投入后,持有的收益率出众,绝大部分的股票都没有跑赢这样的房子。但是有一批公司跑赢了,就是好的生意,每几年赚的钱又多了一大块,市值自然也水涨船高。也就是说我们在股市里持有的资产,只应该研究未来三五年,更长时间,确定能赚更多,变得更强大的公司。哪些生意有这样的特征,就不一而足,但是网络效应,规模效应,流量的垄断,品牌心智的垄断,大致上体现在供求关系上,就是供应格局良好,需求源源不绝,利润率非线性,定价非理性,这些特征通常是好的生意模式的迹象。好管理相对隐晦,但排除起来却一样简单,A股的上市公司中称得上现代管理制度的比例不高,儒式可传承的也并不多,大老板能在这个地方比较独立自己比较理性的也并不太多,那些优秀的,你只要一直在阅读肯定不会陌生。

       带着其他想法到股市里来,大概率要输钱了,因为这是“不对”的事情,不对的事情,做得再完美,也是不对。坏的生意,差的管理层,直接扔到垃圾桶,不多看一眼。

        剩下就是投资最难的部分了,所谓“洞察力”,“估值”难度次之,然后就是决策层面最难的两件事:何时“静气”,何时“决断”。但无论世界发生什么变化,总有一些事情是对的,是值得去做,努力做好的,就是去找到好的生意,好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然后再等到一个合适的估值(通常是市场不分青红皂白恐慌的时候)介入进去。企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就像自己的公司一样耐心地持有,直到它变的不那么确定了,或者出来很大的机会成本差异。

       投资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血淋淋的竞争,每个物种为了繁衍也是这样竞争。竞争的本质,一个本能的选项当然是变的更高更快更强,世间于是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道路拥挤而短促。更接近成功的路径是什么?是理解幂次,是理解非线性,是理解竞争本质的背面,要意识到人生真正的机会没几次,也并不需要很多次,不要着急,别急,要想还早呢,还远没到评价的时候呢(也不能指着一时的评价活着呀)。反过来想,永远反过来想,能帮助我们在人生巅峰急流勇退,实现主动冗余,在惊恐人群中独作镇定,理性展现决断。是不是就冷眼旁观,守株待兔?大错!是学习,思考,一生低首拜巴芒塔,理性衡量机会成本是做事的原则,保持初心大义,本分平常心是做人的原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