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号,2021年中国(天津)高成长企业发布会举行,长城战略研究所在会上发布了《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报告显示,来自成都高新区的两家企业成都威斯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成都拟合未来科技有限公司(FITURE)成功入选2021年新晋独角兽企业。
根据研究报告,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共有6家独角兽企业。成都高新区已成为西南地区独角兽企业主要聚集地和潜在独角兽孵化地。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培育以雏鹰、独角兽、瞪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坚实基础。”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抓手,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打造科技企业培育生态高地,助力区域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成都威斯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斯克”)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院士团队创办,于2020年7月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致力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流感病毒疫苗、肿瘤疫苗和细胞治疗等多个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其研发的新冠疫苗是国家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11款新冠疫苗之一,也是中国首个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成都高新区提前开展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工作,直接推动了威斯克公司的成立。同时,推动企业实现PI到IP到IPO的大跨越发展,实现了近200倍的资产撬动。”威斯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正积极助力威斯克公司加快完成重组蛋白新冠疫苗临床Ⅲ期实验,力争年内实现生产。
记者了解到,威斯克由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孵化,是成都前沿医学中心聚焦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创新研究,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一大落地成果。通过A与B轮融资,不到10个月时间公司目前估值已达60多亿。
除了成都前沿医学中心这类已建设运营的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成都高新区还在加快建设清华大学三维混合现实研究中心(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信息安全(四川)创新中心、四川太赫兹通信研究院等前沿技术专业型新型研发机构,并通过实施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岷山行动”计划,未来5年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激发区域创新创造活力,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就在不久前,成都拟合未来科技有限公司(FITURE)在北京举办2021春季发布会,FITURE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远声宣布,公司刚完成3亿美元B轮融资,将拿出10亿元用于“合伙人共赢计划”补贴。
自成立以来,FITURE通过A与B轮融资,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张远声告诉记者,公司在成立前,他们走访调研了多个城市,最终选择落户成都高新区。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高新区为企业提供了非常专业高效的服务。
本次入选榜单的两家成都高新区新晋独角兽企业,都是成长速度快、技术含量高、盈利能力强、产业模式新、发展潜力大的典型代表,这也是成都高新区助力企业发展、打造科技企业培育生态高地的一个缩影。
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将产业培育作为“生命线工程”来落实。早在2018年11月,成都高新区就重磅发布产业培育新政18条,加快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快速成长、瞪羚企业壮大规模、独角兽企业提升效益、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行业整合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在激励独角兽企业发展方面,成都高新区拿出“真金白银”开展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与扶持,对认定为成都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对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营业收入首次达到5亿元、10亿元,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纳税首次超过1000万元,按当年企业对地方实际贡献增量部分的15%、30%给予企业补贴,主要用于企业拓展市场、加强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
除出台产业培育政策外,成都高新区还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出台了科技创新、产业服务等若干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育与扶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构建起由专业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楼宇、专业公司等构成的孵化网络体系,国家级、省级孵化载体数量达56个,孵化载体总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线上线下入驻企业数量达11361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12.7件,有效发明专利累计20245件,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6名,国家级人才411名。
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政策实施以来,各梯次企业在成都高新区这片热土上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梯次发展格局。下一步,将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本主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高效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筑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