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学生的英语能打几分?大水平怎么样?一老外在人大附中门口随机拦学生提问(还好不是砍人):你觉得你的英文水平部分学生都很谦虚的给自己打了5分左右。在我的标准里,5分应该是“how are you ? fine,thank you ,and you ?”但那些学生呢?流利的谈吐,标准的美式发音,光听声音,你说他们是美国中学生我都相信。
其实对于海淀学生的英语水平,不管你在不在北京,应该都有所耳闻的。有个著名的段子说:5岁会1500个英文单词够不够用?答:在美国够,在海淀不够。但是当这种差距这样很直观的摆在眼前的时候,显然给人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反正我看到这条视频后极度焦虑,开始想给孩子报更多的英语班,买更贵的学区房,但在看看了自己的银行卡余额之后,还是翻身睡了。
其实对于中学生英语能说成这样,我并不很吃惊,前几天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八岁中国小孩在用标准美语兴高采烈的跟ipad那边的美国老师聊天,很多单词我都从来没见过。还用硕大的文字写着标题“继续备考FCE”。查了下,才知道FCE是剑桥英语五级证书考试的第三级,等同于雅思考试5.0分到6.5分的水平。这孩子真不是医院抱错的美国人的娃吗?我当时只觉得万念俱灰,很想去向中学英语老师那把学费要回来。
我也明白,自己去跟现在的孩子比英语,实在是不太公平,毕竟我们当年可是上初中才学的英语,早已错过了学习语言最好的时间段。而现在的孩子,从四五岁起就已经开始学英语了,从现在开始学3年英语,估计比我当年初中毕业时的英语水平还要高出不少。如果学到初中,不说能跟人大附的学生比吧,吊打大学毕业时的我是绰绰有余了。
也有人指出,这些英语特流利的学生应该是人大附中 ICC(国际部)的,就是出国留学预备部,多年前还只收外籍学生。后来这个说法又被在该校就读的学生纠正了,说国际部指的是外籍学生 icc指的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ICC学生的目标就是奔着出国去,这里的学生也默认放弃了参加高考的资格。也正因为如此,学校有不少外教,绝大部分课程都是英语授课。只有这样,才能迅速适应出国后的学习生活。看到这里就应该明白,对他们来说,流畅的英语交流只是最低的要求,在别人最低的要求面前大呼不可思议,显得非常井底之蛙。简言之:在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绝对不会把英语口语好或者托福分数高,作为学霸与否的标准。
真正的学霸是什么样?知乎里有这样的一个回答。原谅我大部分英文都看不大懂,但是不明觉厉。
看完之后只能感叹,学霸们处在另一个维度的世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屁话,我家孩子撅着屁股在起跑线上,人家的孩子已经骑着扫帚满天飞了,都没机会跟人家竞争。
我有一高中女同学,上学时成绩就很好,后来一直读到了博士,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了。但就是这样的人,后来聚会时都会说,她自己对孩子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做个普通人就行了,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太优秀了,根本没法跟人家比。博士都如此,我们普通人就更不用提了。储殷教授一直在提醒,人要接受自己的普通,接受孩子的普通,这真是良心提醒了。
如果你接受不了孩子的普通,那就很容易演化成悲剧。这几天刚发生的新闻,江苏南通一位12岁女孩佳佳,4岁时父母离异,跟妈妈李平生活。李平盼女成凤心切,甚至强迫佳佳学大学英语。佳佳学习稍令她不满意,动辄打骂、体罚,在法院发出人身保护令后,李平仍两次用烧热的锅铲将佳佳烫伤。最终,李平被剥夺监护权。
好吧,我现在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可以接受孩子的普通,甚至平庸,可我又有点担心,未来我平庸的孩子会对我说:老爸,你当年要是努力一点,多赚点钱,多给我报点班,让我上更好的大学,我肯定不会是今天的 样子。
刚好我最近在看一部小说《大染坊》,我可以拿书里的故事给他举例子:你看书里的主人公陈寿亭,大字不识,不照样建功立业?没出息是你自己的事,跟我没关系!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