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东北亚区技术总监王亥:5G研发与产业合作进展

12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东北亚区技术总监王亥:5G研发与产业合作进展

00:00
21:42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东北亚区技术总监王亥:5G研发与产业合作进展

  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探讨和分享一下爱立信在5G的产业化以及这个行业合作方面的一些进展。

  在上午的演讲里,有关5G标准化谈了很多,标准化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保证在未来的时间点能够满足要求。为什么讲到这一点,现在参加3GPP标准化的公司厂商越来越多,有很多有不同诉求的公司。每家公司有自己创新性的东西,希望在5G里能得到体现。如何形成一个及时的5G标准,使得我们这个行业能够往前推动,还是说应该有更多尽量新的东西能够进来,使得5G变得跟4G很不一样,我们的效率更高,如何在中间达到折中。现在看来没有很容易和简单的答案,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需要保证说5G的时间点至少在R15、R16应该能够满足,整个行业能够投入进去。

  讲到5G,5G的市场在哪里?几年以前我们讲5G更多讲的是行业应用,我们讲5G创新性的方面,讲到5G的性能指标,我们脑海里总是把行业应用放在第一位。但是这是做5G来讲进可攻的一面,退可守在MBB这块,十年前我们看MBB,它其实是另外一个应用。MBB的出台是从HSBI开始,这个能力并不等于MBB。MBB的出现是其他行业和通信行业结合起来,才造成这么一个现在大家都乐于看到又离不开的结果,这是我们的通信人的贡献。而其他行业接过了这样一个接力棒,就是计算机行业、IT行业。我们今天来讲,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这就是我们的退可守的领域,但是十年以前这是我们的进可攻的领域。我们其实并不知道HSBI出来的时候谁真的会用,我们想象笔记本会上网,那会儿的手机还比较幼稚,和今天的手机不在一个概念。今年的MBB是借助了行业的应用,只不过那个行业我们很清晰,今天看来是计算机。站在5G的时间点上来讲,我们的行业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行业应用在哪,其实我觉得作为通信人来讲,我们首先应该保有一个对其他行业尊重和敬畏。通信人习惯于把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放大到其他行业里,比如我们喜欢做标准化,但是往往忘了为什么做标准化。我们做标准化一开始是为了互联互通,第二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这两点放在其他行业里是不是一定就能成立?我们通信人甚至尝试去做云的标准化,AR、VR的标准化,那样的行业也许不需要这个。谈到对其他行业的尊重和敬畏,爱立信在这方面尝试做了很多努力,爱立信在瑞典尝试跟其他行业的合作,未必每一个合作都是5G成功的一个商业范例,但是如果我们通信人不去做这样的尝试,其他行业可能都不知道我们的能力所在。通信和车的合作、通信和矿的合作、通信和工厂的合作,未必每一个合作最后真的变成这个行业能实现的新融合。现在来看也许比较幼稚,但是也许往往是在一些工业上的幼稚的尝试,让那些真正的行业应用能看到这个潜力,接过接力棒。其实5G在我看来就像一个接力赛一样,我们的通信、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标准化,我们的通信人把这个网络搭起来,我们的下一棒要交给其他的行业,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其他行业有更多的尊重和敬畏。这其中比较难的是把我们通信人会把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套到其他行业里面去。

  第二个,有关手机,我们讲到行业的时候比较跳跃,我们以后可能就不需要手机,或者手机变成无所不能。而我们跳跃到行业里去,其实人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很重要的,今天的手机是我们耳朵的延伸,我们打电话、听音乐,是我们眼睛的延伸,我们看到一些图像。但是人的感观是多方面的,爱立信在这方面做了个尝试,在医学方面尝试能不能把另外一个人体的感受能够扩展,能够变成远程化。在这方面是触觉,也就是我们这个手套。在前方碰到什么,或者有什么障碍物,触觉打回来,我们的操作者能够感受到。把人的感觉从只是耳朵能听、眼睛能看,变成手能摸。我们做这样的尝试只是给其他行业一个探索的可能性,我们并不把它当成说未来一定是这个样子,谁知道呢。但是如果我们的通信人不去做这样幼稚的尝试,可能其他行业就不知道这个可能性。但真正把它接过去的也许是某一个行业的Google、Apple,但是我们需要它。

  在上午的演讲者也提到,5G和车的合作,爱立信和其他大的设备商都参与其中,怎么把这个从一个造势变成做事,可能需要我们的通信人和汽车人一块去做,怎么去做,大概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有的时候也许要借助一点外力。我们通信人的思维方式是厌恶不确定性,需要标准化,集中在一块形成合力再去实施。但是其他行业不是这样,往往是先做事,让市场来选择。我们通信人说我们希望把5G引导给行业,其他的行业的工作方式是怎么样的,也许这样一个联盟就是一个宣传做事的方式,通过一起做事而达到形成合力。

  爱立信在5G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合作,我们在全球跟28家运营商、20多个合作伙伴以及40多个大学合作,在全球去做这样一些工作,应该也是说希望能够达成更多行业共识去做这件事,不仅仅是通信人,还有其他行业的人在里面。

  讲到那么多行业方面的进展,我们通信人的本业在什么地方,还是在我们的通信本身。从5G研发、试验到产品,是一个相对来讲积极化的过程,从我们早期的研究搞仿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很强调创新和合作。创新合作不仅仅是体现在行业应用,包括我们自身,比如这个例子,右边跟那个电池放在边上的实际上是一套芯片,天线集成,是在高频应用的。其实有关高频应用在几年以前,在跟国内的公司相关的部门讨论的时候,大家对高频方面应用其实是有顾虑的。产业化是否成熟了,谁能给我们提供基础的技术,因为市场上没有现成的可以去买,即使在我们熟悉的通信行业里面的创新和合作。这是我们跟其他的合作伙伴一块开发的芯片,它很小,工作在28GHz频段上。有了这样的技术之后,我们的设备可以做小,产业化才有可能。

  爱立信在5G测试床上已经连续四五年,也是逐步在阶段化,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侧重点。在2014年和2015年这个时间点上,爱立信的测试床聚焦在高频段应用。为什么一下就上高频段?因为在那个时间点上,大家谈5G讲得更多的是峰值速度,我们找大带宽,只能往高的频段上去。2015年和2016年,我们在高频段的基础上又往前演进,叫多天线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学习,我们的行业伙伴也在成长。2017年及再往后,我们搭建了这个测试床,不仅仅是空口测试床,我们还希望是一个包括系统的测试床,包括核心网、云化的架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和我们的终端厂商一块携手来做这个事情。如果说我们只有一个巨大的设备,而没有相应小的、用户可携带的终端,我们这个行业也很难发展。所以爱立信在这方面花了很大力量,和我们的芯片厂商一块去推动。虽然它标准化还没有完成,还是在进展中,但是我们希望一块去推动它的成熟。

  爱立信参加了在国内的5G试验,这张图很简单地概述了在第一阶段我们做的工作,凸显出利用高频点,我们实际上可以达到很高的峰值速度。借助高频点、大带宽、Massive MIMO,我们可以提高用户体验。除了大带宽、峰值速率,其实大家对覆盖有很大的顾虑。很多的仿真说可以,有的说可能是有顾虑的,我们再通过我们的外场时延测试说明是可以接近到500米,但是本身测试没有详细的数据在这块。我们的测试工程师回来告诉我们说,其实覆盖还可以做得更远一点——因为在我们的测试活动中,设备是爱立信的,终端也是爱立信自研的,如果做优化,还可以跑得更远一点。

  有关覆盖也好,容量也好,国内正在做的5G的测试,把设备摆到外场去测,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讲到5G,讲到峰值速率,讲到覆盖,它移动性怎么样,它真的跑起来能工作吗?仿真说有的说可以,有的说有问题。这张照片是做的外场实际测试,是在BMW自己的测试城。我们有几辆车,这个测试城有5G的信号覆盖,是多点覆盖,隐含着点与点之间的连接。通过这样一个外场时延测试,我们说其实高频段是可以工作的,从它的移动性上似乎看起来也还是能工作的。我们最高测试到170公里每小时的车速,稳定能达到下行的4Gbit传播速度。当然任何一个测试场景都需要特殊条件,如果有树木遮挡、建筑物遮挡,情况会不太一样。但总之在这样的特定场合里,我们能证明其实移动性是可以支持的。前面讲了很多空口方面的工作,讲了5G不仅仅是空口,也包括网络架构。爱立信和中国移动在去年做了一次5G无人机的试验。在网络架构里如何更好地支持这些不同的业务应用。比如说有些业务应用强调低时延,除了空口把这个试验降低以外。爱立信提出利用分布式的云,去把这个业务能在本地分流,我们做了这样的时延,不仅仅是说一个全新的架构,我们也在考虑这样一个技术点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个完全的新空口,是不是需要一个完全的设置。其实在这个时延里我用的是LTE的空口,但网络架构有所变更,我们引用了分布式的云,在这上面实现了本地的业务的分流。在这个过程中,普通的业务和我们新型的业务是能够共存的,时延是可以降低的。有时候我们在想,我们探索一下行业应用,未必是要等到新空口成立之后,比如虽然我们在NR,在知识在标准化,强调对MTC的支持,但真正落实到应用去探索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LT先拿过来。有些运营商甚至跑过来,说你能不能把无人机在今天的商业网络飞一次。我们今年其实做了一个实验,没有在这里完全展示,我们用了一个商用的SIM卡,真的能跑起来,虽然时延大一点,但是能用,基本能力还在。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当我们讲5G的行业应用的时候,不需要等到完全准备好。

  回到IDC的老本行,这张图是我们在Massive MIMO一些产品的路标。聚焦在3.5GHz低频段的Massive MIMO。

  最后做一个总结,5G正在全球发生,当然可能5G的内容大家脑海里可能有些不太一样,它涵盖了多个业务应用的可能。但是在这里,我们想5G的新空口和5G的业务应用怎么结合起来。另外是爱立信全面支持国内的5G试验,积极参与5G在国内的标准化、产业化和希望支持国内的5G的创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