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讲古佬
粤语讲古,起源于北方的评书艺术。在明末清初时期,广州地区有一批失意文人、破落门户子弟,以向听众讲述历史演义及民间传说为生。这批文人后来成为了讲古艺人,他们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粤语讲古”。
据传,广州最的说书表演人是来自江苏泰州的说书大师柳敬亭。明朝末年,他将说书表演艺术从北带到了南。说书艺术就这样在粤语大地落地生根,和粤语文化融合,形成了现在粤语讲古的雏形。
直到现在,每当我们提起“讲古”,条件反射地就会想起两个形象——一个是榕树头下的说书艺人,另一个是电台里面的讲古大师。
事实上,广州的讲古艺人确实大致分为这两类:一类在市民公园、公共场地设坛表演;另一类基本上只在电台讲古,这类讲古大师多数脱胎自话剧演员,直到现在,还为人津津乐道的楷叔张悦楷、明伯林兆明,就是这一类演绎者的代表人物。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这两句话通常是“讲古佬”的口头禅,是老一辈广州人的共同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当夜幕降临,到公园“听古”就是最“潮”的活动。
讲古佬穿着长衫,手摇纸扇,时坐时站,声音宏亮,神态夸张,一字一句都深深吸引着大家。一家几代人一起“古仔送饭”,听得如痴如醉,饭菜变冷,几未举箸。
一天一回,从六十年代听到九十年代,从收音机听到MP3,从电台听到手机,还是那句熟悉的开场白,亲朋好友散落天涯,只剩下耳机里的讲古佬陪伴着你。
如今讲古通过网络传到千家万户,但讲古业的息微是不争的事实,你听过的千百部粤语讲古,那些我们熟悉的讲古大师都去哪里了呢?为此,喜马拉雅粤语频道特别策划了一档探访粤语讲古人的节目——你好,讲古佬。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唯有他们的初心不变,一代又一代粤语讲古人,演绎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在听众的心里留下低一段又一段经典。
本期嘉宾:西门吹水
“我是旧时代最后的辉煌”
小时候放学,我回家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坐在小板凳上,打开收音机,听张悦楷、林兆明、梁锦辉、李伟英这些前辈们的讲古。从小我是在他们讲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的氛围里长大的。
2009年冥冥之中有声音推动着我:喂,不如你录嘢啦!
加之小时候前辈们种下的情愫,我一股脑就开始做这一行了。不过讲古承载体在改革开放后发生巨大转变,我就这样在时代的洪流中,半推半就地成为了旧时代最后的辉煌。
“最初同行赞我好,只是在鼓励我”
不同于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学播音的学院派出身,有老师指导你的呼吸、发音、扮男人、扮女人,我那个时候都是自己摸索...... 光是《水浒传》我就听了四次、《三国演义》我听了六次、《杨家将》也是反反复复地听,研究如何将楷叔讲古仔的技巧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我最早录的作品只有同行在不断鼓励我:你录咗嗰本书都几好喎!
后来我听当时那些“难听”的青涩作品才明白,其实大家只是在鼓励我。比如一本书要分七八个角色,我以为自己讲的不一样,但其实我的音色在当时根本没有区分开来。
形成我自己独有的风格之后,我时常“入戏”。不知不觉中,甚至会把书里的角色的情感带出录音棚,走路、吃饭、做事,都是这个角色的声音。
“讲古是艺术,有声书是技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家可以像买菜一样去择优选取更好的内容。如果说讲古是艺术的话,那有声书更偏向于技巧。
举个例子,我以前试过录楷叔的《三国演义》,把他的讲古配上音乐、音效等等,但是完全无法营造出楷叔的语言氛围。他的声音已经是一种艺术的极限,不需要其他来助兴,单是他的声音已经足够。
然而,有声书可以加入背景音乐,配合情节加入音效,甚至成为多人广播剧,照着读就可以了,它和讲古不同,讲古是通过大量前期准备,查阅资料、不断积累,大胆增减、改动,以便于推进剧情。单拿粤语来说,它和书面语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你需要加入许多俚语,比如“冚唪唥”这些独有的词汇。大家有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找下解楷叔当年录的小说,对照着原著一篇篇看,学习怎么样去修改原文。
听众认同你的讲古,那他们就会认同你这个人。
节目策划:新年集团 | 喜马拉雅粤语频道
编辑:宇萌Yvonne | 录制:岑咏茵Queenie
但喜马拉没有梁浩明老师的作品
粤语制造 回复 @CASHLEE66: 慢慢会引进正版的,有了大家的支持,内容创作者才得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