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功能之二:文稿乃弘道之利器(上)

文稿功能之二:文稿乃弘道之利器(上)

00:00
04:42

作者:余自华

语音分享:尤国兴

背景音乐:Kevin Kern - A Time Remembered


       《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万物之本、诸事之源,是牵头和管总的,也就是带有根本性、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在中国人的眼中,第一部编年史《春秋》并不是一部史书,而是一部大义之书——春秋大义,以史实载史义。先秦已将的兵学、法学、儒学、经学、理学等,其内核大多在于穷义理、致良知。《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探究事物求得真理,即追求天道、地道、人道。一般认为,天道是指天人关系的天人合一,地道是指人与社会关系的知行合一,人道是指人与人关系的和而不同。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哲学家金岳霖认为,“道”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哲学家牟宗三认为,中国文化内圣强而外王弱,有道统而无学统和政统,有道德主体而无知性主体和政治主体,中国未来的出路是以道统引领政统(民主)和学统(科学)。钱穆先生认为,历史大流、历史精神和历史传统是中华文明历经王朝更迭、兴衰治乱而未曾中断、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辜鸿铭先生认为,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机械文明,没有精神、没有自由、没有德性,导致西方世界强权崇拜、群氓短视、自私怯懦。因此,西方的出路是中国的儒家文明。王沪宁认为,“文化中轴”是解读中国政治文化的关键,即指政治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密切联系,政治文化弥散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

       从认识世界的进路来看,西方大致以自然界为入口认识世界,而中国则以社会为入口认识世界,把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作为轴心,从个体出发感知宇宙、社会和自然界。两相比较,西方进路具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的理性倾向,中国进路具有人本主义、伦理主义的实践倾向。因此,主体性、能动性和世俗性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这从古代中国神话中可见一斑,比如,盘古开天地、女蜗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均体现着行动为先、实践至上、敢于抗争、刚健有为的民族气质。李泽厚将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为实用理性,其与从西方视角的政治化、蒙昧化、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基于求道与弘道传统,中国政治迥异于西方的技术治国、工具治国、制度治国,集中体现为道理治国——更加注重精神、思想、伦理、道德的无形力量,追求良政和善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