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令》小故事之《十里红妆》
第二十三集里,“曹蔚宁”满怀深情的看着“顾湘”对“温客行”说,“定当三媒六聘,十里红妆把她娶回家”,“成岭”在旁还笑话道:“十里红妆不是娘家嫁女的事吗?”
可说起“十里红妆”,第一想起的便是“何晓道”在2013年,创作的《十里红妆女儿梦》。
原文选节:“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
其实,“十里红妆”这四个字,真正出处为清朝时期,江南宁绍地区的一个剧本《赖婚记》。
原文选节:“阿囡啊!侬若到马家去做人,做娘的主意早打定。十里红妆娘预备,四季额衣衫来用绸啊绫……”
这个戏剧出自江南,“十里红妆”也成了江南地区独树一帜的出嫁风俗。这其中的典故可不简单呢。
话说在宋朝的靖康二年,金兵从汴梁入俘虏了徽、钦二帝,建立了北宋的傀儡政权。
“赵构”逃出“靖康之役”在商丘即位,改国号为建炎。建炎三年,“金兀术”大举进兵南下,过长江,陷临安捉拿“赵构”。“赵构”又连夜奔逃越州、明州、想要渡江南下。
金兵在后,穷追不舍,很快又攻入了明州城。赵构眼看追兵逐渐逼近,前有大河,后有追兵,慌忙之中“赵构”逃入宁绍之地的一个乡村中,看见前面大河边有一户人家,门口的大谷萝旁坐一个姑娘,正专心的做着针线活,“赵构”急忙上前请姑娘搭救。
姑娘也不言语,忙将“赵构”藏在谷萝之内(也有说是藏在河里的),上面覆着将要浣洗的白纱,继续神态自若的做着针线活。
不到片刻,追兵已至,盘问姑娘“赵构”的去向,姑娘一边面不改色的回答着金兵们的话,一边气定神闲的遥指前方说:“是有这么个人,往那边逃过去了。”
金兵随着姑娘指的地方追去了,逃脱追杀的“赵构”,当即就向姑娘表明了身份,并约定日后定会派人接姑娘进宫。坐享三宫之福以报姑娘救命之恩。
当下即与姑娘约定了暗号,以姑娘腰间的花布围裙作为标记挂于屋檐。姑娘惊喜万分,将此事告知了父母,母亲又告诉乡民。一传十,十传百。乡邻人人都知道了这个暗号。
后来,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大败“金兀术”,金兵丢盔北撤。坐稳江山的“赵构”想起了当时救他于危难之中的姑娘,便传旨命人带着皇家花轿和半副銮驾仪仗到宁绍之乡,去探寻这位“救驾”的姑娘。
可是,等来人到了目的地,家家户户屋檐上,都挂着同样的花布围裙,实在无法辨认姑娘的家,只能回奏朝廷,寻访无果。
无奈之下,“赵构”只能下旨特许那宁绍之地的所有女子在出嫁时,都可比照公主、郡主的礼仪,享有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即可凤冠霞帔,乘坐八抬花轿,轿上可雕鸾画凤。
于是,宁波的“万工轿”也就此诞生,宁绍之地的婚嫁风俗,不仅仅代表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还演绎了当地新娘在出嫁时的骄傲传说,“宁绍之地的‘十里红妆’,是属于受过皇上册封过的,当地特有的的婚嫁习俗。”
后来,“十里红妆”逐渐从宁绍之地,发展到整个江南,成为和“三书六礼”(三媒六聘)并驾齐驱的中国文化。
可能,连“曹蔚宁”都没想到,他这句脱口而出的话,会成为他们俩,再世姻缘的契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