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隋炀帝暗战关陇集团:如何改革利益分配格局

07-隋炀帝暗战关陇集团:如何改革利益分配格局

00:00
15:57

第四一个案例,咱们谈一谈隋炀帝。隋炀帝这么说,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一场利益分配失败的典型。咱们前面讲成功的,今天下面咱们再讲一讲失败的。


隋炀帝这个人太可惜了,怎么说,这个人原本可以说占据了一切有利因素,那家伙他的资源好得不得了,真太好了,你看第一点。


第一点,他爸继承了北周的江山,北周武帝已经把整个黄河流域都统一起来了,而且当时北方对南方占据了绝对优势,大家也知道。咱们这么说,中国5000年文明史,您注意到了吗?其实有4000年是北方领先于南方,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如此,最近这1000年是南方的天下,现在尤其如此。经济搞得好多地方都是方,对不对?上海搞的好,深圳搞得好,杭州我看搞得也不错,南方搞得好,北方也就个北京还行,但是你大家也知道北京的经济不是北方经济搞得好,那是行政资源集中的结果。


,抽取的那个玩意儿说实话不富才难对吧?但是话可说回来。北方原先是长久领先于南方的,北周那个时期就是如此,政治经济文化已经对南方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是话可说回来北周武帝,所以说历史我们经常发掘一些必然因素,但是历史也是有很多的偶然因素组成的,北周武帝死了,把个烂摊子留给了个北周的宣帝,那家伙又不上到昏愦无能,对吧?残暴最后生生的在自己病危的时候把江山丢给了自己的老岳丈杨坚,对不对?结果杨坚后来趁着北周武帝宣帝病危,然后又入宫主持大政,最后在宣帝死了以后,后来又逼着静帝禅让自己夺取了天下,然后又统一了陈朝,对吧,完成了整个国家的统一,本来就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你要知道关陇集团是什么?我给大家这里简单的把关陇集团给大家说一下,因为关陇集团与隋炀帝改革失败有密切的关系,关陇集团是怎么回事?


什么叫关陇集团?关陇集团是出身于关陇地区的军功贵族组成的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很有意思,他是个军功贵族集团,它的创始人是西魏的创始人宇文泰。宇文泰当时为了对付东魏创立了一个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它的特点是这样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西魏的人力物力资源,它的基本原则是全民为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农结合。而且老百姓对国家享有权利,享有什么权利呢?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继续贯彻执行,同时要尽义务,什么义务?给国家当兵。


老百姓编练入伍,每三年一检点,服役期一般是一年或者两年,然后你再回家去,然后过三年再来,就这样,每三年一检点,而且还有一个特点,自备。就是你的盔甲轻武器乃至你的马匹服装以及路上的口粮你都要自备,为啥要求自备的原因很简单,国家把土地给了你了,你享有权利了,你能不尽义务所以“均田制”能够尽量减少中央财政的负担,老百姓要自备,然后定期到军队当中来服役,这叫做“府兵制”。如果说“府兵制”大家难以记住的话,我给大家说一个简单的记住的方式,你们就记住。


大家有一首诗歌耳熟能详。《木兰词,对吧?木兰词很多都会背。我跟你说木兰词其实反映的是啥。《木兰词出现于北魏,最终定稿于唐代,它说白了反映的其实就是一个府兵的形象,它就是一个府兵,你看它上面说军书十二卷卷卷怎么样?有爷名,也就是爸爸的意思,就是说可汗大点兵了,然后我父亲在征召之,然后父亲没有儿子,于是木兰决定替父从征,女扮男装,对不对?替父从征,然后大家注意到它下面有啥举措?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北市买这个,南市买那个,对不对?买了一溜够,为啥买这么多东西干啥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年代规定府兵粮包括马匹都要自备,所以要买。


因此买了这么多的东西,你要知道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特点。当然了一个时代说一个时代的话,现在的老百姓是绝对难以理解这种事的,但年代那个年代就是这样,那么府兵交给谁来管理?说到这个问题就谈就要涉及到关陇集团的形成了。


他把府兵交给了八大柱国将军和12大将军为首的20个铁杆家族来加以管理。八大柱国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八大常委,然后手下还有12大将军,加起来也就是20个家族这20个家族掌握了国家的军权政权以至于经济等诸项权利,也就是说高度集权的一个小集团这个小集团高度集权不得了,而且小集团能量很高,为什么?他与腐朽没落的汉魏以来的旧贵族不一样,这些新兴的军功贵族有个特点,出将入相,充满了活力,和了汉人的文化以及人勇武善战的风格,所以新集团能量大得不得了你别看只有20个家族,这20个家族不得了,把持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以至于他们里边出了三代王朝哪三代王朝北周唐三代王朝都是出身于这个。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武则天时期,关陇集团才算是彻底的消亡,这是部分学者的看法。所以说这个集团很厉害,当时创始人起来就这么20个家族,影响了中国长达这么长的时间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讲一个故事,讲一个人物,谁?独孤信我说独孤信,你就能理解这个集团怎么个高度集权法,独孤信八大柱国将军之一,独孤信姓独孤,鲜卑人,其实我跟大家说他祖源是匈奴人,但是匈奴部分的人后来加入到鲜卑的这里边来了,所以算作鲜卑人。


独孤氏。一听这个姓,你就知道他没建立过任何王朝,中国哪有一代王朝皇室姓独孤的没有,但是我们独孤信有一个独步天下的独门绝技嫁女儿。那家伙的女儿嫁得那叫一个好,我跟你说独孤信那家伙一共七个女儿,这七个女儿里边竟然出了三个皇后。当然了,这里边有后来是事后追封的皇后,但是不管怎么样,三个皇后,而且更要命的一点是,三个皇后竟然是你要说中国历史上一门出几个皇后的,也不是说没有还有其他的,但是独孤信独步天下的独门绝技是三个皇后是三个不同王朝的皇后,其中有两个王朝,独孤信活着的时候还没建立,换句话说,这又是个炒股高手 


对不对?这家伙这潜力股买的这不得了,你看长女嫁给了北周的明帝,这是北周的皇后,四女儿嫁给了嫁给了八大柱国将军之一,李虎的儿子李炳生了儿子叫李渊,七女儿嫁给了12大将军之一杨忠的儿子,杨坚,生了个儿子叫杨广,也就是说我们独孤信,乃是唐总岳父,对吧,唐总岳父,因此独孤信在现在网上独孤信你去查,这独孤信在网上有个绰号叫天下第一老丈人独孤信现在有一枚印章,独孤信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一个文物了,就是他的一个印章,那位高权重十六面体的一个煤精石印章十六面体,其中12面上有字,你知道为啥一个印上为啥要刻这么多面,原因是担任的官职太多了,要带16个印实在是太麻烦了 


然后话说回来,关陇集团这个东西是一把双刃剑,隋炀帝不喜欢关陇集团,但是隋炀帝操之过急也是他失败的重大的一个原因。所以我跟你说隋炀帝,你看第一他爸夺取天下,统一江山给他留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一个。第二一个家自身就是20个核心家族当中的一个,对吧?根正苗红大贵族,出身贵胄,这是一个。第三隋炀帝,本人有着良好的文化水平,还是个诗人,对吧?而且据说人长的又非常的气派,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个看起来很有帝王气象这样的一个人。


而且他爸还有个啥特点,他爸还给他留下了一个雄厚的财政底子。你要知道隋炀帝时期,隋朝富那家伙怎么个法?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这么说的,叫做计之富,莫如隋。历朝历代论中央财政之宽裕,都没有隋朝那么厉害,叫做计之富,莫如隋。就这么好的一把牌。咱们这么说,隋炀帝这人真可惜了,相当于大小王四个二在手里边,然后打了个满盘皆输。我把大小王四个二都给你,让你输你都难,但是对不起,他就能打输。对不对?为啥?还是那句话,改革失败了。


我这里要特别说一下,隋炀帝不是个一般意义上的昏君,是个历史的罪人,这个定性是错不了的,为啥?生灵涂炭?老百姓遭遇了极大的灾难,死了那么多人能没罪吗?肯定有,但是话可说回来。跟一般人的历史上不理朝政的那种昏君不一样,是一个改革的失败者,他是想做事儿,只是说他做的事儿方法不对,但是他想努力的那些方向对不对?吊诡就在这,他想努力的方向明明是正确的,所以这里边又牵扯到一个问题,谋划与手段谋划与手段哪个更重要?还是那句话,手段有时候比谋划更重要,谋划的那些战略方向都是正确的。


但是集合到一起,他操之过急,带来的结果却是国破家亡,对吧?带来的结果是非常不好的。那么他想干什么?首先第一点,他要削弱关陇集团,为什么要削弱关陇集团?原因很简单,因为形势不一样。关陇集团是当年宇文泰创立起来的,用来对付东魏集团的,是一个出身关陇地区的军功贵族组成的这样的一个集团,可是这样的一个集团,问题在于第一出身的地域狭窄。第二长久以后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对于隋炀帝来说,它已经不是当年偏居于黄河以西的地方性政权了,它是一个天下大一统的君主。


对于他来说,这样一个地域性的小集团肯定不符合他的需要,是不是?因此他一定要把它要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要突破关陇的这种局限,这个可以理解。对不对?隋炀帝这个人,我跟你说,其实隋炀帝这人很聪明,在战略谋划方面,他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高手。


隋炀帝想扩大统治基础,他看中的是什么人?如果关陇集团的人需要稀释的话,那么总得有用来稀释的人,他看重的是什么人?他看中的是关东人。这是一个,还有一个江南人是江南人士。隋炀帝对南方人颇有好感,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当年平定陈朝的时候,隋炀帝是平陈的总指挥,他是晋王,然后来到了南方之后,他对南方的风土人情有了充分的了解,你要知道原先北方人对南方充满了偏见,因为南方原来落后于北方,所以北方人长久都把南方人,你们也知道那阵古代汉语当中把南方人叫啥?

南蛮动不动就南蛮吗?要不就是烟瘴之地对不对?就整天就是误解,但是实际上大家也知道,南方刚开始发展没有北方快,但是南方的地理气候其实更适合于农业民族的发展,你要是到南方生活一段时间之后都会体会到南方的好,你看当年咱不说别的,当年永嘉南渡的时候,北方那么多的氏族逃到南方来,东晋的时候逃到南方来,结果怎么的?一代人之后你发现了没有,那帮子北方士族在南方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你可没见那叫一个滋润舒服你比方说我举个例子,简单的很,你们当年桓温北伐都已经收复洛阳了东晋政府还都结果遭到了东晋士大夫们很多人朝中士大夫很多人的反对,当然反对的原因很多,有的人是认为桓温是一个权臣,趁这事是想挟持朝廷,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缘故就是在南方日子过得太平了,斗志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反对者当中你知道包括谁,你知道这帮的反对者当中包括谁?王羲之。


大家也知道王羲之是南方人是北方人,从族源上来说他是琅琊王氏,他是北方人,但是他为什么反对北伐,除了政治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你看看兰亭集序就知道了在南方过的多舒服的日子干嘛对吧,干嘛我要迁,所以说东晋士大夫后来为什么俯首堕落有一个重要的缘故,就是南方日子过得舒服了,隋炀帝到了南方之后也发觉南方的好了,然后隋炀帝在南方跟佛教界关系很好,跟原来陈朝的就关联就官僚的关系也不错,而且还有一点,大家知道他在此之前他的夫人也就是后来的萧皇后,大家知道萧皇后是哪的人,萧皇后就是南方人 

她的南朝的萧嘛。对吧?南朝的皇室萧氏嘛。对吧?所以他对南方很有好感,因此在文武系统当中,他都加入了很多的南方人,以及关东人是稀释关陇集团的影响,那么他采取的方式是什么?就是说一个削弱贵族对自己的掣肘,尤其是关陇集团这帮家伙的掣肘,为什么?说我跟你说,咱们刚才讲独孤信,咱们说了半天,说独孤信天下第一老丈人,大家听着觉得一乐,对吧?但是你有没有考虑到这么个问题?独孤信七个女儿,就出了三个皇后,而且是三个不同王朝的皇后,从概率上来想怎么想都觉得不可能,我这比连中三双色球大奖都难,对不对?但是问题在于,他就出现了为什么出现偶然之外,有必然什么必然,正因为20个家族喜欢相互通婚,而且20个家族一直掌控着中国权力的最高层,所以独孤信一门出三个皇后,这种事才有可能发生。


偶然当中是有必然性的,但是话可说回来,这也同时反映了整个政权就掌握在这样一个小集团手里边。对于隋炀帝来说,隋炀帝是试图破除这种现象的。你要知道中国的皇帝有一个特点,都不喜欢贵族。


为什么?因为贵族首先满足地服务于家族利益,而官僚不一样,官僚首先服务于皇权,因为他的一切荣华富贵来自于皇帝,没了皇帝,他什么都不是。所以皇帝喜欢的是官僚政治,而不喜欢贵族政治,摆脱贵族政治是中国皇权的内在的要求,隋唐时期达到了一个巅峰了,到了宋朝以后完全实现到了明清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你看到了清代我的那个天哪,到了明朝有廷杖能把大臣在朝堂之上脱了裤子打屁股,这种人格侮辱的事情,唐宋能做出来吗?不可能,到了清代也是这样,大家知道清朝大臣竟然对皇帝自称啥?奴才。我这里顺便给大家个小贴士,不要以为网上有一种说法,说清朝汉人称臣,满人称奴才,不是的。都可以。既可以称臣也可以称奴才,对吧?可能口头上称奴才更多一些,而文件当中称大臣的比例稍微高一点,大概是这样的一种称臣比例稍微高一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区别。但是人格已经降损到这样一个地步,在皇帝面前称奴才,唐宋时期,这也是不可想象的。对吧?这也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明清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真是一家独大,脱缰野马一样的狂奔了。


而改革的开拓者就是隋炀帝。隋炀帝是想完成这样的一个事情,因此摆脱贵族集团对自己的影响当然是很重要的。而这里边各种贵族集团当中,影响力最大的当然就是关陇贵族贵族集团了,所以他要摆脱这是可以理解的,对吧?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咱们还得再说一下个性的问题。隋炀帝这个人讨厌贵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人刚愎自用跟项羽一样他个人素质也很突出,而且在当皇帝之前也是建立了很多的功勋,所以这个人有个特点,这个人不容反对意见的存在,这也是一个性格弱点,所以他最后酿成了酿成这一系列的问题。它冲淡关陇集团的第一步,人才改革,大量引进山东江南人士入阁,冲淡关陇集团色彩。第二推行“科举制”“科举制”,刚才我说了这个就不说了,不过话可说回来我这里说顺便说一下,“科举制”是这父子两人,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两人健全并且完善起来的,但是他们两个人在位期间“科举制”还没有后世那么大的影响力,是到了唐代尤其是唐太宗以后把它发扬光大起来的。


这点我们是要说清楚的,而且还有一个爵位和勋官改革,你比方说二年你看迫不及待.爵位和勋官改革直接把目标指向了既得利益集团,尤其是关陇集团,你看第一个大约二年置百官不得记考增级,必有德行功能卓然显著者卓之。也就是说以往可以通过排资历来当官来升官,现在不行了。不行了。我得根据你的实际业绩,就这个意思,你听起来觉得好像这不很合理,按理说就应该如此,但是里边暗含的意思,你要知道,平常排资历在各种考课当中位居上流得高分的那种人,往往是原来的关陇集团,因为他们有人际关系网。


所以说改革说白了也是起码可以说部分是针对他们的。第二一个三年4月下令所有的爵位当中原来的九等爵只留王公侯三等,剩下的全部都废掉。你要知道这个改革不是一个等级简化的形式问题,而是意味着日后封爵更加的困难,而且封爵的条件也越来越多了,这堵塞了很多人取得门阀世族资格的途径,也意味着既得利益集团的很多人丧失了利益关陇集团很恨这件事非常恨这件事,还有一个就是勋官改革,它规定原先的勋官,凡都督以上上柱国凡11等级八郎八位43号将军官。皆罢之。并省朝议大夫自一品至九品之八路等九大夫。间接等八位以为散职。它把它变成散职了。


也就是说,原来通过勋官我们利益集团可以获得很多的利益,尤其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些子弟们获得很多利益,但是这样一改革之后,勋官变成了荣誉之,而享有的社会地位大大的降低,再加上品质简化,机构改革剥夺了勋官荫庇子弟的特权,这对于关陇集团来说当然又是一大打击。但是这里边有问题,这些改革看起来都是蛮合理的,要我说都挺合理的,可是这问题在于最后后边怎么失败了,怎么失败了,有一个重要的缘故就是啥?操之过急,他在进行这些改革的时候,你既然损害了原来的干部队伍,损害了原来的统治基础,我想问一句,你有一个新的统治集团,能够取而代之吗?


很明显它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损害了旧的统治集团,却没有建立起一支对自己俯首帖耳的新的统治集团来进行取而代之,这是个大失误。另外他为了摆脱关陇集团对自己的影响,他跑到放弃了原来的长安城,跑到洛阳新建洛阳城,而且新建洛阳城有个重要的缘故。隋唐大运河,大运河怎么回事?我跟大家说,隋炀帝这人高瞻远瞩,他看到了一个问题,北方,尤其是关中地区长安虽然说长安自古以来经济发达,但是这镇长安的土地已经难以承载庞大的人口。

你要知道长安城鼎盛时期的人口过百万,那个年代关中的生产力不足以承受一个百万人口级别的城市,而且隋炀帝比所有人更加敏锐地看到了一点什么他发现南方的经济将后来居上。我前面讲南北方的差距,说实话,南方经济长久以来落后于北方,但是到了后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南方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到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彻底的南移。大家也知道从南宋开始一直到现在,在经济方面就是南方人的天下了,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文化也这样,文化中心也转移到南方来了。你大家回想一下,你发现了没有?隋唐时期的诗人,大多数是北方籍贯,是不是?就包括李白,虽然说老家算是四川的,但是大家也知道李白长久以来是生活在北方的,对不对?北方长久以来领先于南方,但是南宋以后你发现了没有,整个颠倒过来,南方才子辈出,北方才子日渐凋零,民国时期的北大,那时候还不在现在校址上,那时候那是在什么?就在叫啥沙滩在沙滩那个地方,老北大那个年代就有这个特点,所以说实话,后来全是南方才子后来居上,那个年代,北方仍然是重心,但是在北方仍然高歌猛进的时候,隋炀帝却比别的人更敏锐地意识到南方将后来居上,他采取的办法是啥?


政治中心还得保留在北方,我不能到南方去,但是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了,尤其南方的粮食打得越来越多了,为了支持政治中心,他采取的办法是啥?修建大运河。大家也知道大运河算得上是隋炀帝对历史作出的巨大的贡献。为什么?因为大运河有效的沟通了中国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那个年代陆路运输非常困难,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对不对?陆路运输是很困难的大运河是一种经济便捷的运输方式,沟通了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为了适应大运河,他把首都迁到了洛阳,这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大运河能够修到洛阳,这不是京杭大运河,这是隋唐运河,既然你隋唐大运河能够修到洛阳,那么洛阳不是靠黄河吗?


然后黄河不是通往陕西吗?然后你运粮船为什么不能通过大运河,然后到了黄河,黄河那到渭河,这不就到长安了吗?你说起来理论上这条航道可以存在,但是我跟大家说,实际上你要真这么办的话,你会发现代价高昂,得不偿失。为啥?原因就是黄河航运那个年代有肠梗阻,大家知道在哪吗?大家知道这个肠梗阻在哪吗?在河南三门峡。当年三门峡还没有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是真正的一个峡,它就是个峡,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这两岸都是山崖,然后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而且更要命的是中间还有一块巨型的礁石,这块礁石那个地方本来就河道狭窄,水就是急,然后又一块巨型礁石,古代人又没有炸药,他也对付不了礁石,结果这个礁石自古以来毁船无数,造成了黄河航运不是说没有,而是肠梗阻特别的难以通畅,航运效率低下,那块礁石非常的有名,那块礁石你知道有名到何等地步,我一说礁石的名字你肯定听说过,你信不信 

这块礁石名字是四个字中流砥柱听说过吧。这回你就知道中流砥柱怎么来的,中流砥柱就这么来的,这指的是原本就是这块礁石叫做砥柱之险,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由洛阳往长安运粮食效率低下,与其如此,不如咱到洛阳去得了,这是经济方面原因,还有一个政治方面的原因,为啥改革我要摆脱旧的势力范围,而你关陇集团的大本营在哪,长安我要摆脱你长安对我的影响,所以我到洛阳去,大家发现没有中国历史上改革很多改革都伴随着迁都,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要把首都由大同迁到了洛阳,隋炀帝的改革长安到洛阳,武则天改革长安到洛阳,朱棣要摆脱原来建文帝的他们势力大本营,大家也知道永乐年间把首都由南京迁到哪,迁到了北京,都是这样,都是这样,对吧?所以新建洛阳也是摆脱关陇集团的一个重要的一个举措,脱离开你们的大本营,所以这个人应该说雄才大略,以大一统的君主自居,对旧制度多有破坏,而且推动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重心向东转移,大大适应了历史的趋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书非读不看也

    惟妙惟肖更加深刻的描述出细致入微那个时期的一些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