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小书虫——郭禹彤的故事

少儿|小书虫——郭禹彤的故事

00:00
07:28

小书虫

——郭禹彤的故事

 

孙骏毅

 



弯弯的月亮勾住树梢,树枝参差着绽放一团团的新绿。

屋里的小姑娘放下书本安静地走到院子里,安静地坐在大树下,安静地想着心事——那也许是属于远方的梦幻。

——这是小书虫郭禹彤为自己的散文集画的一幅插图。

“那小姑娘就是我。”郭禹彤指着书上的插图,有些腼腆地说,“我喜欢把喜怒哀乐用文字倾诉在纸上。”

郭禹彤的老师展示了这个14岁小姑娘的创作成绩单:

 

9岁时写出处女作《蓓蕾初放》。

11岁时出版系列童话《咚咚锤与PP炮》。

12岁时出版长篇小说《仙女除魔记》。

13岁时出版散文集《那年桂花香》。

现在,她正在构思长篇科幻小说《宇宙角落》。

……

郭禹彤的爸爸不无自豪地说:“这孩子从小就是个小书虫,现在已经读过1800多本书了。”

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母亲便给她订购了一个又一个绘本,郭禹彤拿在手里喜滋滋地翻着,她不认识上面的文字,妈妈便成了不辞辛劳的朗读者:

 

“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和一个男孩儿是好朋友。每天,男孩儿都跑来和它一起玩,他们很快乐。

“可是随着时光流逝,男孩儿长大了,大树感到了孤寂。

“一天,孩子来看大树:‘我需要一些钱。’

“于是大树把自己的苹果给了孩子。

“……”

“原来上面讲的是这个故事呀!” 郭禹彤恍然大悟。

妈妈讲过的绘本,郭禹彤还会一遍一遍地翻看。

看得多了,《爱心树》就变成了别的故事了。

妈妈肯定是没听过的,她就会好奇地凑过头来:“郭禹彤,你能讲给我听听吗?”

“好的呀,好的呀。” 郭禹彤打开书,伸出了胖乎乎的手指,“你看,是这样的……”

“那时候,我就开始‘创作’了。” 郭禹彤“咯咯”地笑着说,“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稀奇古怪的想法。我现在能有这么多的作品,要感谢我的妈妈,她一直很耐心地陪着我,尊重我那些幼稚的想法。”

上小学了,有一天,郭禹彤看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就缠着妈妈陪她去看蝌蚪。

妈妈知道女儿看一次肯定不过瘾,就做了个纱网捞了一些小蝌蚪回来养在鱼缸里。

郭禹彤天天守在鱼缸边,拿着鱼食喂蝌蚪,看它们在水里上下游动,想象着它们有一天变成大肚皮的青蛙。

可后来,那些热热闹闹的小蝌蚪竟然全死了!

郭禹彤心疼得眼泪直淌。

她去问老师,老师给了她一本科普书,让她在书中找答案。

答案很快就找到了:自来水里含有微量的汞和氯,它们是害死蝌蚪的罪魁祸首。

老师说,蝌蚪的家在池塘里,如果实在想养,一定要用原生态的水。

郭禹彤想了想,说:“还是让它们生活在池塘里吧——您的这本书,能借给我再看一遍吗?”

“可以呀——对了,你这个小书虫可不要偏食呀,尽量多接触一些别的门类,这样对你今后有好处。”

“嗯嗯,知道呢,知道呢。” 郭禹彤忙不迭地点着头。

从此,郭禹彤果然拓宽了阅读范围:文学的、历史的、生活的、科幻的……什么书她都想看一看。

后来,她在日记中写道:“书本打开了一扇扇洞悉外面世界的窗户,让我变得懂事了。”

书读得多了,她对写作产生了偏爱。即使只有半小时空闲,她也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匆匆敲下几段文字。

读三年级时,她开始创作以昆虫为主角的童话《咚咚锤与PP炮》,20个章节,11万字。

为了把这本书写好,那段时间她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饿了就就着矿泉水啃几口冷面包,累了就揉揉眼睛歇一会儿。

在图书馆,她把能看到的关于昆虫的书籍都读了个遍,以此了解昆虫的种类、形态、习性、特点及生存环境等。

心里有了昆虫,笔下的昆虫就鲜活起来。

四年级上学期,她终于把这本书写完了,心儿就像长上翅膀一样飞了起来。

上高年级后,书包越背越沉,可小姑娘没有放弃她的梦想,她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写出11万字的《仙女除魔记》。

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惊喜地看着这个小姑娘的创作成果,欣然为这部童话题词。

郭禹彤的爸爸是个有心人,他常常带着女儿外出观察和感悟生活。

那年初冬的早晨,他们来到了一个小河边,风正挟着苇花漫天飘飞。爸爸告诉郭禹彤,《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说的就是这种白色絮状的苇花。

“呵,原来是它呀。”郭禹彤快乐地折下一枝苇花,对着阳光左看看,右看看,侧光、逆光、顺光,都映照出不同的光影。

回家后,她把苇花插在茶缸里,仔仔细细地观察很久,写出了一篇散文《初冬》,文中对苇花形态的细节描写特别动人,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还推荐给报纸发表了。

 



(郭禹彤  女,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