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旗帜”——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00:00
05:36

《“旗帜”——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究竟多大算青年呢?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会组织对于青年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其实,青年不是某个年龄段,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青春,是理想,是奋斗,是磨砺,更是成长。是不是青年,不能光看岁数,更要看走过的路,做过的事。

今天《旗帜》主角的故事,要从他还不满16岁的时候讲起。按大多数人的理解,这只是一个孩子刚刚迈进青年门槛的年龄。本该在学校念书,他却从北京一股脑扎到了陕北的农村,一呆就是七年。几十年后,当年那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已经成长为党的领导核心。他,就是习近平。

1969年113日,八一中学20多个同学踏上知青专列,辗转3天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公社举行了简短的招待会。后来知青们才知道,那天招待他们的白馍和猪肉炖菜,是当时公社能拿出的过年才舍得吃的好饭菜。饭后,习近平等15名知青被分配到了梁家河大队。

民以食为天。吃惯了精米细面,遇到了陕北的粗粮,知青们的喉咙都“燥得冒烟”。他们甚至连做饭烧的柴火也不会砍,经常是搂了一堆干草烧不熟一锅饭。吃饭问题只是知青们遇到的第一关。后来,习近平在一篇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回忆到,除了“饮食关”,还有跳蚤关、劳动关、思想关。跳蚤咬得大家身上都是奇痒无比的大红包,一抓破就会流血。劳动关就更考验人,大队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是十分,而知青们一开始一天只能拿五六分,用陕北话说,“连一个婆姨(女子)也不如”。

从不习惯、不适应到与老百姓打成一片,除了家人的鼓励支持,陕北百姓的接纳包容也至关重要。同在延川县的知青黑荫贵回忆,知青吃的粮食要从大队社员分配的粮食里拿出来,村民却从来不抱怨知青抢了自己的口粮,反而是觉得城里的娃娃来这里受罪吃苦,应该帮他们一把。在那样的年代下,这样宝贵的品质,就像坚实的臂膀,为知青们撑起了一片晴天,一方厚土。

1974年春节过后,20岁的习近平赶往赵家河。第一天开会,他就操着地道的陕北话,给队里的干部、社员开会讲话。这让陶海粟印象十分深刻。后来的几个月,他真的撸起袖子放手干起来了。在赵家河,习近平“身兼数职”。白天,他既是宣讲文件、带头抓生产的领导,也是抄起铁锹亲自打坝植树的壮劳力;晚上,他是点起油灯教社员写名字的夜校老师。渐渐地,村里人有什么大事小事都爱找习近平解决。评工分有了不同意见吵起来了,大家就说,“别嚷了,让近平来给断断”;习近平开会的时候,大家再没有以前磨磨蹭蹭到场,打瞌睡拉家常的毛病,而是听得特别认真。

这时的习近平,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已经决心把自己交给陕北的黄土地了。几十年后,已是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做十九大报告时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想他在梁家河彼时彼刻的那句肺腑之言,懂得感恩和回报,想为老百姓做点事,那就是习近平的初心。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镜头回到几十年前,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书的好干部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带头干事踏踏实实,为人处事公道正派。始终以身作则,先严格要求自己,再严格要求别人。

1975年,习近平经群众推荐、组织选派,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能够得到这个机会,除了出色的工作和群众的认可,还与他坚持读书学习密不可分。几乎所有回忆习近平知青生活的人都提到:他真的是爱看书。别人都睡觉了,他窑洞里的煤油灯还亮着;知青们去老乡家蹭饭,习近平却捧着书说:你们去吧,有什么吃的给我带一口回来就行;每次从外面回来,他的炕上都会多几本书。直至今日,习近平的讲话、著作,处处可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画龙点睛,这样明显的“习式风格”,离不开持之以恒的读书积累。

习近平曾经用“扣扣子”比喻价值观的养成,他说,青少年时期的价值取向不仅影响个人成长,更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就像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习近平,用梁家河的七年,扣好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如今,作为全党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领路人,习近平,用自己青春的奋斗,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