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00:00
04:59

一、人格心理学理论的评价标准(重)

1.精确性:一个理论的优劣主要是由其反映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及变量间关系的精确程度判定。

2.可检验性:包括可验证性、可证伪性和可反驳性。

3.概括能力:一般来说,理论的概括能力越强,所能解释的现象越多,且具有可检验性,那么理论就具有越高的功效。

4.简洁性: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假设、所运用的概念越少,对现象的解释越简明,其简洁性程度越高。

5.逻辑一致性:科学理论要求其知识体系前后连贯,各个概念、假设与定律之间相互吻合、印证,具有较高的逻辑一致性。

6.有用性:如果一个人格理论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就是一个好的人格理论。

二、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重)

1.自由意志──决定论:自由意志决定论维度表现一个人在指向和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内部的自由,他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意识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2.理性──非理性:一个人可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他的理智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维度的理性这端,主张人主要是有理性的个体,能够用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另一端主张人实际上受非理性力量的支配。

3.整体说──元素说:整体的设想是强调行为要从全体来研究,元素的设想则认为要从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成分来逐个探讨。

4.素质论──环境论:人的基本特性有多少是由躯体或素质决定的,多少是由环境影响造成的?

5.主观性──客观性: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这种不同的看法是现象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分水岭。

6.前动性──反应性:这一维度涉及产生行为的诱发性,即行为由什么引起的,活动的真实原因应该到哪里去找?行为是内部活动本身,还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应?

7.稳态──异态:稳态异态维度主要涉及行为的动力(动机)。一个人的行为动力是什么?是消除紧张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还是不断成长而自我实现?

8.可知性──不可知性:这一维度表现人的行为和本性是否可根据科学方法而被认识,还是有某些超越科学而不能为人认识的东西?

9.可改变──不可改变:一个人在一生中其人格是否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变化是人格发展的固有特性?是表面的还是实质性的?

三、人格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原则

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4.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5.伦理性原则

四、主要研究途径  

1.临床研究,亦称为个案研究,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一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和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