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69期:太用力的爱,是中国父母喂给孩子最毒的药

2021-1169期:太用力的爱,是中国父母喂给孩子最毒的药

00:00
12:21


“爸爸虽然是为我好,但他的爱太令我窒息……”


这两天,济南一位女大学生,在宿舍服毒自杀身亡。


随后,女孩留在QQ空间上的遗书被网友们曝光,戳痛无数网友的心。


令人心痛的是,死因竟与父亲有关。




网友们纷纷惋惜怒骂: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魔鬼父亲,让一个女孩走上了不归路
宁愿死去,也不愿意活在这个世界?”

看完遗书,我才深深地明白了这个女孩的绝望和窒息。


从小到大,爸爸像是摆脱不了的恐怖阴影,无时无刻不在控制着她,让她无处可逃:


被发现早恋,父亲破口大骂女儿贱人婊子、妓女,还让她去死;


只要没有满足父亲的期待,就会被暴力虐待,甚至当众暴打;女儿想考研,父亲却让她考选调生,不听话的话,就要断绝父女关系。


父亲这种充斥暴力与威胁的爱,早已击垮她脆弱不堪的心。


既然活着,总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死,便成了她唯一能想到的解脱方法。


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句话都是在央求大家,千万别救她:

“如果大家发现我时,我还没能死掉,求求你们,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救我。
就让我慢慢死去吧,救我,只是在加深我的痛苦。”

看着这份泣血的遗书,不禁想起作家吴晓乐书中一句话:

“父母每一次错误的爱的试验,都可能给孩子烙下永恒的暗影,埋下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父母以爱为名,行伤害之实,受折磨的只会是可怜无辜的孩子们。




父母过度的爱

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赵薇导演的系列剧《许愿》中,小雨(杨紫饰)从小被迫活在单亲妈妈独裁式的爱中,万分窒息。


做错一件事,妈妈就破口大骂。


骂完,抱着她说:“我都是为了你好”。


小雨的内心崩塌了。


视她为全世界的妈妈,光明正大监视她,翻看她的日记,收买她的闺蜜,破坏她的爱情。


父母过度的爱,成了她一生的灾难。


自卑感、无力感深深烙在小雨的骨子里,就算遇到喜欢的人,她也觉得自己不配,爱不了人。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表白一切,却担心会因此伤透妈妈的心。


活得拧巴纠结,是被“爱”压垮的表现。


还有一位少年,爸爸律师妈妈公司财务,家庭条件优越。


在家里,他样样都不缺,凡事也有妈妈亲力包办,从来没进过厨房。


玩游戏时,妈妈甚至还为他准备好零食饮料。


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


然而,越是拼命为孩子付出,给他很多很多的爱,孩子反倒叛逆任性。


把一切视为理所应当,孩子一回到家就打开电脑,沉迷在游戏中,一玩就是一个通宵。


爸爸找他沟通,他很抗拒,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只会“嗯嗯”回答。


包括被送去参加变形记,他也一度心生反抗暴走八小时回家。


一个在蜜罐瓶中长大的孩子,为何除了游戏以外,没有半点生活热情和动力。


说到底,是父母对他的爱“太多”,束缚了他的成长。


有人打过比喻,父母的爱就像是为孩子准备的旅行包,要准备足够的东西,还要注意别太重。


太重的话,孩子会很累。


为了走远,孩子会不断扔,甚至到最后会扔掉这份爱。


亲情就此断联。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父母过度的爱,其实是孩子的负担。”


深以为然。


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爱孩子的,甚至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但过于“以孩子为中心”,反倒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一旦孩子没有变优秀,内心就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做出出格的行为。


爱孩子没错,但爱太过火,越过了应有的情感边界,反而成了摧毁孩子的魔爪。


别让孩子一边煎熬忍受着父母超负荷的爱,一边慢慢学着放弃自己。




优秀的孩子

未必是我们看的那样


3月初,广州育儿圈“网红爸爸”一得爹,在朋友圈发布儿子一得去世的讣告,震惊无数人。


年轻帅气、前途无量的学霸,为何要自杀?


翻阅爸爸为儿子开的公众号,答案昭然若揭。


在一得不到20年的人生里,爸爸可谓是倾尽全部、用心至极地培养他。


1岁时,单身父亲毅然辞去高管职务,变卖房产迁到郊区,父子俩过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捡垃圾变现,开垦荒地自给自足,是整个家庭的收入之一,剩下的,是粉丝们的打赏和捐赠。


靠它们,爸爸硬是把他送上贵族学校。


教育上,爸爸也下足了苦心。


他三岁前不能说中文,要用英语交流。


想喝可乐,得先拿笔写下来或画出来。


家里来了大量慕名前往的客人,七八岁的他,一人做全部人的饭,以表达谢意。


不光对他“狠”,爸爸对自己也足够狠。


拍了20多万张照片记录他的成长,17年用坏了5部相机。


每天不重样给他做饭,把蔬菜刻成字母,数数也有25万个。


亲手给他做手工模型,出书的字数精确到他的出生年,书中的动物数也跟自己生日有关。


这些还不够,爸爸甚至专门改造了一间屋子,设立“一得博物馆”。


如此煞费心思,培养出了高分拿下埃默里大学的绝世天才。


就在所有人好奇这种成功教育时,他自杀的消息,把所有美好的幻想炸得粉粹。


原来,别人眼中优秀懂事、阳光帅气的一得,和真实的他,有着巨大的落差。


据身边的人反馈,一得有抑郁症,去世前有明显的负面情绪。


逝者已矣,孩子内心究竟有多痛苦、纠结和割裂,我们不得而知。


唯一清楚的是:


父母最大的无知,是以为孩子看上去阳光优秀,就一定健康。


事实上,光鲜的面具底下,藏着孩子千疮百孔的心。


优秀的孩子,未必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幸福快乐。


再阳光,也有黑暗陪伴。




大多数中国式父母都会犯的错


畸形的爱


心理学者李雪曾一针见血抨击中国式父母:


“本来什么都不懂,但是一生了孩子,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不断去纠正孩子、限制孩子。”


大多数中国式父母,都很爱孩子。


秉持着“为孩子好”的观念,把孩子当成宠物、工具人,强迫、威胁孩子听命顺从。


他们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对孩子畸形的爱。


其中包括两种方式:


一是爱过头;

二是教育方式不对 。


用这两种方式的爱去教育孩子,最终换来的只会是双输的结局。


《家为何会伤人》中有个案例:


梁姨见儿子沉迷网络,不思进取,心急如焚。


托弟弟去网吧逮人,逮到后痛打孩子一顿。


为了劝儿子回头,梁姨还下跪哀求。


打骂无用,儿子越来越抵触,一听到家里的电话就挂掉,不再主动理会。


用心至此,怎么会养出逆子?


为此,作者武志红给出结论:


父母的爱里,带着一种恐慌,无法忍受孩子不受控,是亲子冲突的根源。


看不到孩子的生命成长,总把孩子当成永远不懂事、长不大的小孩。


于是自以为是地给孩子一切,处处为孩子操心、包办,爱孩子远胜过自己。


密不透风的“爱”,只会逼走孩子。


教育不当,也给孩子的个性塑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同事一年前谈了场恋爱,男才女貌两相当,被很多人看好。


谁知同事爸爸死活不同意。


为了阻止他们,爸爸先是带人去公司当众数落同事,还到同事和男友住的地方大闹,当街骂男方死皮赖脸、吃软饭。


再难堪的事,爸爸都干得出来。


最后,如爸爸所愿,同事分手了,却从此孑然一身,不问红尘。


美国心理学会有项研究表明,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关注、保护的父母可能会伤害孩子的情感发展。


错误的教育,更是破坏孩子健康成长的机器。


不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自我意识的个体,这种畸形病态的爱,终究养出“缺陷儿”。




学会教育孩子

是每个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一次公开场合中,主持人白岩松谈及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心得:


“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一种岗位,而且要不断的学习。”


养育儿子二十余年,他尊重儿子,不断学着把儿子当成平等的人看待。


儿子沉迷武侠小说忘记写作业,白岩松理解那种专注爱好上的忘我,没有半句苛责;


儿子喜爱历史,报读冷门的蒙古学专业,白岩松抱着一颗开放的心,支持到底。


即便儿子是学校数一数二的学霸,白岩松也不高调自夸,甚至为儿子中考没考第一叫好。


高层次的父母,永远都把自己当成和孩子一样的人。


孩子几岁,父母就几岁。


孩子喜欢什么,父母就试着去接受、理解和认识。


不要自以为比孩子大二三十岁,就自以为是地认为“我说的做的一定对”。


越是自我的教育,越容易伤害孩子的未来。


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


好的父母是需要终生学习的,而学习成果直接决定孩子的人生起点。


正如世界首富洛克菲勒曾说:

“我们这个世界就如同一座高山,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顶上时,你当然不会生活在山脚下;
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脚下时,注定你不会生活在山顶上。
一般情况下,父母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

教育不是经验的天敌,自以为是的鞭策激励,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学习和成长。


和孩子相处,我们永远是初学者。


学习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放下心中固有的教育成见,倒空自己,从零开始,和孩子保持同频,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如此,才能给孩子成长提供最肥沃的土壤,最有价值的营养。


点亮【在看】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学会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教会孩子去爱,如何去爱孩子!共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陈要争气

    根本看不下去了,只觉难过,愿我们都好。

  • _惠爷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