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左传·王孙满对楚子》(二):大禹为什么要铸九鼎?

59.《左传·王孙满对楚子》(二):大禹为什么要铸九鼎?

00:00
22:42

前文说到楚庄王借着讨伐陆浑戎而在洛阳附近向周定王陈兵示威,王孙满受命前往楚国军营跟楚庄王进行交涉。当楚庄王向王孙满问鼎之后,王孙满立即给了楚庄王一句当头棒喝:在德不在鼎。
“鼎”在中原文化中被视为王权的象征,是有着一段悠久历史的。接下来,王孙满就跟楚庄王讲述了“鼎”的历史由来及其重要意义。王孙满说道: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王孙满这句话就是紧承上文的“德”字来讲述“九鼎”的来源。首先,王孙满表明九鼎诞生于“夏之方有德”之时。“方有德”可以理解为“刚刚开始德配其位”,也就是“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意思。
据史料记载,这位铸造了九鼎的有德之君,正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历经十三年的艰辛,大禹成功治理了当时洪浪滔天的水患,他也因此功绩后来接任了舜帝之位,成为了天下之主。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天下分为了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他亲自测量了九州的山川地理情况,对各地的山川走势了然于胸,这才得以对肆虐的洪水进行有利地疏导。
此后的大禹,更加坚定了按照九州来治理天下的思路,这也就是后来中国政治区划的最早雏形。也正是因为有了天下九州的划分,才有了大禹铸造九鼎的故事。
那么,九鼎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王孙满接下来就提到了两个关于“九鼎”诞生的重要过程:一个是“远方图物”,一个是“贡金九牧”。
所谓的“远方”,跟我们现代汉语的意思有少许不同,这里指的就是分散于九州的方国部落,指代的是当时夏朝统治下的天下九州。
“图物”的“图”是动词,就是“绘画”的意思。所谓的“物”,是天下九州的山川草木、珍禽异兽、各地物产等的总称。“远方图物”的意思就是把天下九州的万物都画到图上。
“金”在先秦时期多指青铜,所以“贡金”就是“进贡青铜”的意思。所谓的“九牧”,指的就是掌管九州的各地诸侯。“贡金九牧”的意思就是“各地的诸侯向天子进贡青铜”。
大禹为何要让“远方图物”,又为何要让九州的诸侯“贡金”呢?这两个行为的背后,涉及到一个关键的历史背景,这就是大禹时期的夏朝是从公有制的氏族部落向私有制的奴隶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私有制的出现,大禹也首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税赋制度,史书上称为“任土作贡”。所谓的“任土作贡”就是按照九州各地的实际地理及物产情况来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比如,兖州当时广泛种植漆树和流行养蚕,所以就规定兖州以漆、丝作为贡赋。
然而,要施行“任土作贡”就需要相应的凭据,这个凭据就是九州各地自己所画的山川物产地理图。为了得到九州之图,同时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大禹即位之后便召集了一场具有非凡意义的盟会,史称“涂山之盟”。在这次盟会之上,九州诸侯贡金献图,以示接受私有制的改革并臣服于大禹,夏朝的王权自涂山之盟后正式建立。
此次盟会之后,大禹便“铸鼎象物”。所谓的“铸鼎象物”就是将九州诸侯所献之金铸成了九尊大鼎,并把各地的山川地理和物产情况像模像样地刻于鼎上。
从此,九鼎就成为了夏朝的国之重器,同时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全国地图。由于这套地图刻于九鼎之上,后世的地理学家便将其称为“九鼎图”。
可惜的是,因为九鼎在战国时期就失传了,后世无缘得见这幅奇特的“九鼎图”。但据说,这世间曾流传了一套在“九鼎图”之上演变而来的“山海图”。晋代陶渊明就留下了“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这样的著名诗句,说明至少在晋代还有“山海图”的存在。
有“山海图”,后来才有了《山海经》,该书就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博物志经典,是对“山海图”的注释文字。宋代欧阳修在看过《山海经》之后用“夏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来表明“九鼎”和《山海经》的历史渊源。“九鼎”上记载的是上古地理的原图,而《山海经》就是对“九鼎图”的注释解析。
然而,据说宋代之后“经存而图亡”,大禹所铸的九鼎之上究竟存留着怎样的一种雄奇壮观,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山海经》当中所记录的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去感受一二。不过,关于《山海经》的内容,那是另一个非常广博的世界,我们这里暂且打住,继续回到王孙满所言的这段历史当中。
在王孙满看来,大禹铸九鼎,除了用“九鼎图”来达到“任土作贡”的私有制改革目的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他说道:
“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百物,就是指九州各地的物产及万事万物。
神奸,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神灵之物”和“奸邪之物”。
王孙满说:“将九州的万事万物都完备地呈现于鼎上,是为了让百姓知道什么是神灵之物,什么是奸邪之物。”

王孙满所谓“神奸”,历来没有深入的解释。其实,这些被铸刻在九鼎之上的“神奸”之物,就是各种鸟兽的图形,也就是当时九州各地氏族部落的图腾。由于当时的天下并不太平,九州各地既分布着那些臣服于夏朝的氏族部落,也有不愿归顺的氏族部落。所以,这些图腾被分为两类,凡是那些拥护夏王朝的氏族图腾,就被视为神灵之物;凡是那些与夏王朝呈现敌对状态的氏族图腾,就被视为奸邪之物。

百姓们既然对敌我部族的图腾有所识别,又能从“百物而为之备”的九鼎上分辨九州各地部族的山川疆界特征,就自然可以知道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危险的。所以,王孙满说: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不若,就是“不顺”,也就是指那些没有归顺的部落氏族之人。不逢不若,就是说不会遇到那些敌对势力的坏人。
螭魅,就是“魑魅”,传说是山林间的怪物。罔两,就是“魍魉”,传说是川泽中的怪物。“魑魅魍魉”现在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各种各样的坏人。在王孙满这句话中,“螭魅罔两”就是对应上文的“使民知神奸”的“奸”,指的就是那些被视为敌对势力的异族图腾旗帜。

王孙满这句的意思是:因为有了“九鼎图”的缘故,百姓进入各地的川泽和山林,会懂得观察当地的情况,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人。长得像魑魅魍魉这样的异族图腾旗帜,都懂得避开。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明显知道,王孙满强调夏禹是为民铸鼎,这就是“有德”的表现。因为夏禹有德,才有了鼎的诞生。仔细品味王孙满上面所说,“百物而为之备”说的是“鼎”,“使民之神奸”说的就是“德”。“德”是“鼎”的内涵,“使民知神奸”就是“百物而为之备”的意义所在。
王孙满说完以上这一段关于九鼎的来源背景,接下来就用一句话来概括大禹铸鼎的意义。他说道: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用,是“因此”的意思。协,就是“和谐”。上下,指的就是在上之君和在下之民。
承,就是“承受”、“受到”的意思。“天休”的“休”,是通假字,通“庥”。庥,是“庇护”的意思。所谓“天休”也就是“上天的庇佑”。

由于百姓能不受异族势力的伤害,国家就能安定团结。所以,王孙满才说:因此能使君民上下和谐,从而可以受到上天的庇佑。
虽然从王孙满口中的“天”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思想带有春秋时期浓厚的神权天命观,但是从他指出夏禹为民铸鼎这点来看,王孙满的政治理念中也具有非常进步的民本思想。王孙满认为,以民为本,就是君主之德,有德就有鼎。他也就是在暗示楚庄王,九鼎所象征的权利要建立在对民众的关心之上才能长久。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算现在拥有了鼎,将来也会失去。他接下来就用九鼎在夏商周三代之间的流转经历来说明这一点。王孙满说道: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桀,就是夏桀,夏代的最后一任天子。商汤伐夏,夏朝灭亡。
王孙满说商朝的寿命“载祀六百”,也就是“祀六百载”。载,跟“年”意思相同。祀,有“承嗣”的意思。据现在的历史学家考证,商代的具体寿命在六百四十年。
商纣,是商代的最后一任天子。夏桀和商纣都是被后世史书上列为典型的昏君和暴君。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王孙满这句的意思是说:“夏桀昏乱无德,因此九鼎就被搬迁到了商朝的都城,商朝历经六百年之久。后来,商纣王暴虐无道,九鼎又被搬迁到了周朝的都城。”
王孙满用这段历史来告诉楚庄王一个道理:有德则有鼎,无德则鼎迁。
有了以上的这番铺垫,王孙满才开始正式回答楚庄王关于鼎之轻重的话题。他说道: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休,是“美好”。明,是“光明”。德之休明,就是“德行美好而光明”的意思。
奸回,是“奸邪”的意思。
王孙满这句话就是说:“君主的德行如果是美好而光明的,九鼎虽然小,也是重不可迁。但如果君主的德行是奸邪昏乱的,九鼎虽然大,也是轻而易迁。”
这句话是本篇最精彩的一句,也是对前文那句“在德不在鼎”的具体说明,是因为“德”的休明昏乱决定了鼎的轻重大小,德明则鼎重,德昏则鼎轻。
王孙满对楚庄王讲完了这番“德”与“鼎”之间的辩证关系,随后又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他接着提出了一个比德政更加能影响一个王朝寿命的因素,这就是“天命”。此前的言辞,可以说是句句说“德”,此后的言辞中王孙满开始句句说“天”。他首先说道:
“天祚明德,有所底止。”

祚,就是“福”,这里是动词,就是“赐福”、“保佑”的意思。
明德,是指有明德的君主。王孙满这里指的就是周朝。
底止,在《左传》原文中写作“厎(读如旨)止”。“底止”和“厎止”都有“终止”、“尽头”的意思。但也有少许不同,“厎”有“固定”、“一定”之意,“厎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固定截止的期限”或“定数”。
我个人觉得这里“有所厎止”更符合王孙满的语境,因为他要强调的是周朝的天命。他的意思就是: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都是有天命定数的。
也就是说,周朝享受天命的护佑,还没到灭亡的时候,周朝的天命不是你楚庄王想改变就能轻易改变的。
接下来,王孙满就对楚庄王表明了周朝的天命之数。王孙满说道: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成王,就是周成王。郏鄏(读如夹辱),是雒邑之前的称谓。
“成王定鼎于郏鄏”指的就是周成王营造东都,迁九鼎于雒邑的故事。这段历史我们在之前也简单讲过,周公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周王室的基业才算正式安稳。于是,周成王决定完成父亲周武王留下的营建东都的心愿,命周公和召公两人共同负责此事。召公进行占卜之后,认为郏鄏这个地方最适合营建东都,于是后来才有了在此地建立起来的被称为“成周城”的雒邑。
雒邑建成之后,周成王就将九鼎安置在了这里,并命人占卜了周朝的天命之数,得到了“世三十,年七百”的结果。也就是说,周代会历经三十代君主,享国达七百年。不过,我们现在通常知道的说法是,周代有八百多年的国祚。左丘明经王孙满之口写在《左传》中的这组数据,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他在当时知道的关于周代寿命的传言。
王孙满提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的目的,正是为了说明周朝的“天所命也”,也就是他在告诉楚庄王,你这个时候问鼎之轻重大小,恐怕还不是时候,周朝还有几百年的运势,这可是上天早就决定了的。
王孙满的话说到这里,最后就仅仅抓住“天命”这一点,来让楚庄王明白现在的楚国还并非天命所向,彻底打消他问鼎的野心。所以,他最后总结性地说道: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说:“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但是天命还没有改变。鼎的轻重,还是不要问吧。”
王孙满深知,此时周王室的王权摇摇欲坠,已经是处在“失德”的边缘。如果不面对现实,而过分强调“德”的概念,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说辞当中。
所以,他既面对现实,但又必须反复强调周王室的“天命未改”,唯有如此才算是给自己的言辞上了一道双保险。
王孙满这段辞令的妙处,就在于他自始至终都没有从正面回答楚庄王的问题,全部从侧面给楚庄王施加了无形的压力。王孙满“德”与“天”并提,反复说“德”才能让楚庄王有所顾忌,反复说“天”才能让楚庄王正视楚国当下的天命。
王孙满虽然含蓄但是逻辑严密的一番说辞,让楚庄王不得不重视。的确,周朝虽然失德,但远还没到夏桀和商纣的地步,此时就算讨伐东周,都难以令中原各路诸侯心服口服。再说此时的楚国,虽然是国力强盛,但也还未有天命所归之象。心知肚明的楚庄王,虽然没能亲眼一睹九鼎的巧夺天工,但他可谓不虚此行。既威慑了周王室,又得到了十分珍贵的治国智慧,楚庄王当然见好就收,带着楚军南归而去。
最后,我觉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孙满言辞中反复强调的“德”与“天”,在加上楚庄王这种被视为无礼的举动,似乎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由“天、德、礼”这三层概念构建起来的一套盛行于周代的政治学说。品味《左传》,我们时常能感受到许多“以德配天”、“礼以顺天”的政治观念,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帝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贾天真0

    我就想说,开始收费了,真好!我就怕您弃更!有了收费就等于和听众有了合同,一定要坚持讲完啊!

    未晓说书 回复 @贾天真0: 谢谢您的支持!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我继续努力,一定会更完的!

  • 听友259499891

    请问:1,如何购买细讲文字?2,如果购买音频带文字,能否一次性购买全部音频?

    未晓说书 回复 @听友259499891: 要跟您说抱歉。第一,稿子目前只有第一卷,还没全部写完,后续会提供电子书购买链接。第二,喜马现在给我的权限只有单集付费音频,无法全部购买

  • 1593883tkgj

    本集付费后,有效期是多久?

    未晓说书 回复 @1593883tkgj: 单集付费是永久的,ximi团是月卡付费

  • 电工_老刘

    老师,一直等您

    未晓说书 回复 @电工_老刘: 感谢支持,我会尽快更新

  • 晴空一鹤an

    今日课毕,感恩未晓老师,盼更新

  • 洵美且都2

    趁现在把前面的复习一遍,哈哈😄

  • 袁清云

    很好!

    未晓说书 回复 @袁清云: 谢谢,看到袁老师也在讲古文,欢迎多交流!

  • 二月之声

    想申请这个古文观止为免费书

  • 我是聂老师

    棒棒棒

  • 小径红稀205

    才知道老师备注了讲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