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都是幻象,“城乡粘连”才是中国的底色 | 文化纵横

北上广都是幻象,“城乡粘连”才是中国的底色 | 文化纵横

00:00
40:40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一个关键。2020年,随着农村全部脱贫,“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今后重点,特别强调“城乡融合”的重要意义。城乡关系的调整为何具有战略意义?如何面向未来,理解中国城乡关系的形成与演变?


本文作者提出了“城乡社会”的概念,以此概括在城乡关系这一维度上中国社会的特质。“城乡社会”强调了中国的城乡关系内在的延续性:与欧洲社会“城乡分立”的传统不同,中国历史上每个完整的“地方”都有城有乡,并且城乡一直处在一种“粘连状态”。在传统的乡土中国,城乡粘连主要是通过赋役、租佃和身份制等来维持。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粘连则主要依靠土地公有、单一制国家制度、基于地域的身份制度、家庭关系四种机制维系。基于这几种城乡粘连机制,当代中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城乡社会”体系,而并未进入一个纯粹的“城市中国”时代。虽然城市看似保持着对于乡村地区的强势,但它其实难以摆脱对乡村的依赖。这种独特的城乡粘连状态,与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位置相匹配,增强了中国应对复杂国际竞争形势的能力。地方的城乡关系受到地理环境、地方文化、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塑造,在不同地方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城乡社会”在国家层面的宏观体制之外,也关注了城乡关系天然的地方性,为思考中国的城乡关系提供了更丰富的维度。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杂志2019年第1期,原标题为《城乡社会:理解中国城乡关系的新概念》,作者熊万胜,朗读者丘青,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