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788【公元271-272年】“扶不起的阿斗”安乐公刘禅逝世

资治通鉴788【公元271-272年】“扶不起的阿斗”安乐公刘禅逝世

00:00
11:17

柏杨版资治通鉴文稿 

10东吴帝国总司令官(大都督)薛珝,跟交州州长陶璜等率大军十万,联合攻击晋王朝占领的交趾郡(越南河内市东北北宁府),城中粮秣吃完,而援军断绝(此时霍弋已死),终于陷落。杨稷、毛炅等,全被俘虏。


陶璜喜爱毛炅勇敢善战,打算饶他不死,而毛炅阴谋刺杀陶璜,陶璜遂下令斩毛炅。修则的儿子修允,活生生剖开毛炅的肚子,割下肝脏,说:“你还要不要当贼?”毛炅仍诟骂说:“恨不得杀掉你们的孙皓,你爹是什么东西,一条死狗!”王素打算逃回南中(云南省),东吴军把他擒获。九真郡(越南共和国清化市)、日南郡(越南美丽县)又回归东吴帝国版图。


东吴帝国大赦,任命陶璜当交州全权州长(牧)。陶璜讨伐蛮夷,州境之内,始告安定。


11八月十九日,晋王朝城阳王(殇王)司马宪(司马炎的儿子)逝世。


12晋王朝划出益州(四川省中南部及云南省)南部四郡(建宁郡【云南省曲靖市】、兴古郡【云南省开远市】、云南郡【云南省祥云县】、永昌郡【云南省保山市】),设立宁州(州政府设滇池县【云南省晋宁县东晋城镇】)。


13九月,东吴帝国最高监察长(司空)孟仁逝世。


14 冬季,十月一日,日食。


15十一月,匈奴“监国”右贤王刘猛攻击晋王朝并州(山西省中部);并州(州政府设晋阳【山西省太原市】)州长刘钦击破攻势。


16贾充出发前往防地(七月发表新命,十一月才成行,拖延四月有余,无计挽回,不能再拖),高级文武官员在夕阳亭(洛阳城西)为他摆下盛宴饯行,贾充暗中再向荀勖求救,荀勖说:“你身居宰相之尊,竟被那个匹夫(指任恺)摆弄成这个样子,岂不丢脸?可是,这次出征,实在难以开口推辞。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把女儿嫁给太子(司马衷),到时候,用不着推辞,自然会留下来。”贾充说:“谁能进行这件事?”荀勖说:“我去试试。”遂对冯


说:“贾充远出在外,我们就势单力孤,很难立足。太子的婚事还没有决定,为什么不劝皇帝为太子娶贾充的女儿?”冯完全赞成。
最初,司马炎打算娶卫瓘的女儿当太子妃。贾充的妻子郭槐,用大批金银财宝,贿赂皇后杨艳的左右侍从,请杨艳求司马炎娶贾充的女儿。司马炎说:“卫瓘的女儿有五项好处,贾充的女儿有五项缺点:卫家男丁兴旺,卫家女儿秉性贤淑,容貌美丽,身材修长,肌肤雪白;贾家男丁衰微(贾充没有儿子),贾家女儿又秉性嫉妒,容貌丑陋,身材短小,肌肤较黑。”然而,杨艳竭力推荐贾充女儿。而荀、荀勖、冯,又都异口同声,保证贾充的女儿不但美貌绝伦,而且有才有德,司马炎最后终于应许。于是征召西征已到中途的贾充回京,仍任旧职。


17十二月,晋王朝擢升特级国务官(光禄大夫)郑袤当最高监察长,郑袤坚不接受。


18本年,晋王朝安乐公(惠公)刘禅逝世(年六十五岁)。


19东吴帝国擢升武昌(湖北省鄂州市)防卫司令(都督)广陵(江苏省扬州市)人范慎当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右翼最高指挥官(右大司马)丁奉逝世。


20东吴帝国改明年(二七二年)年号为凤凰。
二七二年.壬辰

1春季,正月,晋王朝(首都洛阳【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监军官(监军)何桢,攻击匈奴“监国”右贤王刘猛,不断把刘猛击败,并暗中收买刘猛部属“左部”统帅李恪;李恪遂击杀刘猛,投降中国(晋王朝)。


2二月十七日,晋王朝太子司马衷,娶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当太子妃。贾南风本年十五岁(应是十六岁之误),比司马衷年长二岁,妒心强烈,但有权谋诈术,司马衷对她既怕又爱。


3二月十八日,晋王朝安平王(献王)司马孚逝世,享年九十三岁。司马孚忠厚谨慎,老哥司马懿执政的时候,司马孚一直谦让退避。后来,两次罢黜皇帝(参考二五四年九月及二六○年五月),他从没有参与阴谋。司马师、司马昭时代,因司马孚是叔父尊辈,不敢对他施加压力。等到司马炎当上皇帝,对这位叔祖父,恩情礼遇,更超过从前。元旦大会时,特命司马孚坐轿一直坐到金銮宝殿,司马炎亲自走下台阶,迎接参拜。坐定之后,司马炎再亲自斟酒祝福,跟民间家庭一样。但司马炎每次下拜,司马孚都跪下来阻止。司马孚虽然受到尊重宠敬,但并不认为是一种荣耀,脸上常有忧虑的颜色。临逝世时,遗嘱说:“魏国(曹魏帝国)忠臣河内郡(河南省沁阳市)人司马孚,别名叔达,不如伊尹,不如姬旦,不如管仲,不如柳下惠。但立身处世,始终如一,应该给我穿上平时我穿的衣服,装入不涂油漆的原木棺材。”晋帝(一任武帝)司马炎(本年三十七岁)下诏赏赐皇家特用的棺木,丧葬礼仪,完全依照东汉王朝东平王(献王)刘苍前例(参考八三年正月)。但家人谨遵司马孚遗嘱,对皇帝所赏赐的东西,一概不用。


4晋帝司马炎跟右将军皇甫陶讨论公事,皇甫陶总是抢在司马炎之前发言,散骑侍从官(散骑常侍)郑徽,上书弹劾皇甫陶,要求惩治。司马炎说:“忠直的言论,我唯恐听不到,郑徽在他的职权之外作无理的指控,岂是我的本意。”郑徽免职。


5夏季,晋王朝汶山郡(四川省茂县)白马胡部落,侵掠附近其他蛮夷部落,益州(四川省中部)州长(刺史)皇甫晏打算采取军事行动,教育官(典学从事)蜀郡(四川省成都市)人何旅等劝阻说:“蛮夷互相残杀,是他们的天性,谈不到灾难。而今,在天气炎热中发兵,山区地带,马上就是雨季,疾病必然发生。最好是等到秋天之后,再作打算。”


皇甫晏拒绝。部属中胡人军官康木子烧香(人名)警告说,出兵一定失败,皇甫晏认为他打击民心士气,斩康木子烧香。大军进抵观阪(四川省都江堰市),营门官(牙门)张弘等,因汶山郡道路险恶,而且又恐惧蛮夷势力强大,遂乘夜暴动,斩皇甫晏,大军惊慌骚乱。军事官(兵曹从事)犍为郡(四川省彭山县)人杨仓,率军力战,身死。张弘宣称:因为皇甫晏阴谋叛变,所以把他诛杀;并且将人头送到京师(首都洛阳)。皇甫晏的主任秘书(主簿)蜀郡人何攀,娘亲病故,正在家守丧,听到消息,动身前往洛阳,证明皇甫晏绝对没有谋反。


资治通鉴原文 

吴大都督薛珝与陶璜等兵十万,共攻交趾,城中粮尽援绝,为吴所陷,虏杨稷、毛炅等。璜爱炅勇健,欲活之,炅谋杀璜,璜乃杀之。脩则之子允,生剖其腹,割其肝,曰:“复能作贼不?”炅犹骂曰:“恨不杀汝孙皓,汝父何死狗也!”王素欲逃归南中,吴人获之,九真、日南皆降于吴。吴大赦,以陶璜为交州牧。璜讨降夷獠,州境皆平。



八月,丙申,城阳王宪卒。



分益州南中四郡置宁州。



九月,吴司空孟仁卒。



冬,十月,丁丑朔,日有食之。



十一月,刘猛寇并州,并州刺史刘钦等击破之。



贾充将之镇,公卿饯于夕阳亭。充私问计于荀勖,勖曰:“公为宰相,乃为一夫所制,不亦鄙乎!然是行也,辞之实难,独有结婚太子,可不辞而自留矣。”充曰:“然孰可寄怀?”勖曰:“勖请言之。”因谓冯紞曰:“贾公远出,吾等失势。太子婚尚未定,何不劝帝纳贾公之女乎!”紞亦然之。初,帝将纳卫瓘女为太子妃,充妻郭槐赂杨后左右,使后说帝,求纳其女。帝曰:“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氏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氏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后固以为请,荀顗、荀勖、冯瓘皆称充女绝美,且有才德,帝遂从之。留充复居旧任。



十二月,以光禄大夫郑袤为司空,袤固辞不受。



是岁,安乐思公刘禅卒。



吴以武昌都督广陵范慎为太尉。右将军司马丁奉卒。



吴改明年元曰凤凰。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八年(壬辰,公元二七二年)



春,正月,监军何桢讨刘猛,屡破之,潜以利诱其左部帅李恪,恪杀猛以降。



二月,辛卯,皇太子纳贾妃。妃年十五,长于太子二岁,石忌多权诈,太子嬖而畏之。



壬辰,安平献王孚卒,年九十三。孚性忠慎,宣帝执政,孚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亦不敢逼。及帝即位,恩礼尤重。元会,诏孚乘舆上殿,帝于阼阶迎拜。既坐,亲奉觞上寿,如家人礼。帝每拜,孚跪而止之。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衣以时服,敛以素棺。”诏赐东园温明秘器,诸所施行,皆依汉东平献王故事。其家遵孚遗旨,所给器物,一不施用。



帝与右将国皇甫陶论事,陶与帝争言,散骑常侍郑徽表请罪之,帝曰:“忠谠之言,唯患不闻。徽越职妄奏,岂朕之意!”遂免徽官。



夏,汶山白马胡侵掠诸种,益州刺史皇甫晏欲讨之。典学从事蜀郡何旅等谏曰:“胡夷相残,固其常性,未为大患。今盛夏出军,水潦将降,必有疾疫,宜须秋、冬图之。”晏不听。胡康木子烧香言军出必败,晏以为沮众,斩之。军至观阪,牙门张弘等以汶山道险,且畏胡众,因夜作乱,杀晏,军中惊扰,兵曹从事犍为杨仓勒兵力战而死。弘遂诬晏,云“率己共反”,故杀之,传首京师。晏主簿蜀郡何攀,方居母丧,闻之,诣洛证晏不反,弘等纵兵抄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石一宁近视防控体系

    34晋纪 晋武帝司马炎,265-289,779-814 79晋纪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晋武帝泰始元年-8年(公元265-272年) ,779-791 80晋纪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晋武帝泰始9年(273年)-咸宁5年(279年) ,792-801 81晋纪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8年(280-288年),802-812 82晋纪四1 世祖武皇帝下:晋武帝太康10年(289年),813-814

  • 1356294vosr

    悍妇贾南风登堂入室了,八王之乱在"运筹帷幄"中。

  • 陈靖仁a

    刘禅有大智慧。

  • 撄宁_rj

    哈哈,康木子烧香

  • 陈靖仁a

    93岁?!厉害

  • 13805671plr

    ^_^是aba!不测册饿caaaaadadcaa'aaa'aaaaddd粑粑爸比粑粑^_^在这一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