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我是曾建川,欢迎和我一同拓展。
从这个系列,我们一起进入了大数据的世界。在第一讲的主课里,我用五个以V字母开头的单词,介绍了人们对大数据的特点总结;然后我们一起穿越历史,回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托勒密王朝时代,国王托勒密二世是如此深刻地认识到信息与数据的重要价值,以致于,他竟然试图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作品搜罗到自己身边,而他的做法,也因此带来了智慧的聚集和文明的传承。
在拓展课堂里,我想对历史上的信息与数据传播,继续进行拓展讲述。因为,和今天的大数据世界一样,人类历史上,也曾经经历过数据爆炸的时期,尽管那时的“数据爆炸”是加引号的,其规模和实质概念与今天的数据爆炸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仍然能从那样的历史故事中,感受到信息与数据的力量——当人类从闭塞的状态,猛然获得前所未有的信息与数据“轰炸”,人类世界可能出现怎样的变革呢?
如果我问你,在没有今天所有这些技术的情况下,也就是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你觉得人们是如何吸收和传播知识的呢?你可能立刻会想到,书架上那一本一本的纸书。你身边的许多人,也许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手捧一本纸书,坐在那里一页一页地翻看过了。是啊,那好像没有必要,因为身边充斥着太多文字、图片、影像等等各类数据,那一切,能更加方便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并且早已让人应接不暇了。
你一定习惯于那个让人应接不暇的数据世界,因为这就是你生活的世界。那么,想象一下,如果那一切都不存在,甚至,就连你书架上那些印刷和装订都十分精美的书籍也不存在,你一下子被抛入一个古老的世界,一个少数人掌握文字、更少数人拥有字书的世界,你在那里感受一下,人们是如何获取知识、人类社会是如何进步的呢?
我们先到古代中国的东汉时期看一看吧,说到东汉的班超,你可能会首先想到他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为中原王朝收复了五十多个西域国家的事迹。而我要讲到的,是班超投笔从戎之前的故事。
你知道,班超在从戎之前,是做什么的吗?他是一名以笔为生的书佣,书,是书籍的书,佣,是佣人的佣。在东汉《汉德皇传》里,专门记载过书佣这种职业,是这么说的“得钱,足供而已,不取其余”,大概意思就是,书佣能赚的钱,仅够生活的基本所需,没法有结余。而班超自己则是这样来描述自己的书佣生涯的,他认为那非常辛苦,每天只能睡五个小时。
那么,作为书佣的班超,具体做的是什么工作呢?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一名抄写员。
在古代中国,撰文修史,一直是皇族官家热衷于做的事,读书人也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所得写成文字,流传于世。同学们都知道,中国人在汉代发明了造纸术,有了纸张,写字与编书都更加方便,有条件的人,就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讯息传播出去;也希望能获取更多的讯息。如何做到呢?书佣就是这样一种职业,他们像人工印刷机一样,一个字一个字、一页一页地誊抄书籍,以此谋生。
不仅古代中国是如此,古代西方也是如此。在只能依靠抄写来传播文字的年代,书籍,无疑是贵族阶层的奢侈品。
据说,在欧洲中世纪,装饰考究的羊皮书,都需要打上格子以后再进行抄写。而整个抄写工作都像是一场正襟危坐的仪式,抄写员会笔直地坐在桌椅一体的誊抄工作台中,桌面是斜着的,这样方便抄写员悬臂书写,他们握笔的手,是几乎不与羊皮纸接触的。
总之,欧洲的抄写员工作似乎难度更大、要求也更高。这也就决定了,那时的欧洲人,如果想要拥有一本书,他必须拥有足够的财富。有人做过比对计算,据说抄写一份原稿副本的费用,大约是每5页一个弗洛林金币,折合大约200美元。那么,那时候一名普通人全家的家当,可能都买不了一本书。
无论是像班超这样的中国书佣,还是欧洲中世纪的抄写员,他们都是古代社会传播信息的“人力”,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人力”一样,那一定是价格相对高,效率相对低,技术含量则更低的一类“工具”。想一想人力黄包车与小汽车的差别吧。人力黄包车势必快不起来,也走不了太远;依靠抄写来传播信息,当然也就快不起来,传不了太远。
那么,正如同汽车带来的交通进步一样,信息与数据更快、更广泛的传播,需要的也是技术的进步。你来想一想,什么技术会是最合适和最有用的呢?
如果你很快就想到了印刷术,那你真的很棒啊!因为,印刷术正是那样一种技术,它能快速复制副本、因此大幅降低成本、于是让更多人拥有书籍,让知识和信息传递得更加快速、和更加广泛。
说到印刷术,我们中国在唐代就已经有雕版印刷术了,后来到北宋时期,公元十一世纪,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些历史,同学们应该都比较熟悉。
然而说起来,由于中国文字本身的特点,我们的常用汉字就达到好几千个,并且字字各不相同,不像西方的字母,不多的几个字符,就能做成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统。因此印刷术,尤其是活字印刷术,是直到四百多年后,在西欧实现了极大的文字和知识普及,那就是,公元1440年由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制造的印刷机。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来到了人类历史上那个曾经的信息与数据“爆炸”的时期。古登堡,是开启了这个时期的关键人物。说起来,他应该算是一名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因此总能做出些技术创新的商人,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人们往往会纠结于,“创新到底需要有多新”这种问题,而事实上,许多改变历史的技术创新,都并不是所有环节的完全创新,而是将已有的许多技术有效地组合到一起,并且能够持续使用,能让更多人用起来的技术创新。古登堡的印刷机就是这样。
当古登堡像做示范一样,印出大约180份《古登堡圣经》时,他的印刷机已经在欧洲大肆地普及开来。这机器多好用啊,那些金属的字母块是如此整齐,排版的效果非常漂亮,而且可以被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使用。因为古登堡使用的合金金属,经过了多番试验,它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冷却,也足够坚硬和结实,能承受印刷时的压力。
作为一名商人的古登堡,考虑得最多的,当然就是如何赚钱。要赚钱,就需要做出好用的产品,这个出发点决定了古登堡印刷机的成功。在短短五十年当中,欧洲人就用这种新方法印刷了三万种、1200多万份印刷品。你能想象吗,如果全用人力抄写,这1200多万份的文字,需要多少人,花多长时间才能抄完呢?而更重要的是,又有多少人能负担得起那么高昂的费用呢?
古登堡印刷机,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把一本书的成本骤降了将近300倍。就相当于,一本售价3000元的书,突然降价到10元就能到手,那你还会舍不得买它吗?
欧洲人应该是为之沸腾了,没有条件看书的人们,也可以拥有书籍、进入信息与数据传播的洪流了。有研究者做了一个类比统计,在印刷机出现之前,欧洲的信息存储量大约需要花费50年,才能增长一倍,而印刷机出现之后,每三年就能增长一倍。
历史学家认为,由古登堡印刷机引发的知识爆炸,直接开启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又有谁能否认这一点呢?
说到这里,你对我们当今世界的数据爆炸,是否有了新的感受、产生了新的希冀呢?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