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心学课】恰如其分就好

3.6【心学课】恰如其分就好

00:00
09:02

3.6【心学课】恰如其分就好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单元的6堂心学课:。王阳明讲的对于心灵造成污染的五种欲望里,第二种叫做过度的私欲。哪怕这种欲望是善的,但过度了就不好。关于适度,可以说是中国人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原则。论语里有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师和商这两个怎么样?孔子回答,师有点过度了,而商又做得不够。子贡就问,那是不是可以说,师比商要好一些。孔子回答,做得过分了,和做得不够是一样的,都很不好。所以,讲究中和。什么叫中和?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很多次。有一句朱熹的话可以再重复一下。朱熹说过一句名言:夫妻是天理,三妻四妾是人欲;饮食是天理,美食是人欲。需要一个合适的度。可以看做是对中和的通俗解释。

 

《传习录》里王阳明对于中和也有不少的解读。


王阳明说:“诸如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人心中怎会没有呢?只是不应该有罢了。一个人在愤怒时,比较容易感情用事,多了一分意思,就会过于愤怒,就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愤怒,心就不能保持中正。现在,我们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抑制或放任,心的本体就会‘廓然大公’,从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例如,出门看见有人打架,对于错误的一方,我心中很愤怒,但虽然愤怒,我心中廓然,并不动气。对别人有怒气时,也应该这样,这才是中正。”


先生说:“古人治理天下,首先把人培养得心平气和,而后才作乐。例如在这里吟诗,你心平气和地,听的人自然会感到愉悦满意,这就是元声的起始处。《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志就是乐的根本;‘歌永言’,歌就是作乐的根本;‘声依永,律和声’,音律只要与声音和谐一致,声音和谐就是制定音律之根本。所以,怎能到心外去寻找呢?”

 

和中和紧密相关的概念就是中庸。中庸比中和,更广为人知。我们一般讲儒家推行中庸之道,中庸给人的感觉,是做老好人,平庸,是投机分子。但事实上,孔子非常不喜欢老好人,他曾经说过,老好人还不如那些狂妄的有点疯疯癫癫的人,因为后者真诚。而真诚是孔子看重的一个人品。


关于中庸的中,其实是中和的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在儒家的理论里,是人的本性。引伸开来,一般理解为不走极端。中庸的庸,不是平庸的意思,而是恒常的意思,也有用的意思,还有平常的的意思,“用”可以表现君子因时制宜,在具体的情境中能以机变灵活地方式践履道义;“恒常”可以说明“中庸”这一原则是天下至理,必须加以奉行;“平常”则意味着这种道理只能在现实生活中落实,离开了活生生的现实处境去谈论一个中庸之道是不可能的

 

朱熹把中庸很简单地解释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里说:“

君子能够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所以能够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合度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肆意妄为。”又说,中庸之道虽然是最高的德行,但很久以来人们已经做不到了。为什么做不到呢?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是知道的,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昧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贤能的人做得过分了,而不贤的人又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吃东西,却很少有人能够品尝出滋味。”

 

中庸有几段文字讲什么是中庸?讲到大舜,说他喜欢向人请教问题,又善于从人们的平常说话里分析其中的含义,不宣扬别人的恶言恶行,只表彰别人的善言善行。根据过与不及两端的情况,采纳中庸之道来治理百姓,这就是舜具有大智慧的原因。另一段讲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大?孔子认为中道才是真正的强大。


孔子讲自己“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应该是中庸境界的一种描述。中庸作为修为品德,很难达到。但我们普通人还是可以运用这种思想,提醒自己的日常生活里,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分,凡事要掌握一个度,恰如其分就好。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大家分享:为什么要有利他心?王阳明说,“喜怒哀乐的本体原为中和。自己一旦有别的想法,稍有过分或不及,便是私欲的表现。”愿我们时刻都能在平和的心境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阳明书童

    感谢老师对“中庸”一词的讲解,让我对中庸之道有了更深的认识。

  • 文艺青年6430

  • 孙兆_w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