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在神的驱逐下,永生不息地进行流浪。他们用双脚丈量着世界的哀愁,用与生俱来流浪的本能诠释着自由的含义。吉普赛人说,时间是用来流浪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身躯是用来相爱的,而灵魂是用来歌唱的。
吉普赛音乐就像吉普赛人一样难以捉摸,正是这种难以捉摸却又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使世人为之着迷。与此同时,吉卜赛人也是艺术灵感的一个巨大来源,他们的文化一直是孕育歌剧、音乐或文学作品的摇篮。
说到吉普赛音乐,由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萨拉萨蒂作曲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代表吉普赛人艺术形象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小提琴家非常热衷却又不敢轻易演奏的高难曲目。这首最初由小提琴和钢琴作为主要器乐的音乐作品创作于1878年,同年在德国莱比锡首演。
在萨拉萨蒂眼里,这个流浪的民族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用乐观、活泼的态度积极面对着生活。在伤感的情绪色彩下是强烈而不羁的民族性格,旋律与技巧交融,绚烂而又悲凉。
《流浪者之歌》全曲由四部分组成,引子部分整体是中板的速度,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就这样,萨拉萨蒂所塑造的流浪者形象出场了。虽然这一部分很短,但沉重的悲怆、惆怅的凄楚以及带有悲剧性的演奏色彩,一下子就勾勒出流浪的吉普赛人骨子里的忧郁。它不仅是序奏的主题,也是全曲的灵魂。
乐曲的第二部分,徐缓地流淌出流畅且带有倾诉性的旋律。当这一主题呈述后,时而插入快速的华彩段落,体现了吉普赛音乐特有的即兴性特点。在这部分里,更加充分地运用了小提琴各种演奏技巧:跳弓、滑奏、双弦、左右手的拨弦及泛音演奏等等。
第三部分是稍微缓慢的缓板,如果说第二部分乐曲中充斥着淡淡的忧伤,第三部分的演绎更像是一位流浪者在诉说着自己的悲痛。吉普赛人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民族的歧视,作曲家并没有通过过于悲壮的方式进行演绎,但那种痛苦却在娓娓道来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一个部分,极快的快板与第二、三部分所呈现的音乐风格形成明显的对比,反映出吉普赛人能歌善舞的一面。欢乐的舞曲夹杂着音乐的激情炽热,充分还原了吉普赛人的爽朗乐观和狂放不羁。
有人说,流浪者之歌是为追梦人所作,在这短短的八分钟里,希望作为听众的你可以跟随着音乐,感受属于吉普赛人的血泪欢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