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剧】 第7集 欧洲上空阴云渐浓

【有声剧】 第7集 欧洲上空阴云渐浓

00:00
26:33

【本集简介】

在这一章您将听到,为了实现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希特勒试图让奥地利向纳粹势力屈服,虽然在德国内外种种压力的逼迫下,他的阴谋并没有立刻得逞,但这个专制、独裁的政权依旧铤而走险,策动了一系列暴力事件,令欧洲上空笼罩的阴云更加浓厚。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但意大利人并不欢迎他。他们认为纳粹粗鲁野蛮、惨无人道,还企图侵占奥地利和欧洲东南部。墨索里尼预言意大利和德国在这两个地区的利益不一致。很快,他的预言就得到了证实。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的首页写道:“奥地利必须回到伟大的日耳曼祖国的怀抱。”于是,在他上台后不久就开始对奥地利政府施压,要求把效忠于德国的纳粹党员编进内阁或让他们担任政府要职。

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一边面临着国内社会党的压力,另一边又受到德国的干扰,唯一可以求助的只有法西斯国家意大利。1933年8月,陶尔斐斯与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会面,双方就私人关系和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意大利表示不会干涉奥地利的内政。

1934年1月,意大利首席外交顾问苏维契发表的公开声明称:位于欧洲中心的奥地利,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土地面积和人口的重要性,要完成悠久历史和地理位置赋予这片土地的神圣使命,必须首先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宁,这是意大利长期以来的一贯立场。

这份声明不仅是在警告奥地利社会党,也是在警告德国,由于当时德国的军事力量薄弱,无力与意大利抗衡,所以他们只得小心翼翼的进行地下行动。

2月12日,奥地利的费伊少校授命领导“保安团”与社会党在维也纳爆发巷战,社会党溃败。这事件不仅让奥地利更加亲近意大利,还让他在下一阶段抵抗纳粹渗透的阴谋时更加坚定。与此同时,一部分失败的社会党人转投了纳粹阵营,奥地利两党的不和反而壮大了纳粹的力量。

直到1934年夏天,英国政府仍掌控着局势,他完全可以和法国联手,通过国际联盟向希特勒运动施加强大的压力,避免战争的发生,但现在为时已晚,在纳粹统治下武装起来的德国正在日益逼近。在如此紧要的关头,英国首相麦克唐纳还企图继续劝说法国裁军。

对此,我于2月7日在议会上发表了抗议声明:


如果我们让法国裁军,使其军队数量跟德国持平,为德国争取到了所谓的“公平待遇”,欧洲必然会对这一变动做出强烈反应。继而,德国又会得寸进尺地要求说:“德国有七千万人口,理应拥有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实力,你们怎能剥夺我们这种权利呢?”那时你们会说:“不,我们不同意你们这么做,海军这个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英国的利益,我们必须说‘不’。”但到那时我们再说“不”,还能站得住脚吗?

战争的爆发往往来得很突然。它说来就来,有如雷霆万钧,迅速而猛烈。在一战以前,我常听到人们对自由党政府的批评,如果现在的事态发展不尽如人意,并给国家带来了灾难,现在的当权者就应该遭到更为严厉的谴责。

但我们从不吃一堑长一智,过去我们拥有海军,且不存在空中威胁,那时的海军曾是英国的“可靠盾牌”,而现在却不能这么说了,空战的出现和发展已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处境,我们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那个岛国了。

 

于是,我立即要求议会做出三项明确决策,立刻执行,不容拖延。

一,陆军方面,英国要像欧洲其他国家那样对民用工厂进行改建,使其能够迅速转为军事生产之用;二,海军方面,英国应重新获得设计自由,废止1930年签署的《限制和裁减海军武器条约》;三,空军方面,英国应当建设一支能够与法国或德国的空军力量相抗衡的军队。

此时,欧洲各国也出现了团结一致对抗德国威胁的曙光,1934年2月17日,英、法、意三国就维护奥地利独立问题做出了联合声明。罗马人有句谚语说:“削短你的武器,延长你的边界。”意大利现在正在为践行这句箴言做着最后的努力。

3月17日,意大利、匈牙利以及奥地利共同签署了《罗马议定书》,规定三国中任何一方在遇到外来威胁时都应采取相互协商的办法解决。

6月14日,墨索里尼带着这份协定前往威尼斯,与希特勒进行了第一次会晤。双方除了对德意两国独裁制度的优势相互赞扬一番外,只是一般性地交换了一些意见,但最终德国还是就减轻对奥地利压力的问题给予了若干保证。

会议之后,德国的活动的确有所收敛,但这并不是因为墨索里尼的呼吁,而是希特勒要专注处理国内的事务。

希特勒夺权后,拥护他上台的人开始同他出现分歧,罗姆领导的冲锋队越发倾向于成为纳粹党内更具革命的势力代表,关于领袖背叛的谣言很快在党内传开,在这种局势的推动下,罗姆有了进一步的动作。

1934年春,罗姆通过招募新兵和整编队伍共召集了近三百万人,虽然他们向希特勒表示了无限忠诚,但他们却开始逐渐脱离希特勒的个人控制,这使希特勒深感不安。此前,冲锋队原本是希特勒的一支私人军队,现如今希特勒又掌控着国家军队,鱼与熊掌他都想兼得,因此,他必须警告罗姆。

希特勒对冲锋队的领袖们宣称:“我要将任何企图颠覆现有秩序的势力扼杀在摇篮里,只要有人胆敢挑战国家权威,不管是谁,不管身处何职,都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1934年2月,英国外相艾登到访柏林与希特勒进行会谈,希特勒承诺冲锋队暂时不会用作军事用途。罗姆唯恐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军队会被牺牲掉,4月18日,他也发出了一条十分明确的挑战,他说:“我们所进行的革命不是‘国家的革命’,而是‘国家社会主义的革命’,一定要强调‘社会主义’这四个字。”这一次,罗姆省去了往常在冲锋队演讲结束时必然要说的“希特勒万岁”。

6月初,希特勒在和罗姆的一次长达五小时的谈话中做了最后的尝试,但罗姆所渴望的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共和国与希特勒主张的特权阶级统治的大德意志之间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沟通最终失败了。

在冲锋队体制中,还有一小部分训练有素的精英被称为黑衫军。他们由海因里希·希姆莱统领,专门保护希特勒的个人安全并执行一些特殊的机密任务。希姆莱预见到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陆军和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之间即将发生一场冲突,于是,他带领黑衫军倒向了希特勒的阵营。另一边,罗姆也有着纳粹元老格里哥·斯特拉瑟和德国前总理施莱谢尔等大人物的支持。

事态发展得很快,6月25日,德国陆军奉命不得离开军营,并划拨一批弹药给黑衫军,而冲锋队则奉命处于戒备状态。罗姆在征得希特勒的同意后,拟于30号召集冲锋队的高级将领在巴伐利亚湖的维塞开会。可就在29号这一天,戈培尔突然向希特勒汇报,柏林即将发生政变,听到这一消息,希特勒当即乘飞机前往慕尼黑,准备亲自逮捕他的对手。


第一幕:血洗冲锋队

【飞机降落的声音】

施耐德胡贝尔:希特勒总理,您好!慕尼黑警察局长施耐德胡贝尔听从您的指示。

希特勒:(愤怒,咄咄逼人)冲锋队的骚乱为什么到现在还没被制止?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施耐德胡贝尔:(语速急促、略带惊慌)总理先生,您知道的,我们警力有限,需要时间来……

希特勒:没有时间给你了!你这个废物!你现在就应该被枪毙!给我滚开!

【上手铐声】

施耐德胡贝尔:你们干什么!(大喊)希特勒!你没有权力处置我!

希特勒:我今天就要听到这个废物的死讯,明白吗?

两个随从齐声喊道:是!总理!

戈培尔:报告总理,昨晚上街闹事的冲锋队,都已经被党卫队控制。按照您的要求,党卫队精锐和地方警察已经集合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希特勒:我们上车,去找罗姆那个混账。戈培尔,我希望你的消息不是真的。

戈培尔:(故作痛心)是啊,我也这样想,毕竟他也曾是我们的战友和同志。

【汽车车门关闭声,汽车发动声】

【车门打开,一众随从迅速跳下车,跑步散开】

希特勒:你们先在这里等着,不要亮出武器,我和戈培尔进去跟他谈谈。

戈培尔:但是总理,罗姆是个亡命徒,万一他和他的随从动手……

希特勒:不会的,他没那个胆量,也没那个能力。

【开门声、走楼梯声】

希特勒:恩斯特,开门!我知道你没有睡懒觉的习惯。

【屋门打开声】

罗姆:(茫然)我的总理,您不在柏林处理公务,跑到这儿来干什么?(不悦)喔,我知道了,戈培尔,是不是你这个混蛋在搞鬼?你又编排了什么瞎话?

戈培尔:(冷笑)恩斯特·罗姆,你知道你给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带来了多少麻烦吗?到这一步你还要执迷不悟,在这里狡辩?

罗姆:(大怒)我制造麻烦?是你这种小人背叛了我们的事业!背叛了革命!我的总理,我的战友,听听同志们的呼声吧,到底谁才是叛徒?是谁在和那些贵族同流合污?

希特勒:冷静,恩斯特,冷静!我会安排人好好调查前因后果的,没什么能瞒得过我的眼睛。现在,如果你和你的冲锋队依然对我忠诚,就老实跟我下楼接受调查。倘若事实证明你是无辜的,我会还你和你的手下们一个清白。

罗姆:行啊!反正我们做事坦荡,没什么好怕的!

到了慕尼黑,罗姆和他的手下被关押在十年前他和希特勒一起待过的监狱里,并于当天处决。这天下午的慕尼黑,每隔十分钟就能听到一排枪声响起,断断续续持续了好几个钟头。行刑队八个人一班,时不时轮换休息一下,以缓解精神压力。

与此同时,在首都柏林,戈林收到希特勒指示后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但在那里,被屠杀的人远不止冲锋队成员,还包括他们的家人和亲信。

在这二十四个小时里,许多与罗姆事件无关的人也受到牵连,有关此次被“清算”的总人数,各方估计不一,大约在五千到七千人之间。

7月1日凌晨1点左右,枪声停止了,希特勒乘飞机返回柏林,在总理府的阳台上接见欢呼的群众。这场清算行动又被称为“长剑之夜”,它维护了国家社会主义党的团结,却埋下了祸害全世界的种子。

两星期后,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讲,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中,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说得头头是道,下面是他演讲中最精彩的部分:

 

采取闪电行动的必要性在于,在这种决定性的时刻,我只有几个人在身边。尽管几天前我还准备宽大处理,但此刻已没有考虑的余地。叛乱总是要按照铁的法律来加以镇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假如有人指责我,为什么不通过正规法院对罪犯进行审判,我只能这样告诉他:此时此刻我肩负着德国人民命运的重任,因此我就是德国人民的最高裁决者,我不希望这个年轻的国家重蹈旧帝国的覆辙,我下令枪毙的那些人,都是这次叛乱的罪魁祸首。我下令把毒疮烧光,只剩下鲜肉。这些毒疮污染着我们生活的井水,也污染着外面的世界。

 

然而,无论希特勒再怎么狡辩,这场大屠杀都表明德国的新主人是多么的专横暴戾和肆无忌惮,一个以恐怖行动和血腥镇压为基础的专制独裁政权在世界上出现了。他们的反犹太运动无比残暴,他们大力推行的集中营制度用来对付一切讨厌或持不同政见的阶层,这个插曲带给我内心极大的震撼。

现在我们不妨把目光暂时转到英国下议院。1934年6月,日内瓦裁军会议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无限期休会,对此我说道:


看到裁军会议正在成为历史我很欣慰,把裁军与和平混为一谈是极其错误的,有了和平,才能有裁军。虽然人们表面上高谈阔论,不断举行盛大筵席,但各国之间的关系却持续恶化,军事力量也在不断扩张,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当各国不再像目前许多国家那样感觉深陷危险之中,军备扩张的压力与重担也将自然而然地消散,这是实现长期和平的必然之举,到那时,通过签订全面协议确保裁减军力也不是什么难事。同样,法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军国主义的国家,我殷切希望英国政府不要再强制法国削弱军事力量。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绝不会只目睹到这一个德国法西斯,我们必须认识到,那两三个铤而走险的德国人掌控着德国七千万人口的命运,包括科学人才、知识分子、温顺良民以及骁勇之士。法西斯制度不同于君主制度,君主制度在制订政策时需要顾及王室利益,因而必须瞻前顾后、深谋远虑;而法西斯随意而为,在那里根本没有公共舆论,有的只是受严格控制的新闻机器制造出来的虚假新闻,德国的政治与我们所说的政治截然不同。

我认为,一个手握重权的法西斯很容易受到某种诱惑而孤注一掷,能够干出比军事独裁更为凶残的事。军事独裁诚然有许多缺点,但毕竟立足于实际调查,实事求是。法西斯独裁很可能为了摆脱本国面临的巨大危机,轻而易举地进行海外扩张,使整个世界蒙受人类史上最惨绝人寰的灾难。

 

没过多久,促使德国铤而走险的第一次诱惑就出现了。

1934年7月底,一名德国信使落入了奥地利边防警察的手中,他身上携带的文件显示一场全面暴动即将到来,而这场政变的组织者正是当时的奥地利驻意大利大使安东·林特伦。

然而这一预兆并没有引起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及其阁员的警惕,7月25日清晨,一群纳粹武装分子闯入总理府,陶尔斐斯中弹,流血四个小时后死亡。同时,另一队纳粹分子占领了广播电台,宣布陶尔斐斯政府下台,由林特伦继任。

但内阁的其他成员却采取了坚决有力的行动,总统米克洛什发布了正式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恢复秩序,并由司法部长许士尼格掌握政府大权,大部分的奥地利军队和警察都团结一致,支持由许士尼格领导的政府。

此时,各省也都爆发了起义,在德国巴伐利亚的奥地利兵团分队纷纷越界入境;听说此事的墨索里尼,立即发电报给奥地利“保安团”领袖斯塔亨保亲王,表示一定要维护奥国的独立,同时,意大利的三个师也来到了边境,准备支持奥地利。

见此情况,希特勒知道自己力量有限,退了回去,与暴动有牵连的德国驻维也纳公使也一同被召回或解职,暴动就这样失败了。在“长剑之夜”中幸免于难的弗朗茨·巴本,被任命为新的德国驻维也纳公使,并负有双重任务。第一,鼓励奥地利纳粹党的地下活动,每月发放二十万马克的经费;第二,暗中收买奥地利政治领导人。

此时的希特勒成为了德国彻彻底底的统治者。冲锋队大势已去,而党卫军却日益壮大,成为了专门保卫元首的禁卫军,与陆军将领和军人特权阶级平起平坐,他们只需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公民投票,就可使希特勒的独裁达到绝对完美的境地。

自《洛迦诺公约》签订以来,法国急于在东欧安全措施上达成正式协议。1934年9月,法国外交部长巴尔图决定继续推行安全计划,他原本打算订立一个包括德国、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波罗的海诸国在内的东欧公约,由法国保证苏联的欧洲边界,由苏联保证德国的东部边界,但德国和波兰对东欧公约均表示反对。然而9月18日,巴尔图成功地使苏联加入了国际联盟,这应被看作是实现东欧安全协议至关重要的一步。

法国为了寻求盟国来对付日益壮大的德国,将目光转向了苏联,希望能够重建战前的均势局面,可就在10月,一场悲剧发生了。为了在巴尔干地区推行法国政策,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受邀前往巴黎进行正式访问,就在他们乘车穿过前来欢迎的人群时,一个人突然从欢呼的人群中冲了出来,用自动手枪对车上的人进行连续射击,亚历山大国王当场毙命,巴尔图也因抢救无效死亡。这对法国外交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巴尔图死后,由赖伐尔继任外交部长,他希望同意大利和德国的两位独裁者进行交涉,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免战争。法国当时一直为德国的威胁所困扰,因此准备做出重大让步以争取意大利。他本想在法、英、意三国间建立统一战线,一致对抗德国日益猖狂的威胁。不料随着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所有的计划全部泡汤了。

最后还有件事要提一下。根据《凡尔赛和约》,储有丰富煤矿的萨尔盆地将在十五年后由公民投票决定是否重归德国,正式的投票于1935年1月13日在国际监督下举行,结果并未出人意料,居民中大多数人都支持回归德意志。

纳粹德国在道义上的胜利,使希特勒的威望大为提高,并给他的权威戴上了德国人诚信意志的桂冠。同时,希特勒也并没有因国际联盟的公正和公平作风而变得好商量,他开始集中全力来推行他的主要目标——扩充德国的军事力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刘益欣_s1

    海因里希希姆莱不是海因希里

  • LChW

    人名多次念错

  • 夏雨星陈

  • 樱桃小丸犊子丿哈哈

    哦哦

  • 樱桃小丸犊子丿哈哈

    可以

  • 禾木念青

    南斯拉夫国王之死没酿成二战提前爆发。

  • aeroboat

    党卫军,就是只效忠某个政党和领袖的军队

  • 听友406931136

    希特勒第三粹德国

  • 存在先於本質

    纳粹冲锋队根本就不是军队 ,只不过是一些狂热分子参加的 ,到后来希特勒并不相信冲锋队 只相信党卫军和盖世太保

  • 1834112hxss

    每天晚上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