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巴菲特是怎么搞“定”媒体的?
 4743
试听180

24、巴菲特***********

00:00
20:00


1、巴菲特的独门武器

 

哥伦比亚大学前辈给出的巴菲特的独门武器解读:

 

1、保险公司提供的现金流,在危机时握有现金。

 

2、识人能力。

 

3、多维思考分析产业和公司的能力。

 

4、信息资源:高盛专人服务+《华盛顿邮报》。

 

 2、巴菲特与华盛顿邮报

  

投资《华盛顿邮报》是巴菲特的第三个节点,他对于巴菲特的意义在于使其成功地挤入了美国真正的上流阶层

 

媒体在美国的作用基本是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大权力,其能量无孔不入。对于像《华盛顿邮报》这样把《纽约时报》视为竞争对手的严肃新闻类媒体来说,更是连总统和国会都得礼让三分。

 

1971年的《华盛顿邮报》因为“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名声大噪,巴菲特正是从此时开始购进股票,到1973年,《华盛顿邮报》开始调查水门事件,尼克松政府威胁要吊销其下两家电视台执照,公司股票从36元暴跌至16美元,巴菲特很快加购超过了5%。

 

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erine Graham )是当时邮报的大股东,丈夫去世后她开始负责公司的董事会。当时这位掌权不久的实际控制人对自己能否把握公司的命运紧张不安。

 

巴菲特致信凯瑟琳·格雷厄姆,在信中,激动不已的巴菲特近乎谄媚地表态“《华盛顿邮报》必然是由凯瑟琳格雷厄姆控制并管理”,尽管当时即使董事会都不一定会同意这一点。

 

此时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处于人生的最低谷,公司股票暴跌,董事会成员对其相当不满,尼克松政府视其为眼中钉,她也根本不知道巴菲特是朋友还是敌人。在她咨询董事会成员后,傲慢的董事会成员问“谁是巴菲特?”更加剧了其担心。

 

但巴菲特最终让凯瑟琳·格雷厄姆吃了定心丸,与其签署协议保证,没有经过她的同意不再购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凯瑟琳·格雷厄姆找到了一个坚定的盟友。一个突然购买股票的投资者能与管理层站在一边对投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点上巴菲特做得有多好,咱们最近老在报纸头版的几家保险公司老大会现身说法地告诉你。

 

巴菲特和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组合相当稳固,后来格雷厄姆出了一本自传,叫《个人历史》,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在这本书里她高度评价了巴菲特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她说“我的管理教育,差不多是巴菲特手把手向我传授的,当时我能接受这种教育是多么幸运啊”。

 

在此之后的故事对于巴菲特如同童话,《华盛顿邮报》在与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对决中获胜,尼克松下台。《华盛顿邮报》得已成为当时最有权力的媒体,凯瑟琳·格雷厄姆能随时约见任何一位政府官员乃至总统——毕竟,谁敢得罪能扳倒总统的人呢?那时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实际上是华盛顿的女主人,美国的女王,哪怕是各国首脑都趋之若鹜。她在马来西亚旅游时,总理去她客厅赴宴;在英国旅游,受到首相接见。而凯瑟琳·格雷厄姆在华盛顿家中的晚宴入场券更是检验名流的试金石,每个能受邀参加其晚宴的客人都会如同见到女王般跟别人得瑟。巴菲特交的就是这样的朋友。

 

在受邀参加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晚宴并被介绍给到场客人之后,巴菲特才得以认识到后来许多总统,商界名流等等,媒体也开始给巴菲特加上各种光环,大众对于其认识从“内布拉斯加的有钱人”迅速转变为“全美国的商业大亨”。而巴菲特也迅速学会了上流社会的玩法,从开始的格格不入到后来的乐此不疲,他并没有花太多时间。他变得八面玲珑,说话滴水不漏;他故意抛出的乡下人般的笑话为他赢得了不少粉丝;他频繁出现在各个场合并总是几句话就能获得别人的钦佩。他在美国的商界和名流圈内建立了独一无二的Reputation——他把这种声誉不断打造成自己真正的“护城河”。而芒格则不会或者不愿这种社交技巧,他和小伙伴芒格的档次正是在此拉开的。

 

巴菲特从1973年起持有邮报的股份,最终持有约20%,也是这家报纸实际上最大股东。1984年起巴菲特担任这家公司的董事,一直到2011年退休。实际上,他和《华盛顿邮报》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他那句非常著名的关于持股的金句:我们会保留手中的每一股,永远不会卖出。特指的就是《华盛顿邮报》。

 

有人把巴菲特的成功归功于他一生中的三个节点。第一个节点是在哥大遇到格雷厄姆,第二个节点是遇到芒格并和他成为合伙人,而随着凯瑟琳·格雷厄姆挤进美国上流社会是巴菲特的第三个节点。

 

在投资《华盛顿邮报》之前,巴菲特在拼命追求成功;而在投资《华盛顿邮报》之后,巴菲特已经不大可能失败了。在结识凯瑟琳·格雷厄姆之后,对他早期投资经历的攻击再也无法击倒他,反而转变为成功的注脚。他与名流阶层的关系不仅为他带来了生意,例如2008年在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的撮合下投资高盛;也为他避免了灭顶之灾巴菲特自称的“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和投资朋友”这句话只有结合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

 

当迈过了第三个节点,巴菲特才真正在金字塔尖甩开了商人同侪,向全球商业史的总统山迈进——那个总统山也就四五个位置,其中几个已经被JP摩根、洛克菲勒等人占据。

  

3、巴菲特和他的御用笔杆子 

 

关于巴菲特的媒体的关系,除了邮报的凯瑟琳,还有一位从事媒体行业的女性也对他有重要的帮助。而且对这位女性,他的评价异乎寻常地高。他曾经说过,这个人是他仅次于查理芒格的“最好的朋友”。

 

巴菲特之所以成为价值投资的泰山北斗,一方面有他难以超越的投资业绩作为背书;另一方面,他几十年来通过股东大会,给股东的信所打造出来的,作为价值投资教父的形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巴菲特可不仅仅是一个投资大师,他也是一个公关大师,一个写作大师。而他写作上的能力,是从一位很少被人提到的女性身上学来的。

 

这个人叫卡罗尔·卢米思(Carlo Loomis),巴菲特60年代认识她的时候,她是财富杂志的投资专栏作家,几十年来,她一直作为财富杂志自由编辑进行工作。要知道,在卢米思和巴菲特认识的头几年,巴菲特每年致股东的信还都是干巴巴的财务报告,几乎很少有人有耐心读进去。巴菲特本人也只是一个讲话不是特别枯燥的普通土豪而已。但是后来卢米思成为巴菲特的写作顾问,进而开始负责巴菲特给股东的信的编辑工作。这样,从七十年代后期起,每年给股东的信成为了巴菲特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根本价值在于对合伙人和潜在的合伙人进行投资者教育,并向外界传播价值投资的理念。这种理念和品牌成为巴菲特这个大IP的基石

 

怎么评价巴菲特给股东的信的语言风格呢?可能我们非英语母语,也并非同时代的投资人,感触并没有太深。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信开创的聊天似的平实风格,丰沛的情感,特别是绝妙的隐喻,对投资人群体吸引力很大。我们随便选几个段子,有些来自给股东的信,有些来自问答,大家欣赏一下。

 

2007年《致股东书》里,他说保险业的成就是他始料未及的。为描绘这种惊喜感,他引了当年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的真实笑话:

 

罗姆尼问他太太安:"当我们年轻时,即使你最狂野的梦里也想不到我可能当总统吧?"她回答说:"亲爱的,我最狂野的梦里没有你。"1967年进入财险业务时,我最狂野的梦里也猜不到现在的状况。

 

2006年,巴菲特说,为了保持高回报率,自己得寻找新的项目。对此他做了个比喻,也是个段子:

 

一个老年人在零售店里发现老婆丢了,恰好遇到一个年轻人也在找自己的另一半,老人问:你妻子长什么样?年轻人答:“她可真是个金发美人啊,身材火爆的能让大主教从教堂的窗户里跳出去,而且她今天穿着白色小短裙。你太太呢?”老人回复说:“别管她了,咱们一起找你老婆吧。”

 

巴菲特是这么形容牛市的“牛市就像做爱,当你感到高潮快到的时候也就是快结束的时候。”1974年底,美国资本市场下滑25%,他又是这么表达自己对熊市后期的看法的,“现在我就像性欲过剩的人到了后宫里。该投资了!”

 

老爷子就是一个段子手呀。但是你要知道,段子手的背后可有像卢米思这样的高手在帮忙的,而且段子手也不是一天练成的。关于时间,有这么一个段子,也是巴菲特讲过的:

 

无论你多有天分,也无论你多么努力,有些事情就是需要时间。就算同一天让九个女人怀孕,也不可能在一个月内整出一个娃来。

精选用户评论
  • 香水百合_66n

    好听的声音

其他用户评论
  • 乌云娜虾

    当然消息更加灵通了,这还需要说吗

  • 律溪哥

    郑老师今天说的语速太快啦

  • 晋南大胖妞

    😂😂😂😂巴菲特这么段子

  • 华夏林

    小道消息“巴菲特老婆出轨就是因为 怀疑老巴出轨 凯瑟琳”没有证明不过

  • 听友70632032

    老师的声音挺好听的,前几期都不错,但是不是说好的讲投资心理学吗?怎么讲着讲着变成讲巴菲特的专辑了?心理学在哪里?

    拾用 回复 @听友70632032: 因为郑前老师最近刚从巴菲特股东大会回来,所以有很多感悟想要分享给大家~后面几期老师会回归主题的哈~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