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回:仁宗建北京 钦宗亡大宋

第六十五回:仁宗建北京 钦宗亡大宋

00:00
19:37

今天的故事要从河北最南头的魏县说起,在魏县的西南角上,有个挺大的村子名叫回隆镇,过了这个村就到了河南。在康熙朝的《魏县志》上记着,这里原名大徐村,在隋唐时期改名叫做御河镇,就是因为村东头挨着一条御河而得名。


后来,宋真宗往北边去打仗,有两回经过了这里,这村子又改名成了回龙镇,意思大概是说有真龙天子在这里来来回回走过两趟。再往后,村名中“龙凤”的“龙”字演化成了“隆重”的“隆”,后人就把这里叫做回隆。

 

这一出典故究竟是历史上的真相,还是后人附会的传说?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宋真宗来往于此地的情节不过是后人的虚构。那么,这个名叫回隆的地方到底跟真龙天子有没有关系?这里是不是曾经留下过皇帝的足迹呢?

 

答案是肯定的,回隆的的确确有赵宋王朝的皇帝来往经过,不过这故事里的主角不是宋真宗赵恒,而是宋仁宗赵祯。


纪年表上数一数,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个皇帝。论能力,他比不上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论学问,他不如能写会画的宋徽宗;不过要论生前死后的名声,赵祯算得上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一位。


宋仁宗赵祯看上去是一幅文弱书生的模样,他不爱吃喝玩乐,也不喜欢糟钱,整天就在皇宫里忙活着江山社稷的大事。如果必须让他说出一个业余爱好,那也无非就是读读书,练练字,临摹一下《兰亭序》。身为一代天子,最在行的就是做皇帝,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因为有这么一位热爱工作的皇帝当政,这一朝也就成了北宋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政坛上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文坛上出现了领导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还出了一位断案如神的包拯“包青天”。


那些年里,赵宋王朝发展地很是不错,好日子过了有几年,边境上边又出事了。辽国在如今北京东边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攒了好些人马,准备南下开战。


这消息传到宋朝的都城汴梁,满朝的文武都给吓得没了主意,大多数人吵吵着说赶紧迁都,躲过一劫,还有人嘀咕着说不如跟人家讲和算了。只有丞相吕夷简没有自乱阵脚,他曾经在河北的大名做过官,最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他仔仔细细地琢磨了一会儿,发表了这样的一番言论——“契丹人像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如果人家一吓唬,我们就迁都,他们更得蹬鼻子上脸穷来劲。所以咱一定得顶住压力,显示威力,要在大名建立都城,放出风去说是皇帝您要御驾亲征,这样一来,一准能把他们吓跑。”


宋仁宗知道这大名府是河北的军事重镇,是渡黄河,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只要守住这里,就堵住了辽兵辽兵南渡黄河的必经之路。他咂摸了一下,觉得吕夷简的办法真是个好主意,于是就下令在大名建立都城,定名“北京”,还亲自出马到当地去考察研究,布置防务。就在宋仁宗去往大名府的路上,经过了魏县境内的回隆镇,跟这片土地结下了缘分。


契丹人听说了大名建都的事情,觉得形势有变,如果再要乱来,恐怕就不好收场了,果然打消了南下的想法。新建的北京大名府,真比那千军万马还要给力,远远地就吓倒了契丹人,这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故事也成了赵宋历史上精彩的一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推悲手

    活该啊,就像现在很多人吃的太饱了~整天无所事事、昏天暗地的忘了我们老前辈有多苦,付出了多少生命代价才换来的安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