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何博‖一针一线绣出脱贫奔康“幸福花”

55-何博‖一针一线绣出脱贫奔康“幸福花”

00:00
19:40

一针一线绣出脱贫奔康“幸福花”

何 博

 

蜿蜒美丽的嘉陵江流经南部县盘龙镇境时,江水宽阔静美。微风拂面,水鸟轻点,间或泛起一丁点涟漪,清丽娇羞得宛若处子,看一眼醉一生。在风光旖旎的江畔,却有一个曾经十年九旱、交通闭塞、远近闻名的重点贫困村——玉龙山村。

玉龙山村距南部县城2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因嘉陵江阻隔800余米,须渡船出行,交通十分不便。全村辖9社430户1850人,其中贫困户79户284人。全村主要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600余人。201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偏、远、穷”是该村长期以来的代名词,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贫困村,近年来却因为一个人的到来破茧成蝶,实现完美蜕变。

赵和民,南充市委政法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时任)。2015年5月,市委政法委选派赵和民到玉龙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贫困村协调、联系帮扶工作。五年多来,他翻山越岭来扶贫,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激情感染村民,靠实干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带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拔穷根摘穷帽,确保玉龙山村实现如期脱贫,赢得了广大村民一致好评,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省委组织部评为2018年度全省优秀贫困村第一书记。

 

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促发展

今年47岁的赵和民,曾在部队服役多年。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他,在接到单位指派任务时,就曾立下誓言:延续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的红色基因,扎根玉龙山村,一心为党的事业顽强拼搏,确保玉龙山村按时脱贫摘帽。

赵和民刚到玉龙山村时,简陋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门庭鹊落,软硬件破旧落后,正常组织活动大多流于形式,人气还赶不上村里的一家茶舍。于是,他从所在单位南充市委政法委筹集资金20多万元,对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建起了会议室、图书室、支部活动室、卫生医疗室,改善了办公环境,现在服务中心成了全村人气最旺的地方。

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没有战斗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利己思想严重,成为赵和民心中最大的隐痛。以党建带服务,以服务促党建——赵和民认为,这是自己在玉龙山村能够开展工作的关键支点。于是,他首先从思想意识上寻求改变,帮助村“两委”一班人树立起“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的正确思想。

针对党支部建设软弱的实际,赵和民根据全市全面从严治党的统一部署,把整顿党务作为首要任务,从思想教育、组织活动和制度建设入手,把作风、纪律和规矩立了起来。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形式上不断创新“主题党日”活动的内容,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唤醒党员入党初心。邀请市委政法委书记到村里为全村党员讲解十九大报告精神;邀请村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参加村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五星”党员创评活动,激发基层党员的荣誉感;建立健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签到通报制度,推进党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强化党员的组织观念和身份意识。一系列举措卓有成效,使全村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脱贫攻坚的意识逐步增强,党员带头的形象日渐树立。每当听到国歌奏响时,赵和民看到人们脸上写满了自信与自豪,自己也倍感欣慰。

“没有这个就没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认可,也没有支持你工作的人,啥都没法展开。”赵和民说,“有了坚强的受群众信任的基层党组织,玉龙山村就有了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基础。修道路、建新房、发展种植养殖、推进土地流转,一步步计划有条不紊,村子按照这张蓝图持续前进,逐渐变得又富又美!”

 

脱贫致富特色产业做示范

驻村一个月,赵和民就走遍了全村400余户家庭,了解了在村常住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找出了玉龙山村的贫困“病灶”。他带领干部群众本着“绣好一针一线、不落一户一人”的理念,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制定了“‘点对点’规划、‘一对一’帮联”的发展计划和帮扶措施,把玉龙山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扶贫攻坚的工作目标,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化作开展扶贫工作的“澎湃力量”。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推进玉龙山村脱贫攻坚工作时,赵和民既重视外力帮助,又注重内力启动,既抓“治标”,又抓“治本”,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扶贫脱贫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赵和民了解到玉龙山村由于道路狭窄不方便农产品和物资运输,影响了村民发展,便从改善交通入手,通过整合县扶贫移民局、农工委、以工代赈办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修建村道公路18公里,把一段段土路修成了混泥土路面。2017年玉龙山村完成进村公路、入户路及全村村庄整治,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玉龙山的路宽了,灯亮了!

嘉陵江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种,是玉龙山村最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但因玉龙山村交通不便,缺乏销售渠道,群众一般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很少种植经济作物,遇有洪涝旱灾,粮食作物尚未成熟便颗粒无收,肥沃的土壤并未让村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何改变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是赵和民走马上任后思虑最多的问题。

赵和民经过走访调研、实地分析,与镇党委和村“两委”共同商议,决定在村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源头。他组织村民整理格田440.2亩,坡改梯362.47亩,整治山平塘6口,整治渠系1683米,创新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争引项目资金,通过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联结农户,在村里规模发展了300余亩薄壳核桃、400余亩玫瑰、70亩皮球桃等长效特色优势产业,并套种短效产业向日葵200亩,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入社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为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他又带领60名党员和部分群众先后去西充义兴、高坪青居考察学习“土地流转+就近就业”的模式,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把贫困户的土地和闲置土地流转出来,引进业主2人,流转土地发展玫瑰约70亩、现代种植业80亩,让贫因户既拿土地租金,又就近务工挣钱,部分农民就近务工月收入2000多元。同时,他鼓励贫困群众分户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近年来,贫困户共出栏小家禽20000余只,生猪2000余头,每户栽植脆香甜80余株,贫困户人均年增收4200元。

玉龙山村集体经济是空壳,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实施乡村振兴就是空话,实现脱贫奔康也就是纸上谈兵。赵和民提出在村里实施“集体增收+个体致富”模式,启动“光伏助困助村”试点工程,通过资金整合、企业让利方式,投入资金140余万元,利用村集体公共建筑屋顶建设起一座60千瓦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产权归属村集体,并网发电投入国网使用,收益1/2按户平均发放给贫困户,1/2纳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贫困户持续增收和增强村级组织的集体收入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创新。

产业发展起来了,玉龙山人逐渐尝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多数富起来的村民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卫生厨房卧室、自来水电灯电话、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过上了城里人的品质生活。

解决吃水难看病难、发展种植养殖、推进土地流转、建新房、修公路、修堰塘、建卫生室、建文化站、安装监控、改造电网、广电覆盖、宽带入户……五年来,赵和民带领帮扶干部精准实施帮扶措施,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维护乡村稳定上狠下功夫,切实把下乡帮扶办成一件大实事、大好事,一针一线绣出了玉龙山村脱贫奔康的“幸福花”。

 

一心为民真抓实干获称赞

路宽了、水通了、房子翻新了、环境更美了、收入提高了……脱贫攻坚,给玉龙山村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可不是这些,而是村民终于有了“精气神”。

“上联:蒙党恩精准扶贫改旧貌,下联:谢政府亲切关怀建新居,横批:党政爱民”,这是玉龙山村贫困户在乔迁新居时贴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是玉龙山村村民扶贫新貌的一个缩影。五年的驻村时光,赵和民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从南充到玉龙山村,有100余公里,看似不远,但其中绕来绕去的山路,开车要将近2个小时。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赵和民几乎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就是依靠电话。提到村里的扶贫工作,他总有很多话说,但是提到家人,他却沉默了。一个对家人无限牵挂的人,五年来扎根贫困村,真正沉下去,把这个贫困的山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跟着赵和民走在玉龙山村,你会发现这位市委政法委派来的“第一书记”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村庄。他看到老人膝盖上贴着厚厚的膏药,会关心地询问情况;看见正在嬉戏玩耍的儿童,会亲昵地逗弄他们玩;大婶们会拉着他的手,和他说说自己最近的烦恼和心里话……

身在其位,尽职尽责。有人说,赵和民身居玉龙山村,心系玉龙山人,这话一点都不过分。五年来,赵和民全身心扑在扶贫事业上,同玉龙山人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群众,把无限的爱献给百姓,将一腔热血浇灌在玉龙山村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谁家有难事、急事,他都放心不下。65岁的五保老人王昌树有一次心脏病突发,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立即把老人送进医院抢救……

驻村五年的时间,赵和民摒弃前呼后拥、坐两分钟、寒暄几句、送点钱物、应付检查等“一阵风”的形式,坚持做到吃在基层、睡在基层、工作在前线,与帮扶民众同学习、同劳动,不仅身子下到基层,更是全心融入基层,把心沉到底层,沉到包靠乡村的实际困难上,沉到帮扶贫困户身上,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累、受得了委屈。

有付出就有回报。纯朴善良的玉龙山人,从赵和民的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从当初那一双双起初不信任、排斥的目光,到猜测怀疑试探考验,再到友情亲情融为一体,他们接纳了赵和民,把赵和民当作了自家人,把赵和民当成了玉龙山人的一份子。

“有困难就找赵书记,这是在玉龙山村流行的一句话”。谈起这位赵书记,村民们一致评价“有思路、站位高、工作拼”。信任加亲情,这是金子也难换来的情份。

“垄上行,玉龙山,嘉陵江畔好风光;蛙鸣谷,虾稻香,钓虾捉蛙捕鱼忙;生态猪,土鸡蛋,大棚架下果蔬旺”。这是从南充市玉龙山传出的民谣。如今,通过几年努力拼搏,玉龙山人已经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当初外出打工攒钱的年轻人大部分回到了玉龙山,因为山里的面貌改善了,在家乡也能打工攒钱了。

每当看到一辆辆拖运农产品的大货车开进村里,是赵和民最开心的时刻。在他们的期盼中,玉龙山村的路拓宽了,大道通畅,不断延伸着希望;玉龙山村的植物也多了,绿水青山,孕育着梦想。

“只要把心用在群众身上,不管有多大的难题最终都能解决!”赵和民颇有感触地表示,驻村干部就是要做到以基层包靠乡村为家,以基层民众为亲,抱着“不解决问题就不回城”的决心和信心,不畏艰辛、不畏困难,用真心去听取帮扶民众的心声,用真心去感受帮扶群众的疾苦。

如今的玉龙山村,特色产业正带动村级经济,有力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点燃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玉龙山村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农村风貌、农业产业与生态观光、乡村文明与休闲娱乐紧密结合起来,力争打造一个起点高、效益好、环境美的“景观农业示范基地”。

“摘帽不是终点站!”赵和民表示,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的要求,继续保持脱贫攻坚定力,扛起责任和担当,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确保玉龙山村脱贫不返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何 博(南充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

音频: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成都广播电视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