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戏说徐庶研究成果11回:曹操对蒋干不能怎样,因为人家毕竟为了你两次冒险深入虎穴

三国戏说徐庶研究成果11回:曹操对蒋干不能怎样,因为人家毕竟为了你两次冒险深入虎穴

00:00
17:44

上次我们阐述了,孔明唯一的一次推荐重要谋士庞统,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不过是和东吴的鲁肃这样的外人一样,无非是修书一封,交给庞统本人,让他自己去投奔刘皇叔,而自己没有如当年司马徽推荐你孔明,徐庶走马荐你诸葛一样,向刘皇叔这个主公做有效充分的种种铺垫。




所以孔明在刘备帐下,在人才推荐上,没有能像曹操那里的荀彧推荐程昱,程昱推荐郭嘉,东吴的周瑜推荐二张,推荐鲁肃一样,履行自己作为辅臣的本职义务。作为皇叔的重要辅佐,这就是典型的不作为。失职。


那么我们说,作为辅臣,不推荐人才,是你的不是,另一方面,作为人才,你不被人推荐,又是你自己的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推荐他人,并不是一种肤浅的你夸我,我夸你的即兴的逢场作戏,并不是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好处没有后果的福利嘉年华,推荐一个人,也是要有后续效应,也是要有连带责任的。




你推荐了一个人才,结果人家水平不行,经常误事,那么你作为推荐人,难道就没有责任?比如,曹操手下固然有郭嘉荀彧这样的俊杰,但是也有蒋干这样的憨货,蒋干这厮自己从来就不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也敢出来混江湖,偏偏这样的人,他的立场却又是正确的,对主公又是忠诚的,他的毛病在于又蠢又勤奋,所以他越勤奋,捅的篓子越大,曹操对他,竟然无计可施,你又不能杀了他,你杀了他,会寒了天下士人的心,因为蒋干,再怎么说,是自告奋勇,冒生命危险,为你曹操去赴的汤蹈的火,蒋干自己自始至终一直以为自己是冒着天大的干系在为曹操辛苦奉献。你不能去杀这么一个热心奉献的热心人,你既不能杀他,跟他讲道理呢,也说不通,因为蒋干的脑子是浆糊做的,你说的再好的道理到了他的脑子里,立马也会融化为一片浆糊,所以曹操对蒋干是杀不得,骂不得,说不得,气不得,只能摸着自己的小心脏,皱着眉头,让蒋干老人家赶紧失踪。


京剧《群·借·华》(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生动描写了蒋干自觉盗书有功,救了曹操,大着胆子请丞相嘉奖的场景,当时曹操这个大白脸面对蒋干这个小白脸步步紧逼,恨不得将他一口吞下去,但是其实又对他无可奈何,曹操在剧中唱道:“你本是书呆子一盆面酱,去东吴盗书信全不思量。杀蔡瑁和张允损我二将,你就是他二人丧命无常! ”蒋干虽然被他骂得狗血喷头,但是却丝毫不省得,他不仅不理解曹操为啥要骂自己,还发出“曹营的事难办得很哪”的千古感叹,因为他心里原本以为曹操是要大大地表彰犒赏自己得。这样的人,你曹操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找出当年推荐蒋干的推荐人,将推荐人一顿爆锤痛扁,扣工资,罚去边疆做苦役了事。至少,你作为推荐人,由于推荐了不靠谱的人,自己在主公的心目中,也必然被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估计也是从此被打入另册,前途基本也就渺茫了。所以推荐人不是那么好当的。也许当初推荐蒋干,你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同窗,觉得去曹操那里是个锦绣前程,所以大家有福同享,但是,你们有福同享,也必然是有难同当啊。




假设你推荐了蒋干这样的夯货,你所受到的连累,最好就是被主公看作不靠谱,而受到冷遇,但是如果你身在袁绍麾下,你不幸又曾经是许攸的推荐人,当初推荐的时候,大家很开心,谋士之间觉得彼此成全,袁绍也对推荐人也大加激赏,高看一眼,现在好了,你推荐的人反水去了,投奔敌营去了,而且把我方的虚实全部对曹操和盘托出,并且替曹操出谋划策,一把火烧了袁绍的乌巢军粮,导致双方事态的大扭转。如果许攸的确有人推荐,按袁绍的扁窄心胸,再加上不同派别的谋士之间的彼此倾轧,你猜袁绍会如何处置你呢?你想象田丰的下场吧。


再比如,假设你是益州刘璋的手下,你不幸又曾是张松的推荐人。当张松被刘备软化,把标有益州各处要害的地图献给了刘备,将益州都出卖给了刘备,那么当刘璋发觉张松卖主求荣,私通刘备,而分奴地杀掉张松的时候,作为当初张松的推荐人,你难道不会两股战战吗?你只能口诵阿弥陀佛,而寄希望于刘璋的暗弱仁厚了吧。假设你在日后刘皇叔的手下,你不幸又曾是魏延的推荐人,当然,我们知道,魏延是自己反水的。所以,大家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由此可见,互相推荐,没事的时候是美谈,推荐得好,是荣誉,推荐得不好,完全可能累及自身。




所以不要以为推荐一个人很轻松,只会获得被推荐人的感恩,只有好处,其实未必,有的时候推荐一个人还能把自己的命搭上。



至于具体情形到底如何,请听细细分解。


文本+音频:布衣豆腐(原创版权)

插图:唐鼎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