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显微镜发明者列文虎克

46.显微镜发明者列文虎克

00:00
22:35

勤奋是保证高效率的前提,也是提升能力必做的功课,唯有像工匠一样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去雕琢每一天、每一件事,才能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去创造更多的价值。没有事业至上、勤奋努力的精神,就只能在懒惰懈怠中消耗生命,甚至因为低效而失去谋生之本。 一个人若是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度日,他的脸上必定是毫无生气的,做事的时候也不可能有活力,更难出成果。你比别人做得少了,短期内是轻松了,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个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人,势必会被淘汰。倘若本身意识不到问题所在,后续的日子依旧如此,那么到最后,就把自己推到了边缘人的境地,再没有任何的实力去与别人抗衡。 无论你现在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也无论你的职位高低,只要勤勤恳恳地去努力,终会在付出中有所收获。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东部的代尔夫特市。6岁时,他便失去了父亲,在母亲的抚养下,他只上了几年学,便不得不外出谋生。16岁时,他来到阿姆斯特丹,在一家布店当学徒。几年的学徒生活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布店。 后来,列文虎克在市政厅找了一个看门的工作。看门的工作非常清闲,他经常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阿姆斯特丹有很多眼镜店,不仅可以磨制镜片,还可以磨制放大镜,而放大镜可以把看不清的小东西放大。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并很想拥有一个放大镜。 于是,列文虎克来到眼镜店,因放大镜的价格太贵而没有买。当他从眼镜店出来后,正好目睹了磨制镜片的全过程。由于他曾经当过学徒,手工活做得不错,便把磨制镜片的过程记在了心中,决定回去自己动手磨制镜片。 从那时起,列文虎克便一边看门,一边磨制镜片。由于他只懂荷兰文,对其他文字一窍不通,所以他无法阅读一些科技类的著作,他只能靠自己摸索。周围人见他整天磨制镜片,都耻笑他,他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所做的事情。 经过不懈地努力,列文虎克终于磨制成了一个小小的透镜。为了使用方便,他又在铁匠师傅的帮助下,制成了一个金属支架,把透镜镶在了这个支架的木板上。 有一次,列文虎克在磨制镜片,突然想到:如果把两片透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想到这里,他决定试一试。没想到,透过两片透镜,他发现眼前的东西变大了好多,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命。 于是,列文虎克在原来透镜装置上,加了一块透镜,并用圆筒把两片透镜套起来,在支架的中间设计了一个旋钮,用来调节两片透镜之间的距离。为了解决光线的问题,他在透镜的下边安装了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小孔,这样光线可以从这里射进去,然后反射到被观察的东西上。就这样,一架显微镜制成了。 有了这架显微镜,列文虎克把能够想到的小东西拿到显微镜下,一一观察它们的“真面目”。他观察了很多小动物的器官,如蚊子的长嘴、蜜蜂刺人的针、甲虫的腿等。他不停地观察,并不停地记录。 1673年,列文虎克将自己的观察记录材料整理成《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一文,然后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一直未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列文虎克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观察各种动植物。当他把身边能够观察的东西都看过之后,他又开始磨制透镜,希望制作一架更大、更好的显微镜。 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他辞去了工作,把家中的一问房子改成了自己的实验室。经过不断改进,他制作的显微镜越来越精巧,可以将细小的东西放大到两三百倍。 1675年的一天,天空下起了大雨,实验室又小又闷,他便站在屋檐下看外面的雨景。突然,他心想:雨水中是否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呢?于是,他用吸管在积水坑里取了一管雨水,然后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发现雨水中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小东西在蠕动。 为了验证这个实验结果,列文虎克用干净的杯子到外面接了杯水,随后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什么也没有看到。过了几天之后,他又从杯子里取出一滴雨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雨水中有很多小生物在蠕动。 之后,列文虎克又用显微镜观察到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人们平时看到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个世界是一个“小人国”,里面居住着很多“居民”。随后,列文虎克又把这些实验记录写成了实验报告,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这一次,他的实验报告引起了一片哗然。英国皇家学会组织了考察团来到他的家里,在显微镜下观察了水中的小生物。随即,考察团向英国皇家学会提出了书面报告,称:“列文虎克在他的实验室里创造了奇迹。” 1680年,列文虎克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随着列文虎克的声望越来越大,就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亲自登门拜访,欣赏他的实验室,并从他的显微镜中观察“小人国”里的“居民”。 有一次,列文虎克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问道:“列文虎克先生,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列文虎克想了片刻,没有说一句话,而是伸出了一双因长期磨制镜片而长满老茧和裂纹的双手…… 那双长满老茧和裂纹的双手,记录了列文虎克磨制镜片、制造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整个过程。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而系统的科学教育,正是凭借了勤奋、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才拥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只要在所处领域内,专注地投入十年以上,那他绝不会是一个普通人。要知道,现代社会最缺乏、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坚持、死磕的精神,以及用心干活、用心经营的工匠。 “春天不下种,何望秋来收?”不播种,如何有收成;不勤劳,如何有成就?一个懒惰懈怠不自律的人,即使才华过人,永远也发挥不了自己的长处;如此辜负“天生我才”,岂不可惜可悲? 人世间,懒惰与贫穷是难兄难弟。因为懒惰,所以贫穷;因为贫穷,容易懒惰。而懒惰的根源则是思想上懈怠所致,当思想上的懈怠成为一种常态,那也就为懒惰。懒惰的终极表现就是一事无成。所以,要想改变命运、改变贫穷,必须严于律己,以避免思想上的懈怠,远离懒惰,勤劳精进。 哈佛大学图书馆里流传着很多名言,其中一条就是:勿将今日之事拖延至明日(Never put things you can deal just now to tomorrow)。人们常说“今日事今日毕”,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能充分实现这一点。因为惰性而产生的拖延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早上躺在床上不想起来,起床后什么事也不想干,能拖至I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做……“懒惰”就像很有诱惑力的怪物,每个人的一生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它是人类最难对付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富兰克林说:“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懒惰是人的一种劣根性,为了做成某件事,必须与它抗争,超越这种劣根性的钳制。 这种抗争和超越,一开始总要由一些外力来强制,进而才逐渐内化为恒定的精神和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勤劳的习惯,往往会拥有一份稳定的愉快心情。因为人在专注的时候,意念与行为协调归一,所以恶劣的情绪便没有潜入的机会,更没有盘踞的空间。一个进入勤劳状态的人,心中就不会有长久驻足的懒惰。所以,克服懒惰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忙碌起来。 懒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堕落,它就像一种精神腐蚀剂一样,慢慢地侵蚀着你。马歇尔霍尔博士认为:“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懒惰、空虚无聊更加有害的了。”对于懒惰的人来说,想要成大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懒惰的人总是贪图安逸,遇到一点儿风险就吓破了胆,另外,这些人还缺乏吃苦实干的精神,总存有侥幸心理。而那些能够成大事的人,他们更相信“勤奋是金”。现在开始,摆脱懒惰的纠缠,不能有片刻的松懈。 “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这是古罗马皇帝临终前留下的遗言。古罗马人有两座圣殿:一座是勤奋的圣殿;一座是荣誉的殿堂。他们在安排座位时有一个顺序,后面的座位必须经过前者的座位,才能到达——勤奋是通往荣誉圣殿的必经之路。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要想到达成功的圣殿,唯一的道路就是勤奋。 许多人认为,成为一名发明家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也许那需要许多的专业知识,需要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还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于是,多数人选择过着自己平淡的生活,发明的事情还是交给科学家们去做吧! 但生活中的每一种工具都离不开发明家的发明创造,比如铁路机车是谁发明的呢?发明铁路机车的人叫乔治·史蒂芬孙,他发明了铁路机车,因此被称为“铁路机车之父”。 史蒂芬孙是一位工人的儿子,他于1781年出生于英国的诺森伯兰郡,由于家庭贫困,他几乎没有上过学。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各种机械很感兴趣,经常喜欢观察各种机械。每当他去给父亲送饭,都会围着那里的机器看个不停。史蒂芬孙非常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样操纵着巨大的蒸汽机。无聊的时候他就捏泥巴,只不过他捏的既不是小动物,也不是锅碗瓢盆,而是机器,是他喜欢的蒸汽机模型,其中有飞轮、汽缸、锅炉等。 由于家庭贫困。史蒂芬孙在14岁的时候就成了一名见习司炉工。终于可以亲自操作机器了,他为此而感到欣喜。但是,仅仅操作机器他觉得还不过瘾,他好奇这些机器是怎么转动起来的,机器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为了满足好奇心,当别人都下班的时候,他借口要留下来擦洗机器内部而灰尘,而将蒸汽机拆开。他将所有的零件都仔细观察一遍,但是要装上就没那么容易了。他费了很多时问才把机器装好,回到家还提心吊胆的,生怕明天机器不转了。没想到,第二天一发动,蒸汽机还赚得很好。从此,他经常在下班后将蒸汽机拆拆装装,对机器的结构也更加熟悉了。 史蒂芬孙开始萌发了自己制造蒸汽机的愿望,但是由于他没有文化知识,连设计草图都画不出来。于是他报名去读夜校,他从低年级开始读起,经常和十来岁的孩子坐在一起上课。大个子的史蒂芬孙因此经常而受到讥笑,小孩子们笑话这位“大学生”没有读大学,却坐在这里读小学。但是,史蒂芬孙很不介意他们的嘲笑,在工作之余他努力学习,上课之前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回到家他总是最后一个睡觉。在昏暗的灯光下,他认真复习功课写作业经过几年的苦读,史蒂芬很快就甩掉了文盲的帽子,他不但能够熟练操作机械,还能制图,他开始准备亲自制作一部蒸汽机。 一个设想的实现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次的试验,在经过几年的研究和试验后,史蒂芬孙终于在1814年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并为之取名为“布拉策号”。这两蒸汽机车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振动过于强烈、噪音太大、安全性差,随时会爆炸。当蒸汽机车开动的时候,浓烟滚滚,车轮和铁轨之间摩擦出许多火花,坐在车上的人被颠簸得筋疲力尽,脸上也满是烟尘。   机车在前进的时候,烟囱里不断有火冒出来,把附近的树木都烧焦了。后人猜测,也许这就是“火车”名字的来源。为了让火车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史蒂芬孙对火车继续进行研究和改造。1825年,史蒂芬孙驾驶这自己和别人合作制造的“旅行者号”进行铁路运输,并获得了成功。相对于“布拉策号”来说“旅行者号”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改进,“旅行者号”拖挂了6节煤车,还有20节坐满乘客的车厢,其总载重量达90吨,时速能达到15英里。 “旅行者号”行驶的壮观场面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铁路的两旁站满了围观的人,甚至还有人骑着马,打着旗帜为火车开道。当汽笛声鸣响,“旅行者号”便开始前进,它向全世界宣告了铁路时代的到来。 1 829年,英国建成了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在这条铁路上运行的机车名叫“火箭号”,火箭号以每小时36英里的速度行驶,这列火车还能牵引8辆装有30吨煤的火车。  “火箭号”是当时最先进的火车,史蒂芬孙也因而被人们称为“铁路机车之父”。 在这个世界上,偷懒者永远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迄今为止,在人类任何领域的成功者,他们的荣誉、地位和杰作,都是长年勤奋工作创造的结果。那些伟大的成功者,他们之所以比其他人更优秀,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比一般人更自律、更努力、更勤奋、更精进,在他们的身上,找不到丝毫的懈怠和懒惰的痕迹。他们的自律性,他们克制自我的能力比其他的人更强。 懂得自律的人,对于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线,绝不会轻易被欲望、被习惯打败。懒惰是一种坏习惯。要想让自己有所成就,就必须改掉这种坏习惯,增强责任感和自律意识,把“懒惰”二字从自己的字典中永久地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呆叔讲故事

    第一次听欢m迎m到m我m专m辑m给m个m五m星m好m评m

    玉竹坊 回复 @呆叔讲故事: 感谢呆叔的信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