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江三角洲的白蒲古镇,系江海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是长江下游较早见诸史册的县城,亦是明清时江淮富庶的名镇。现为全国重点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华夏长寿第一镇。
白蒲是我国千年古镇之一,据《如皋县志》载:东晋义熙七年(411)分广陵,置山阳郡,属南兖州领县五(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蒲涛县居其一,在晋、宋、齐、梁、陈五朝均为县邑所在,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了。千年岁月倏然而逝,但白蒲依然是那个古朴温柔的白蒲,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处处充满诗情画意。白蒲因四周小溪沼泽多且多长蒲草,蒲草晒干为白色,便赠予它“白蒲”这个名字。
古时的白蒲滨江临海,为江、海重要登陆码头。唐代,北起扬州的古运盐河直达白蒲。周世宗显德中(954-958年),运盐河过清水港南接通州。宋太平兴国至嘉祐年间(983-1058年),运盐河改从仁口南接通州,白蒲镇的辐射面进一步扩大,商贸更加发达。
清代白蒲镇图上有大小河流约20余条,纵横交错,俨然“江南水乡”。交通便捷的白蒲,吸引一大批安徽商人(俗称“徽帮”)到此投资、经商兴业。据统计,清末白蒲镇有大的商户99家,经商人员515人,年营业额470万银元。民国初通榆公路通车,白蒲成为南通与苏中泰州、江都、扬州及苏北地区唯一陆路运输线上的重要节点,商贸发展更加繁盛,新开商号达77家。
如今,白蒲镇地处中国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T”型交汇的黄金节点。新长铁路、沈海高速和通扬运河贯穿全境,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工商业更加发达。
白蒲人文荟萃,名流接踵。古白蒲人家黎明即起,书声琅琅,既昏不辍,秉烛夜读已蔚然成风,这样的文化氛围孕育了蒲塘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
清《白蒲镇志》载:镇民“雅好文墨,多习儒术,读书之声不绝于耳。往来过客,步行者为之停足,舟行者为之停桡,无不啧啧称羡。”
“通如文风莫盛于蒲”,是明清时期人们对白蒲由衷的赞誉。康熙末年至道光末年(1722-1850年),白蒲人就创作经部著作13种、史部著作17种、子部著作22种、集部著作175种。明清两代,白蒲产生进士12人、举人58人、贡生185人。
明清至民国时期,特别是20-30年代,白蒲地区私塾很多,分布广泛,其中翥仙学塾、锡光学塾、惜阴学塾、杨氏学塾、沈氏学塾(3所)等十分知名。
私塾先生中亦不乏学者、名儒,曾任紫琅书院、雉水书院山长(书院长兼主讲)的“东田先生”吴峻在白蒲设塾讲学,负笈者百余人。清代“诗坛盟主”沈德潜,“乾隆三大家”袁枚、蒋士铨、赵瓯北,享誉文坛的名士郑板桥、李缮、方文舟等都和白蒲往来密切。
白蒲古镇内至今还留有很多古建筑群,大多充满着宋代特色,一些曾被损毁建筑,也部分得到修缮或重建。这里的明清古建筑群,已经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秀才巷,史家巷,市大街,穿行于古镇的一条条小巷,人们能从那些完好的古建筑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小镇悠远的古韵。
在众多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中,顾家住宅可以说是民居建筑的代表。这是一座具有花园风格的庭院建筑,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砖木结构,硬山封顶,座西朝东为大门堂,进入门堂后是影墙,南边为二门堂,进内为敞厅,走廊为圆木形蓬顶,构件雕刻精细。有前后两个小院,里面均布有花坛,栽有各种花草。这里既是顾家住宅,也是顾氏书院所在地。顾家自明代以来为诗书世家,清乾隆二十年(1755),顾家在此创办顾氏蒲涛学塾,前后延续200余年。
位于白蒲秀才巷的双堂屋,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双堂屋内外建有不同类型和不同朝代的建筑,均保持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外院是民居堂屋、厨房、耳房、天井、花窗、花格,保存完好,内院坐西朝东的大门内有两栋朝南和朝北相对应的堂屋,天井不足2米,独具特色,因此有“双堂屋”之雅称。
在古镇内除了建筑群外,数量最多的要数这里的石桥了,这里总共大约有十座桥梁,其中最为壮观的就是万安桥、潮淮桥和中板桥。
如皋是“世界长寿乡”,白蒲镇是知名的长寿小镇。在古蒲这座古镇,想找一个长寿老人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皋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长寿老人为东汉时期白蒲人吕岱,吕岱老当益壮,92岁出任三国东吴大司马,96岁病逝。清代吴世则、吴嘉孺父子俱五世同堂,知县、巡抚先后赠送额匾。陈天祥百岁华诞,乾隆皇帝赐建百岁坊;吴际昌北赴京城“千叟宴”,获赐八品职衔。
之所以称为长寿小镇,还是有科学依据的。白蒲镇境内土壤质量高,适合各种作物种植。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对白蒲土壤的采集和研究,发现白蒲土壤中含有硒、锌、硼、镍等微量元素,硒有抗衰老、防癌变的作用;锌能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并参与酶的代谢,提高免疫功能;硼影响人体钙、维生素D、氨基酸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代谢。土壤中的这些微量元素的含度量及其组合正好适合人体,通过食物链吸收,提高了白蒲镇居民的衰老能力。
根据最新统计,白蒲8.2万人中百岁老人多达23位,总数位居全国乡镇之首,百岁老人的比例为2.8人/万人,而联合国确定的长寿之乡的主要指标中百岁老人比例为0.75人/万人。此外,白蒲95岁以上的老人有116人,90岁以上的老人425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3221人。
白蒲茶干始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南通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口味清香软绵,被誉为白蒲一绝。乾隆下江南时,地方官特选择了白蒲“三香斋”茶干作为贡品,皇帝尝后甚为欢喜,御笔写下“只此一家”题字,赐予褒扬。
林梓潮糕。传统手工精制而成的潮糕,甜糯爽口,百年飘香。林梓潮糕配方独特,工艺讲究,以上乘粳米为原料,拌上白糖、桂花、松仁、桃仁,荷叶垫笼底,制成圆形糕坯,水蒸而成。“出笼不粘手,久放不落屑”是一块正宗潮糕的标准。
白蒲蟹黄鱼圆,始创于明末清初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明末才子冒辟疆的爱妾董小宛所创,为淮扬传统名菜、如皋长寿名菜。鱼圆柔绵而有弹性,白嫩宛若凝脂,内孕蟹籽,色如琥珀,浮于清汤之中,既有蟹的鲜,又有鱼的嫩,有“黄金白玉兜,玉珠浴清流”之美。2014年,白蒲蟹黄鱼圆制作技艺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蒲黄酒素有“液体面包”美称。康熙五十五年(1716),浙江绍兴章姓落户如皋白蒲,开办槽坊,配制黄酒。后来章家后代继承祖传秘方,以当地产上等大米为原料,以药酒、麦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加饭酒工艺,精心酿制黄酒。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