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的话】
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中国为什么会是今天的这个样子?“我们”如何在世界中辨认出自己的位置?“我们”是谁、“他们又是谁”?
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贯穿了学者施展的治学生涯。学生时代的他决定从学习工科转向学习历史,希望通过历史学的工具弄清楚这些问题。那时施展认为,是由于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生,所以中国才是今天这个样子。于是他决定“到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去看”,硕士学的是英国史,希望搞清楚资本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读了三年之后他意识到,用资本主义解释中国是完全不够的,尤其是20世纪的中国,主题其实是革命。所以他决定再“到革命的大本营去看看”,博士在北大研究了法国革命史。
今天,施展因其对中国史的研究而为大众所熟知。他在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开设的课程《中国史纲五十讲》为他收获不少拥趸。他认为,传统的中国史研究把中国人压缩成了汉族人,其实是个巨大的误区。他的研究将边疆史与中原史都纳入了中国史的范畴,试图尝试重新回答“究竟何谓中国”。
在2020年的一本新著《破茧》中,施展写到:关于历史的记忆,实际上就是一个族群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最深刻回答。历史学家如何记忆,这个民族就会如何记忆。历史学家的记忆,并不是对一个整齐划一的完美世界的描摹,而是要记录下真实世界的各种多愁善感,各种自生自发,各种无可奈何,各种不尽完美。生活的意义就在那种不完美、不整齐当中,倘若一切都是完美的,那就像一场永远都不可能输的游戏,意义也就干涸了。
这期与施展教授的对谈中,我们从历史学的意义出发,聊到个体如何建立历史观、历史教育如何成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中国民间对于历史叙述的焦虑感、网络世界中存在的信息茧房、内卷、西方的中国研究等多个问题。
【主播】
若含(微博@_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嘉宾】
施展:知名历史学家,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微博:施展世界)
【本期剧透】
3:09 从工科转去学历史的前因后果
6:48 要了解当今的世界,为什么要回到历史中去
12:16 作为普通个体要如何建立自己的历史观
15:24 德国学校里如何教授历史课
17:25 历史的公共建构该通过怎样的机制去完成
26:46 “封装式思维”会愈演愈烈吗
31:51 挑战了“我们是谁”,挨骂吗
35:31 左宗棠在清末的两件大事
42:20 民间正面临历史叙述的焦虑感:我们到底是谁?
43:13 信息茧房,算法伦理,数字公正
50:05 重大技术变迁引发的剧烈社会变化,历史早就演过了
54:00 如何看待内卷
1:03:12 如果要选一个“xx主义”的身份,你的答案是什么
1:06:00 对西方的中国研究怎么看待?
1:10:14 人文学科精致化之后,对于年轻研究者的建议
1:14:27 打破信息茧房的办法
【延伸阅读】
《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施展 著
《枢纽:3000年的中国》施展 著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帖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这期嘉宾讲得真好。
非常欣赏施展老师的观点,启发至深。
不愧是大学者,有深度。去追施老师的课了
公共史学也是一种洗脑叙述
《枢纽》几年前罗振宇跨年演讲推荐过吧
我不是民族主义者,但我觉得清朝的位置要从不同时态看吧?从当时看,那就是外族入侵啊,从现代看,当然是同一个国家内部。 两个角度只说哪个我觉得问题都挺大的。也不能只看现在的认知,当时的认知就完全不管了?
良性的zz是经济发展的优良土壤!
还真只通过正面评价
喜欢磬的声音,干脆利落
这期内容好精彩,嘉宾很给力,困惑已久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