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為什麼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形勢,《建議》提出,在“十四五”時期,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一重大部署,可從以下3個方面加深理解。
第一,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障全國億萬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內在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愛老孝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每一個老年人健康幸福地頤養天年、益壽延年,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按國際標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比超過7%即為老齡化社會,超過14%為中度老齡化社會,超過21%為重度老齡化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比已由2000年的6.96%增至2019年的12.57%,預計在“十四五”時期將超過14%,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基數大、增速快、未富先老、城鄉倒置等與我國國情密切相關的突出特點。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社會和家庭養老負擔加重,社會保障支出壓力加大,養老和健康服務供需矛盾凸顯。按照《建議》的部署,“十四五”時期,需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援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確保億萬老年人老有所養、生活幸福。
第二,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是推動高品質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2011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達到峰值,自2012年開始逐年減少,每年減少幅度達數百萬人,且呈逐步擴大之勢。隨著青壯年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勞動力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逐步降低。而一部分勞動者尚未達到退休年齡便實際退出了就業市場,不但加劇了勞動力短缺趨勢、加大了養老金支付壓力,而且也降低了老年人收入水準。部分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勞動者,難以適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在就業市場上處於不利地位。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創新能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潛在經濟增長率造成不利影響。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也會促進老年產品和服務消費,形成發展新動能。按照《建議》的部署,“十四五”時期,需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髮經濟。這些措施都將有助於改善供給品質、擴大消費潛力,有助於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和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第三,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是維護國家人口安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保持人口代際均衡發展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大計。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總和生育率保持在1.6左右水準,每年出生人口在1600萬上下。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在2016年和2017年形成生育小高峰,分別出生1786萬人和1,723萬人,但2018年就降至1,523萬人,2019年又降至1,465萬人。隨著新出生人口數量的逐年走低,全國總人口在今後若干年內將達到峰值,隨後就會進入負增長階段。我國人口發展正經歷著從數量壓力到結構性挑戰的歷史性轉變,老年人口偏多、青少年人口偏少將逐步成為突出的結構性矛盾,這既不利於保持代際和諧與社會活力,也不利於維護國家人口安全和增強國際競爭力。按照《建議》的部署,“十四五”時期,要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從而有效防範和化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穩定風險和國家人口安全風險,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