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印光法师嘉言录•乙、劝祛疑生信3

16.印光法师嘉言录•乙、劝祛疑生信3

00:00
10:24
16.印光法师嘉言录•乙、劝祛疑生信3
  ●佛法, 乃心法, 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 不过令人会其义。何得死执其事, 而敌体论之?举扇喻月, 动树训风。必于扇上求光明, 于树上求披拂。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 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梦境喻因果, 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 梦境是果。若无妄心, 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 得善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 阁下为信也?否也?妄心为梦因, 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 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 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书二】二六

  ●佛为究竟有无且置。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 且问阁下自己毕竟是有是无。若谓是无, 此一上络索, 是谁述说?若谓是有, 请的的指出其述说者。语言, 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 亦识心手笔运动而现。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 皆非阁下自己。离此五法指得出, 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 为大智慧问。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 欲先知佛为有无, 乃狂妄无谓之问, 非切己穷理之问也。佛毕竟是有, 因汝凡情未涤, 决不能见。阁下自己亦是有, 因汝五蕴未空, 亦不能离色、受、想、行、识, 的的指出也。【书二】二六

  ●《金刚经》, 令发菩提心菩萨, 发心度尽一切众生, 令其皆证无余涅槃, 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 举布施, 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乃至万行, 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此经文略, 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我、人、众生、寿者相, 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说, 且道是有相耶, 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 逼塞太虚, 而谓之为无, 是何异于生盲乎哉!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 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 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 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着眼, 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酒糟汉同一知见, 尚得谓有智慧人乎?信有何难起?疑有何难去?汝决定不肯起, 决定不肯去。虽佛亲与之说法, 亦无如之何, 况吾侪具缚凡夫乎?【书二】二六



  ●欲知佛之虚实, 《净土文》、《西归直指》, 所论之理, 所载之事, 何不于此起信断疑。将谓此种言论事迹, 皆系妄造谣言, 不堪寓目乎?若作此见, 则灵魂决定不堕余五道, 唯在阿鼻地狱, 尽未来际, 长享随心所现之镬汤炉炭、剑树刀山, 种种自在受用之“乐境”耳。其为“乐”也, 莫能喻焉。必欲知佛虚实, 虽《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说, 皆非实, 唯自己亲见亲证方为实。今有一事相问, 汝须直心相酬, 不得含糊躲托。北通州王铁珊者, 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 彼于作兵备道时, 即设计剿灭其党, 所杀甚多。四年前, 得病甚重, 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屋甚大, 又甚黑。其鬼无数, 皆来逼迫, 遂即惊醒。久则复合眼, 其境仍如是, 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 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只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 念佛总会好。”铁珊一闻此言, 遂拌命念。未久, 即睡着, 遂睡一大觉, 了无境界可得, 而病亦渐渐痊愈矣。因长斋念佛。铁珊前年与陈锡周来山, 亲与光说耳。设阁下当此境, 为先知佛之虚实而后念耶?为一闻即念耶?若此时不暇究虚实而即念, 则现在何得并前人与人示虚实之言论事迹, 概指为妄。唯求于仲, 援救此徜恍迷离之心境, 而欲涕泣求之耶。富贵尚能如敝屣, 何不以执著亦作敝屣, 净尽弃之乎?汝将谓此知见为入道之门耶?不知乃堕阿鼻地狱之达道也。以梦喻佛者, 妄心为因, 梦境为果。喻念佛为因, 往生见佛为果。何可以《金刚》“六喻”为证?夫世间语言文字, 虽是一字一事, 不妨尊卑并诠, 美恶兼训。即如“子”之一字, 称夫子亦好单用, 称平人亦好单用, 称儿子亦好单用。必须以文定义, 断不能将称夫子者, 亦作儿子训也。佛国为梦境, 须待阁下成佛以后说。此刻就说, 则唯损无益矣。【书二】二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