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主播小元元。今天呢,我们来分享一下学而篇第一·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就是有若,孔子的学生,而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的。其中也不乏有子的学生,所以把他尊称为“有子”。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中的“其”是代词,而这里没有明确的指出是谁,所以可以暂且理解为一个人。“孝悌”“孝”是尊敬父母,而”悌”呢,原文里书写的是“弟弟”的“弟”,但是它是通假字,通竖心旁加个“弟”,这个字念“tì”,是尊敬兄长的意思。)一个人为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好犯上者”“而”是表转折,“好”是“喜好”“犯上”是“冒犯”)却喜欢冒犯上级的(“鲜矣”,“鲜”是少的意思。)这样人很少啊。(“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作乱”,“作乱”就是造反)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过。“君子务本”,“务”是“从事于、致力于、追求”的意思。而“本”本意是树根,引申义为“根本”)君子追求根本,而根本确立了,这个“道”就生出来了。(“道”,本意是道路,引申为规律、思想、原则,这里可以不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这章,有若阐述了“孝”和“悌”是“仁”的根本,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在家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很自律的人,所以说他就不会冒犯上级,也就不会造反了。明朝的杨廷和,是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父亲去世了,按照规定需要丁忧守孝三年,可正德皇帝需要他,多次挽留,他依然坚持回家守孝。杨廷和一直忠于明朝,一生都没有造过反。有若提到了“本”这个概念,有个成语叫“本末倒置”,比喻一个人把一件事情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颠倒了,不明白当下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所以有若说,君子一定要致力于追求“本”,而不要追求那个“末”。“本立而道生”,这个“道”可以理解为“因果,世间的规律”。孔子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意为:“早晨让我知道这个“道”,这个世界的规律,晚上就死也值了。”而在末尾有若提到了“仁”。”仁”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而”仁”的甲骨文是两个人在互相鞠躬。两个人互相鞠躬,就是两个人互相尊敬,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敬,这就是“仁”的本意。而儒家讲恪守仁道。恪守仁道,有可能一天两天看不出效果,但是长年累月的,你就一定会收获很多。比如你请别人吃了顿饭,而这个人不会当天下午就请你吃顿饭。但是,他会记住,这个人对我很好,我将来要报答他。如果一个人能一直恪守仁道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会得到大家的拥护的。而有若说,人的根本就是”孝”和”悌””孝”和”悌”是对自己家里人的态度,如果你对自己家里人能做到毕恭毕敬的话,那么对别人也不会差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说的挺好的,希望你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