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伤解4】气血(下)

【劳伤解4】气血(下)

00:00
22:13
血瘀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其性温和而升散。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血脱
肝藏血而性疏泄,血病则脱亡而不守。未脱之先,温气虚亏,凝瘀不流。瘀少则结积而不下,瘀多则注泄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阳虚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盖木性善达,水土寒湿,生气不达,是以血瘀,木郁风动,疏泄不敛,是以血脱,而肺血之脱亡,较多于肝。肝血下脱,则遗泄于便溺,肺血上流,则吐衄于口鼻。以血在下焦则宜升,而既升于上,则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缘肺金主收,收气盛则血降,收气不足,故血涌而上溢也。而肺血之上溢,总由阳明之虚。以血秉木气,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敛,肺金之收敛者,胃土之右转也。
血盛于肝脾而虚于肺胃,其脱于便溺,则由肝脾之寒,其脱于口鼻,或缘肺胃之热。而阳衰土湿,中气颓败,实为脱血之根。若专用清凉滋润,助阴伐阳,以败中气,人随药殒,百不一生。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衄血
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衄血者,阳络之伤,则营血逆流,而卫气不能敛也。
肺主卫气,其性收敛,血升而不溢者,赖卫气敛之。而卫气之敛,由于肺降,降则收令行也。而肺气之降,机在胃土,胃土上壅,肺无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而火炎金伤,不皆实热,多有中下湿寒,胃逆而火泻者。至于并无上热,而鼻衄时作,则全因土败而胃逆,未可清金泻火也。外感伤寒之衄,亦非关火盛,缘寒伤营血,营郁而卫闭,卫气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窍,以泻积郁,卫气升发,故冲营血,而为衄证。衄则卫郁泻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衄血之证,火泄金刑,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误以血证为阴虚,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若上热非盛,而衄证时作,则全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温燥之药。若大衄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宜加参、芪、姜、附,以续微阳,清润之药,切不可用。
吐血
血敛于肺而降于胃,肺气能收,则鼻不衄,胃气善降,则口不吐。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气之敛,亦因胃气之降,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水寒土湿,中气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积莫容,势必外脱。土郁而无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皆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瘀血去后,寒湿愈增,往往食减而不消,饮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阳绝,则性命倾殒,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
其血色红鲜者,则缘肺热,然始因上热,而究变中寒。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热,即血中之温气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温气亡泄,是以大失血后,寒栗而战摇也。而其上热之时,推其中下,亦是湿寒。盖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则君相升泄。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湿,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湿。胃逆火泄,升炎于上,而坎阳绝根,其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其脾土必湿,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见于痰唾之中者,其证稍缓。以血去非多,则气泄有限,虽亦中下寒湿,而一时不至困败。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润,败其中气,则亦归死亡耳。
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仅救五。而唐后医书,皆滋阴泻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实可哀也。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无下行之路,陈郁腐败,势必上涌。旧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窍,遂成熟路。再投清润之药,助其寒湿,中气败亡,速之死矣。若温中燥土,令其阳回湿去,复以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吐,鲜血自不再来。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
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贝母,略清肺热,总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也。
治零星吐鲜血者。
血之零吐红鲜者,虽缘土湿胃逆,而肺家不无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药。
若相火极旺,则加黄芩而倍芍药。仲景三黄泻心汤,是治相火之极旺者,但此等颇少,未易轻用。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便血
血生于脾,藏于肝,肝脾阳旺,血温而升,故不下泄。水寒土湿,脾陷土郁,风动而行疏泄之令,则后脱于大便。阳气收敛,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后世以为肠风,而用清润,脾阳愈败而愈陷,无有止期也。
其肝脾阳败,紫黑瘀腐,当补火燥土,以回残阳,暖血温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脱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二 原作“一”,系脱版之误,据闽本、蜀本、集成本改。
便血之证,亦因水土寒湿,木郁风动之故。仲景黄土汤,术、甘、附子,培土温寒,胶、地、黄芩,清风泻火相火,黄土燥湿扶脾,法莫善矣。此加桂枝,以达木郁,亦甚精密。
溺血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
阳气蛰藏,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家,但宜温燥,虽肝热极盛,不可泻其脾土也。
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苓、泽、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桃仁之类行之,此定法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回忆_5ht

    老师讲的通俗易懂,美中不足的是语速太快,听起来有些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