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针得失:左肩活动不利1例诊治心得
2017年6月29日初诊。患者,男,23岁。两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手、足掌起红斑、水疱1周就诊。检查见较多红斑呈靶形,考虑是多形红斑。问诊时,患者诉左肩部前后活动时均有不适,有时会痛,尤其不能后伸。当天无法明确指出具体痛处。
1.三焦经络
肩部为下焦,因肘膝以上按黄帝内针规范不能用针,所以按“阴阳倒换求”,可倒换到四肢上焦治疗,对应于腕踝关节附近;肩部活动不适部位比较广泛,检查后考虑与手太阳经、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手太阴经经气不利有关。
2.上下左右
左肩部患病,左病右治,可在右侧上肢治疗。
3.阿是取穴
先后针手太阳经之后溪穴、手少阳经之中渚穴及手太阴经之鱼际穴。
针后上述不适明显减轻。留针45分钟。
2017年7月4日复诊:患者诉水疱已明显好转,左肩前部还有一些疼痛不适,尤其是后伸时。
考虑此为手太阴经循行部位经气不利,故在右手太阴经鱼际穴附近找到压痛点,进针,痛减,留针。
约20分钟后询问患者,诉好转,但胸部有一处仍疼痛。如下图患者中指所指部位:
细分析,患者称左肩疼痛,原本认为是在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取穴位针刺后有效果但不佳,但其他痛点消退后,能够找到一个确切的痛点,有点靠近手太阴肺经的中府穴,但不是;也不是手厥阴经的天池穴。
后来,我特地让学生仔细查了一下此处可能的经络循行,最后发现足少阴肾经有一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1.三焦经络
胸部痛,病位在上焦,尝试验证是否为足少阴肾经经气不利所致。
2.上下左右
痛处部位在身体上部左侧,左病右治,故在下肢右侧治疗。
3.阿是取穴
在右足内踝旁的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处按压,找到明显酸痛点。再与左侧比较,确定右侧明显胀痛。
于是针刺右足太溪穴,胸部痛点立即消失!
按语:
临床遇到针刺效果不佳的时候,要根据《黄帝内针》诊疗“三部曲”,也即“三二一”(三焦经络、上下左右、阿是取穴)细找原因。
特别要仔细审视“经络辨认”是否正确,然后仔细揣穴,寻找同气穴,然后进针。
病证复杂时,先按明显的证候进行治疗,等病证慢慢消失,更深的一些损害就可能暴露出来,再仔细辨经审穴,则可能针到病除。
内针治疗,一次进针不宜多,1~3针为妥,应观察每一针进针后的变化,仔细询问患者,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针下一针。
遇到效果不好时,需要及时反思,仔细查看病处的可能经络循行,特别注意一些支脉的走行。
重新翻看《黄帝内针》第128页:“另外,尚需根据肩臂功能的不同障碍来区分所病,如腋前大筋属于厥阴,一般表现为上肢向后障碍,或者上抬外展受限……那么应考虑厥阴同气,上肢可选内关,下肢可选三阴交。”我觉得,当时扎内关可能效果也不错。
重新复习了一下《黄帝内针》肩部经络同气,发现自己取穴偏上了一些。肩部在手腕部的同气主要在腕后,如偏历(阳明)、外关(少阳)、支正(太阳)、经渠(太阴)、内关(厥阴)、通里(少阴)。或许治疗时在这些穴位附近取穴疗效更好一些。
书还是得多看几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