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大師悟性論》

《達摩大師悟性論》

00:00
34:31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 校刻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心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为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瘥,此皆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着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只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有见色性,不着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着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