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变篇1

《孙子兵法》九变篇1

00:00
27:43

第八章


九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军,合军聚众,圮(pǐ)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也。




“变”,是变通。不按正常原则处置。“九”,中国人泛指 多。所以“九变”,可译为“注意变通的多种情况”。


不过曹操注解说:“变其正,得其所用者九。”明确了是九种情况。这就不好办了,往下一数,怎么数也不是九条。
1. 圮地无舍;
2. 衢地合交;
3. 绝地无留;
4. 围地则谋;
5. 死地则战;
6. 途有所不由;
7. 军有所不击;
8. 城有所不攻;
9. 地有所不争;
10. 君命有所不受。
十条呀!


有学者提出,是“九变一结”,前面九条是九变,最后一条“君命有所不受”是总结。


关于《孙子兵法》,这类的研究非常非常多。我一般都不取,不讨论。管他九条还是十条,对我们学习他的思想关系不大。这些研究若真的钻研进去的话,恐怕一辈子都研究不完,这也不是咱的主要目的。


好了,我们开始分析九变第一条:圮地无舍。


“圮地”,曹操注:“无所依也,水毁曰圮。”圮地,就是水网、湿地、湖沼等难行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形就不要宿营。因为水汪汪的,本身扎营住宿就困难,而且敌人如果打过来了,你一方面难以构筑防御工事,另一方面也进退困难,行动不便。


衢地合交。




“衢地”,就是指四通八达的地方。浙江有衢州市,为什么叫衢州,就是四省通衢,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通八达,古时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家可以想像 在四通八达的地方,和各诸侯国来往都方便,在这种地理位置只要搞好外交,结交好外援,哪怕没有很好关系,但凡只要人家不要以你为敌,或被敌人争取去,你都能争很大的利。


绝地无留。
 “绝地”,李筌注解说:“地无泉井、畜牧、采樵之地,为绝地,不可留也。”没水喝,没东西吃,没柴火,赶紧走,不要久留。


贾林注解:“溪谷坎险,前无通路,曰绝,当速去勿留。”走到死胡同,地形险要,赶紧撤,别让人给堵了。


围地则谋。


“围地”,贾林注解:“居四险之中,曰围地,敌可往来,我难出入。居此地者,可预设奇谋,使敌不为我患,乃可济也。”


四面皆险,前进的道路狭窄,退归的道路也险迂,敌人要来则方便,我要出入却困难。这种地形,是围地,必须预设奇谋,让敌人伤不到我,才度得过去。


比如前面学过的战例,韩信破赵之战,他要经过的井陉(xíng),就是险塞之围地。看名字都看得出来,“井”,是像井底一样;“陉”,是山脉中段的地方。所以韩信小心翼翼,不敢进兵。派出间谍,侦察清楚,没有埋伏,才大摇大摆出井陉口,演了一出背水一战的好戏。


死地则战。
梅尧臣注解说:“前后有碍,决在死战。”


何氏注解说:“速为死战者生,若缓而不战,气衰粮绝,不死何待也。”


到了死地,那就真是等死不如找死。宁肯找死,不可等死,陷入死地,要坚决奋战。


战例就是韩信出了围地,在水边布阵,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涂有所不由。
 “涂”,同“途”。有的路虽可以走,走却不合算,甚至会有危险。反过来,有的路按常理讲是不能走的,实际走此路却最合算,甚至不得不要由此走。这就是变。


李筌注解说:“道有险狭,惧其邀伏,不可由也。”险狭之地,怕有埋伏,所以不走。


曹操注解说:“险隘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不该走的地方,有时候不得不走,这也是变。


前面学过几遍的韩信破赵的战例,就有一条不该走的行军路线——井陉口。韩信在这里确切得到谍报,说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没有分兵在井陉口设伏,才敢通过。如他后来俘虏了李左车后对他说:“李将军,陈余当时如果用您的计策,那今天被擒的就是我而不是您了。”


这里再继续借用 汉 伏波将军马援 最后一战,讨伐五溪苗族叛乱,就败在走错一条路。


马援和副将耿舒出兵,初战得胜,蛮兵躲入山林,马援要去捣他老巢。有两条路选择,从充县走,路好走,但是路途远;从壶头走水路,则路近而水险。


马援认为走充县陆路,路远费粮,不如走水路,直捣匪巢,则充县不攻自破。


耿舒坚决不同意,说陆路虽然遥远,但比较安全,即使不能攻入苗境,撤退也方便。水路则太危险,除非能神不知鬼不觉摸到敌人老巢。否则,一旦被敌人发现行踪,两岸据险而守,居高临下,官军插翅难飞,山高水窄,那是真真正正的死无葬身之地!


马援不同意,陆路也不那么安全,到处都可能有埋伏。两人争执不下,上书朝廷,光武帝刘秀支持了马援的意见。


于是,汉军乘船逆流而上,进军壶头。形势发展果如耿舒所料。苗人很快发现汉军意图,乘高守隘。沅江水疾,船不得上,加之夏天暑湿,军中起了瘟疫,士卒大批死去,马援自己也病死军中。


马援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首先陆路也不一定对。我们都是从事后结果来论“对错”,实际上当时“时空节点”的“对”“错”犹未可知。


但是,水路是条险路,风险更大,是毫无疑问的,马援这是舍命一搏。他为什么舍命一搏?马援出兵之前,他的心理、他的情绪,就已有征兆。


当年马援出征时已六十二岁。
光武帝也担心他年事已高,不许。马援说:“臣尚能披甲上马。”光武帝令他试骑。马援就披甲上马,傲视回顾,表示自己仍英武不减。光武帝笑道:您老是老当益壮呀!随即就下令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带领四万余众征讨五溪蛮。


到了晚上,马援与友人杜愔诀别,说:我已年老,“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马援素有烈士之志,大家都熟悉的成语“马革裹尸”,就是他的典故,他的原话:“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他就想死在战场上,不想死在家里床上。


出征平苗叛的时候,他已经老了,六十二岁了,对死亡无所谓了,而这是最后一次为国家建立奇功的机会。水路之险,他如何不知?打了一辈子仗,当然一清二楚。但仗已经打了两年,换了三拨将领,陆路无非是方便撤退,利于自保,并非利于得胜。


这是我最后一仗了,再不建功,就没机会了,马援决定赌上一条老命。
而手底下的年轻人又怎么会愿意跟一个老家伙一块赌命呢?
当汉军被困在河谷之中,进退不得,又瘟疫横行,士兵每天一批接一批死去。手下将领耿舒则焦虑万分。但无赖人微言轻,皇上也不听他的。后面实在没办法,只得给他哥哥耿弇写信,述说情况,说哥你快去跟皇上说说。
这时,耿弇感觉事态严重,即刻上奏皇上。耿弇的话分量确实不一样,加之军情确实紧急。刘秀派梁松去责问马援,并代理监军事务。梁松到时,马援已经死了。


这一仗的最后结局,不是打赢的。而是用计诱降,苗人自己杀了首领来降,叛乱平定。


我们事后来看 马援赌命 这件事,他虽赌得一个“马革裹尸”的千古美名,但被他所误,马革裹尸的,还有千千万万的汉军将士。对他决策的心理分析,或许是我的臆断。但是——很多决策的背后,其实很多都有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这种需求,可能是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可能是个人抱负,可能是某种情绪,可能是某种焦虑,某种心结,某种心理阴影,都有可能。我们一定要从他个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决策。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则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原文
军有所不击。
意思是:不是所有的战斗都必须进攻 。


曹操注解说:“军虽可击,以地险难入,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发现敌军,虽然可以打,但是如果小股困穷之兵,又据险地死战,吃掉他没多大利益,而代价却很大,甚至耽误整个战局进展,那就不要打。


杜牧注解说,前面说的“锐卒勿攻”“归师勿遏”“穷寇勿迫”“死地不可攻”,都是军有所不击。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我强敌弱,敌人前军先至,也不可击,不要把他打跑了,等他后军到齐,一举全歼。


贾林注解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可以招降,也不必击。还有,如“穷寇固险而守,击则死战”,也不要击,静观其变,等他心惰,再取之。


张预补充说,“纵之无所损,克之无所利”,也不必击。


莫贪小利,就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必可惜。看见利就想取,反而耽误正事,坏了大局。


前面我们说过,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是比战斗本身更重要的部分;宿营,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这里,我们看到,不战,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全局观对权衡利弊的考量,是要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呢?还是局部有利,全局可能不利,既耽误时间,又耽误决胜战机的决策?


“军有所不击”,这话看起来简单,一听就懂。但是,我们读书是为了观照自己。不过,对照一下自己呢,你会发现我们好像没有每天都是做到的。没有做到事有所不干,没有做到应酬有所不去,没有做到酒有所不喝。


有时我们也别认为勤奋就是光荣,别以为自己是战斗英雄,别一歇下来不干活就有负罪感,如果你每天忙得要死,恨不得抓住所有机会,最后也不过是《小猴子下山》,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拆了东墙补了西墙而已!并没有真正的积累,有时倒不如停下来,好好计划一下,自己到底要什么。


城有所不攻。


不是所有的城池都非攻不可。


曹操注解说:“城小而固,粮绕,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这里曹操举了自己的一个战例。他说如果那城又小,又坚固,守军粮食又多,就不要攻,因为利益不大,代价却很大。所以他在攻打徐州的时候,放弃了华、费二城,得以兵力完全,直取徐州,得十四县地盘。


杜牧注解说,如果敌人在要害之地,深挖城壕,多积粮食,就是为了拖住我们的部队。如果攻拔他,不足为利;如果攻不下来,更是挫我兵势,这种情况,就不要去攻打他。


“城有所不攻”,这一条对于造反来说最重要,可以称为“造反兵法”。


但凡你要造反,上策就是最快的速度直捣要城。一旦被拖住,全国动员,勤王大军集结,造反的事就没希望了。


前面我们学过王阳明破宁王之叛的战例,宁王猛攻安庆,安庆一破,则南京必然落入宁王手中。宁王进了南京,便有了称帝的资本,他若称帝,大臣们就得选边战,正德皇上本是个荒唐天子,宁王的机会不是没有。


但是王阳明乘虚取了宁王的老巢南昌,就赌他回师来救。宁王的幕僚嘴皮子都说破了:“城有所不攻,南昌咱不要了,得了南京,得了天下,南昌不还回来吗?如果在南昌被拖住,失了战机,大事就完了。”


但宁王受不了老巢被端,放弃了马上就要攻下的安庆,回师来救。结果南昌他没能回去,半道在鄱阳湖就被王阳明擒了。


宁王造反,是受前辈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的鼓舞,而朱棣成功的战略,恰恰是“城有所不攻”。开始时也战事胶着,主要在河北打,在山东打,燕军虽然胜仗多些,但损失也惨重,而朝廷兵源充足,要拖,燕军还是拖不过朝廷。


不过,后来朱棣得到内臣密报,知道南京城防空虚,于是改变战略,亲率大军,直捣南京,一路攻到扬州,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燕,朱棣就造反成功了。


后世西方有战略家,以此总结为战略纵深,或战略瘫痪,一路攻到敌人中枢,把他中枢神经打瘫痪了,全国就投降了。不要步步为营,步步布防,甚至不要等补给线,关键是快。这就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的闪电战。也可以说叫“擒贼先擒王 ”,抓住全局中的关键点 。


地有所不争。


意思是说: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非争不可,有的地方虽可争却不争,因于全局不过鸡肋而已。


曹操注解说:“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


杜牧注解说:“言得之难守,失之无害。伍子胥谏夫差曰,‘今我伐齐,获其地,犹石田也,不如早从事于越。’”伍子胥要夫差去争越国的地,不要去争齐国的地。因为吴国是南方人,灭了越国,得了越国的地,又能守住,也能耕种。取了北方齐国的地,则没什么用,也守不住。


不过,此时夫差则志得意满,又正被勾践伺候得舒服,每天搂着勾践送给他的西施,根本不认为有灭越的必要,北向中原,与齐晋争霸天下,才是他的志向。结果,他又中了勾践的离间计,杀了伍子胥。正在他举兵北上的时候,勾践乘他后方空虚,突然袭击,杀了他的太子。又过了几年,吴国为越所灭,夫差自杀。


读史者难免扼腕,伍子胥那么大功劳,对吴国那么重要,夫差怎么能杀他,自毁长城呢?这是旁观者的看法。在夫差看来,吴国的胜利和强大都是我自己的本事,怎么会是伍子胥的功劳呢?
这里我们讲讲自古开疆拓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代价!
从古自今但凡开疆拓土,代价很大,人民最苦。大家看历史所谓“汉武大帝”,还有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今天很多人认为他是英雄,历史课本称他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你若生活在他的时代,就注定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要么在前方流血,要么在后方受苦,因为当时全中国都被他几乎搞破产了。


汉武帝晚年,国家濒于崩溃的边缘,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他写下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其中“狂悖”二字,作为汉武帝对自己的自我论定,算是最恰当不过了。


八百年后,唐代诗人杜甫,还留下一首千古名篇《兵车行》,就讲这汉武帝开疆拓土的: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你看,这诗词句里道出了战乱给人民百姓带来的无尽凄惨!


原文
君命有所不受。


意思就是:国君的命令,有时是不应顺从的,比如不符合前线实际情况的,可以不顺从。


“君命有所不受”,这也算是《孙子兵法》里最有名的名句之一。曹操注解说:“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只要有利于战事,不必拘泥于国君的命令。


《尉缭子》说:“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意思说这人在生死之间,为了生存,什么都可以干,没有道德标准,无法无天,也不存在什么主君了。


真是这样吗?


真这样的话,那整个指挥系统就没法运行了。


因为大将对国君是君命有所不受,小将对大将也君命有所不受。每个人都自己判断,不接受上级的判断,那还怎么指挥呢?


所以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理解:


第一,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就是说您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作决策,尽量控制自己遥控指挥的冲动。


第二,这是九变之一,是讲变通。所谓变通,就是说这不是一般情况,是很特殊的情况。君命有所不受,意思是说不听国君的命令是死罪,但是遇到极特殊的情况,听了肯定得死,不听却可以为国家建功,这时候可以变通,不听。


“君命有所不受”,为将者千万不能当真。这句话本来就是带兵的人写在兵书里给国君看的,别国君没当真,自己当真了,以为自己有了至高无上的决策权力。


我们看看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不是“君命有所不受”呢?不是!


唐代安史之乱,哥舒翰守潼关,坚壁不出,唐玄宗却催他出战。他知道出战必败,想不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呢?他想。但是,君命有所不受的下场就是被处死,前面高仙芝、封常清这样的名将,国家柱石,都被玄宗斩了。所以哥舒翰“恸哭出关”,率军出战。唐军大败,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唐玄宗也丢弃长安逃往四川。


还有著名的岳飞,北伐功亏一篑,被宋高宗召还,他能不能“君命有所不受”呢?不受就是死,派一个监军带圣旨来,在军营中就斩了。


再复习一个我们之前学过的战例,讲小将对大将,“君命”受不受的。


战国时秦赵阏与之战,秦国重兵包围了阏与,赵奢率军去救。但他离邯郸三十里就停下扎营固守,假装无意进取,传军令说:“有以军事谏者死!”


秦军在包围阏与的同时,为防止赵军来救,又分兵一支,直插武安,成掎角之势。赵军中一位小将,忧心如焚,向赵奢进谏,快去救武安,否则如何如何,赵奢立马把他斩了。


等把秦军麻痹够了,秦军相信赵奢只是应付一下,根本无意来战。赵奢突然轻兵连夜急进,插到阏与城外五十里扎营。这时军士许历看了地形,进言说:“先占北山者胜,请在北山扎营列阵。”赵奢同意了他的意见。许历说:“我的话已说完了,请您行军法斩我吧!”赵奢说:“回去再说吧。”


得胜还师后,许历被封为国尉,升官了。


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什么?第一个被斩的,他只看到局部,未看到全局;只看到现象,未看到本质;他的判断,并不如上级的判断,但他要“君命有所不受”,结果他被斩了,而他的人头,也成了赵奢战略的一部分。


第二个“君命有所不受”的,许历,首先他有必死之心。我这条命就是国家的,我的话能对国家有用,我说出来,死而无憾。
所以你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原文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这一段是对前面的总结。将帅能精通以上变通的应用,就是懂得用兵了。如果不懂得变通,即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如果指挥军队不懂得变通,则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出军队的战斗力。


这里出现一个词,“五利”,其实和九变是一个意思,就是九变里面的五种情况。那五种?一说是“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一说是“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总之就是要懂得变通。


原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意思是说 智者能兼顾利、害两方面的考虑,既看到有利条件,也看到不利条件。


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常用的SWA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利就是机会,害就是威胁,你两方面都得分析到,不能只顾一头。


曹操注解说:“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意思是说 看到利,就多想想它有什么隐患,藏着什么危险。看到害,就多想想它有什么积极的一面,能转害为利。遇到困难或突发事变,要懂得变通。


曹操在这里注得很深刻。我们自己呢?我们往往在害思利易,在利思害却难!


因为人们的心理,总是一厢情愿,总是贪利而避害,总是侥幸心理。


贪利是真贪,避害却不是真避,而是在心理上逃避,侥幸而疏于防范。见到利的时候,心里知道背后有害,但却认为那不会恰巧发生在我这里。见到害的时候,坚决相信背后有利,并且一定会发生!
在这里看看人们对“危机”的解释就知道了。人人都同意,危机=危险+机会,我们要化危险为机会,危机的“机”,就是机会的“机”。


实际上危机的“机”,有时是扳机的“机”,你不要去扣那个扳机,该买单的时候买单,低调买单认赔,就是最积极的处理。人这一生谁不遇到点坏事呢?不要老想“坏事变好事”,试图在坏事上还能另外捞一笔。


认输才会赢。不认输,不买单,就继续投入进去,害没能转化为利,反而越来越大,那就不是《孙子兵法》教给我们的本意了。


贾林注解:“利害相掺杂,智者能虑之慎之,故能得其利也。”


原文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
“杂于利”,是害掺杂于利中。把不利的一面、有害的可能,都放进去考虑过,都能够应对,则我们对要做的事就有了信心,就能够实现。


曹操注解说:“计敌不能依无地而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把敌人可能害我的地方都考虑过,怎么算他都害不到我,则我们的计划就可以实行了。


杜牧注解说:“信,申也。言我欲取利于敌人,不可但见敌人之利,先需以敌人害我之事掺杂而计量之,然后我所务之事,乃可申行也。”


要取利于敌人,不能只见到利。要把敌人可能害我的地方都考虑到,要做的事才能成功。


张预注解说:“以所害而掺所利,可以伸己之事。”


张预讲了一个案例。郑国出兵打败了蔡国,国人皆喜,唯有子产很忧惧,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果然,很快楚国就兴兵发郑了。因为楚国历来将蔡国视为他的势力范围,你打我的小兄弟,我就打你!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杂于害”,是指以利杂于害。在害中能发现有利的一面,并发挥出有利的一面,则可解除患难。


杜牧注解说:“我欲解敌人之患,不可但见敌人能害我之事,亦需先以我能取敌人之利,掺杂而计量之,然后有患乃可解也。比如敌人围我,我若但知突围而去,志必懈怠,即必为追击。未若励士奋击,因战胜之利以解围也。”


杜牧的意思是说,我想解敌人之患,不能只看到敌人能害我的一面,还要看我能取利于敌的一面,掺杂对照衡量,才能解患。比如我们被敌人包围了,如果只想着突围而去,那就斗志懈怠,最终被人追杀。不如以战胜之利鼓舞将士,拼死一战,则更能解围。


贾林注解说:“在害之时,则思利而免害。故措之死地则生,投之亡地则存,是其患解也。”


张预讲了一个战例,西晋八王之乱,张方入洛阳,连战皆败,有人劝他宵遁,逃跑。他就说:“兵之利钝是常,贵因败以成耳。” 这里张方讲的前一句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后一句 “贵因败以成耳”,是说贵在因一路失败,最后把事办成了。这就像搞科学发明实验,或经营创业,有时是因顺着失败,一路总结,最后成功。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屈诸侯者以害。
想办法让他自己去做对自己不利的事,使他的力量得不到发挥。


曹操注解说:“害其所恶也。”对他不利的事,想办法让他自己干。


李筌注解说:“害其政也。”损坏他的政治。


贾林注解说:“为害之计,理非一途,或诱其贤智,令彼无臣;或遗以奸人,破其政令;或为巧诈,间其君臣;或遗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馈淫乐,变其风俗;或与美人,惑乱其心。此数事,若能潜运阴谋,密行不泄,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


这都是教怎么害人,我们看看就行。


“诱其贤智,令彼无臣”,把他的贤良智慧之人拉走,让他没人用;扶持他的奸人,让他政令败坏;以巧诈之计离间他们君臣。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之前学过的战例,长平之战,秦国使间谍去邯郸散布谣言,说廉颇不出战,是要投降秦国。秦国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就是赵括,目的就是让赵国撤换廉颇,让赵括来送死。


“馈淫乐,变其风俗;或与美人,惑乱其心”。著名的西施,就是去完成这救国任务的,惑乱夫差之心,再加上买通奸臣伯嚭(pǐ),破其政令,吴国就亡了。


“遗工巧,使其人疲财耗”。送给他能工巧匠,让他花钱。钱都拿去修颐和园了,军费自然就没了。日本战国,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为了灭丰臣家族,就用了这招,让淀夫人和丰臣秀赖大修佛寺,就是为了让他们把金子用完,没有军费招募武士。


役诸侯者以业。
 “业”,就是事,找点事来折腾他,劳役他,让他疲惫。


曹操注解说:“业,事也。使其烦劳。如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折腾他,比如他回去我就出来,他出来我又回去。战例是前面学过的,春秋时吴国折腾楚国。伍子胥把吴军分为三军,一军出击,楚国全国动员,吴军又回去休息了。楚军解散,吴军二军又去骚扰,楚国全国动员,吴军又休息了。楚军解散,吴军第三军又上。车轮战搞了几轮,楚国精神崩溃了,吴国三军齐出,就攻陷了郢都,成为春秋时期攻陷国都的第一战。


趋诸侯者以利。
用利诱让敌人自己送上门来。


曹操注解说:“令自来也。”


张预注解说:“动以小利,使之必趋。”


这些都是教怎么害人的。简单看看就行了,学了就是防止不要被人害,但不要去害人。


人生在世最好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
我们要随时准备出事后的补救,因为出事是必然的,不出事是不可能的。当领导,就是解决困难和平事儿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