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民谚为何说“冬至大如年”呢?

今天冬至,民谚为何说“冬至大如年”呢?

00:00
08:19

各位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文史君,感谢收听我们的节目。


今天是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现在公历年中,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但与其他节气不同,传统上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它的地位要重要得多。民间有“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的称呼,更有“冬至大如年”这样的俗语。那么,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为什么会特别重要,甚至“大如年”呢?今天,咱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一、冬至节气的来历


所谓冬至,按古书里的解释:“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日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太阳运行达到最南端开始北归(南回归线)。古人用阴阳观念解释这种气候的变化,认为从这个时候开始,阴气开始回落,阳气逐渐上升,于是冬至就成了阴阳转换的节点。


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更长的光照时间无疑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这个白天开始变长的日子,无疑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古人的观念里,日照变长,这是天地间的阳气在努力的“战胜”阴气的过程。那么作为期待着阳气胜利的生民,自然也会想些办法为阳气“加油鼓劲”啦。我们在典籍中看到的很多冬至祭祀的礼俗,其实也有这方面的意思在里面的。


那么,到底怎么确定哪一天才是冬至呢?大概从先秦时期开始,咱们聪明的祖先就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发现了一些冬至到来的标志。比如在《夏小正》里,就有“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的记载。人们还会用日圭测影来测定冬至的日期,比如《尚书·尧典》里面有“日短,星昂,以正仲冬”的说法。这种日晷测影的办法,一直延续到后世很多朝代。


二、冬至、岁首和周历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问题。从冬至的来历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古人把冬至当做很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那么,这个“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从古代的历法制度说起。


前面我们说过,以太阳运动的轨迹来说,冬至这一天,是太阳运动方向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在古代的历法中,包括夏历、殷历、周历、秦历等,都是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朔望月为基准,也就是冬月(今十一月)。结合古代的天干地支,十一月也被称为“子月”,子者兹也,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子月之后又有丑月、寅月一直到亥月。


古代的历法中,夏历建寅、殷历建丑、周历建子,秦历建亥,也就是说分别以农历一月、十二月、十一月、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即岁首。这些历法中,周历是使用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实际上也有观点认为,汉初文献中流传的所谓“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很可能都是周代的人制作或追记的。


在周历中,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即是元月,所以在周历使用的数百年时间里,贺岁与贺冬基本上就是一回事。我们在今天流传的《周礼》中,也能看到当时的贺冬习俗,或者叫贺岁习俗,比如周天子的祭天大礼:“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禬(gu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


周历之后是秦历,也叫颛顼历,以亥月(十月)为岁首。但秦历实行的时间并不太长,大概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一百年左右。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颁行的《太初历》,重新采用了夏历,也就是将农历的一月作为岁首,冬至与正月才正式的分开。《太初历》以寅月为岁首的做法,也一直持续到今天。


但是,在阴阳五行观念盛行的古代,新朝代建立之后易正朔改服色,除了历法在授时等功能性方面的考虑外,更多的是一种政权合法性的建构程序。而民间的岁时习俗,并不一定随着这种易正朔的活动而变化。周历实行800余年,在民间早就形成了相应的乡间俚俗,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习惯了将冬至当做新年一般来庆祝。何况在古代的农业实践中,将标志着太阳移动节点的冬至作为新年的开始,无疑更符合农业的实践,毕竟从冬至开始,太阳要回来了么。这也就是后世民间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的原因,毕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冬至本来就是年呢!


文史君说


从汉武帝制定《太初历》开始,冬至正式与正月分离,并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是,这种历法的改变,并没有完全抹杀近千年的实践对人们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汉武帝之后的整个古代社会,我们始终都能看到:从官方到民间的许多冬至习俗,都带有贺岁的影子,包括祭祀、宴饮、家庭团聚等等。当然,也包括流传至今的“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参考文献:


张晶:《唐代冬至节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范哗:《后汉书·礼仪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


(文案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米之内无异性

  • 天生我材_rm

    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