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视频】画家们笔下的拉斐尔

19【视频】画家们笔下的拉斐尔

00:00
16:07

天才的代名词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多领域盛放。浪漫主义思潮受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极大,表现在艺术领域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敬畏天才;强调灵感、直觉、想像力和原创精神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天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是与生俱来而不是后天学习或模仿所得。独创性是天才的第一特质,但不包括那些毫无意义或价值的独创。天才的独创必须是能够做为外人眼中的典范或准则而存在的。在这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下,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家们大都歌颂天才。

音乐神童莫扎特和英年早逝的拉斐尔成为了音乐与绘画这两个领域的天才代名词。这两大领域的艺术家们歌颂并膜拜二人,并将二人视为创作灵感。

描绘拉斐尔的风潮

正因如此,到了十九世纪,出现了一批描绘拉斐尔生平和轶事的画作。这是西方艺术史中任何时代均不曾出现过的。其它历史时期都是在临习、描摹甚至效仿拉斐尔的作品,而到了十九世纪,画家们纷纷拿起画笔,将最崇拜的偶像绘入画中。


我在介绍拉斐尔葬礼的章节提到过,在今年史无前例的《拉斐尔,1520-1483》回顾展中,迈进展厅便能看到十九世纪意大利画家佩特罗·瓦尼绘制的油画《拉斐尔的葬礼》。而这幅作品仅是十九世纪“描绘拉斐尔风潮”的冰山一角。

由于数量众多,我很难在一个章节内和朋友们一一列举,且很多画家并非是名家,在艺术史的长河中默默无闻。因此,我选择了三位大家耳熟能详,且留下多幅拉斐尔主题作品的大师名作来和朋友们分享。

在所有西方艺术大师中,受拉斐尔影响痕迹最明显的当属十九世纪法国学院派泰斗让·多米尼克·安格尔。他的恩师法国新古典主义泰斗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御用画家之一安东·让·格罗均深受拉斐尔影响。

视拉斐尔为“爱豆”的安格尔

曾身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为学院派制定标准的安格尔更视拉斐尔为法国艺术的至高理想。他的多幅代表作均以拉斐尔的名作为模版。




让·多米尼克·安格尔《荷马的礼赞》

1827

法国巴黎卢浮宫


比如《路易十三的誓言》的蓝本便是拉斐尔著名的《西斯廷圣母》,而《荷马的礼赞》则借鉴了梵蒂冈签字厅中的《雅典学派》。此外,视拉斐尔为毕生“爱豆”的安格尔还留下了多幅取材于拉斐尔轶事的画作。

鉴于坊间流传的拉斐尔与福尔纳丽娜的著名情史,安格尔创作了共6个版本的《拉斐尔和福尔纳丽娜》。其中一个版本已经遗失,两件归属于私人收藏。



让·多米尼克·安格尔《拉斐尔和福尔纳丽娜》

1814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收藏于哈佛大学博物馆的版本乃是他最先创作的。画作的主题取材于我在之前介绍拉斐尔情人章节中瓦萨里的记述,画中的拉斐尔侧身坐在正中,怀中搂着坐在他腿上的情人玛格丽塔·卢蒂。他扭头凝视着身后的画板,上面夹着仍处于初稿阶段,以其情人为模特的《年轻女子肖像》,仿佛在琢磨画中人是否还原了怀中人的美貌。这一凝视的姿势仿佛就像正在创作此幅作品时对着画布思考的画家本人。安格尔将情侣二人相拥的身姿沿用了拉斐尔从达·芬奇处习得的稳定三角构图

在画面核心布局之外,房间右侧的角落里竖着拉斐尔的圆形画名作《椅中圣母》。而隐约露出面容的圣母则酷似拉斐尔的情人福尔纳丽娜。

聊完了6幅中的首版,我们再来看看最终版。



让·多米尼克·安格尔《拉斐尔和福尔纳丽娜》

1840

美国哥伦布艺术博物馆


收藏于美国哥伦布艺术博物馆的《拉斐尔和福尔纳丽娜》乃是安格尔为此主题完成的最后一幅作品。从第一幅到最后一幅的完成时间相差26年,随着艺术风格的成熟和对主题理解的转变,即便是同主题作品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变化。同是相拥而坐的二人,初版显得比较含蓄内敛;而最终版无论是在拉斐尔看似不可一世的坐姿、福尔纳丽娜将他揽入怀中,二人亲密无间地相互依偎、还是女主人公长裙被拽下袒胸露乳的细节,都强化了拉斐尔这段著名的风流轶事的戏剧张力,也更符合瓦萨里所记述的二人爱得如胶似漆的忘我状态。

相比较初版,最终版的构图也更为复杂。画作背景竖立着拉斐尔的遗作《基督显圣容》,也客观揭露出画中拉斐尔时日无多的时间节点。左侧角落处站着一个身着深色长袍,夹着建筑图纸,留着大胡子的男子。根据外貌轮廓几乎可以辨认出,他是拉斐尔的同事兼宿敌米开朗基罗,正扭头回望的他仿佛看到了情侣二人的亲密举止。安格尔根据个人的想象,为原本私密的情境添加了更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让·多米尼克·安格尔《拉斐尔和福尔纳丽娜习作?》

1814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在创作《拉斐尔和福尔纳丽娜》的过程中,安格尔还留下了相关素描稿。这幅引人入胜的女子素描肖像便属于该系列的习作。此作属于创作最初版本时的构思,画中女子的面容和姿态和此主题的首个版本颇为相似。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对拉斐尔推崇备至的安格尔在他本人向妻子玛德莲·夏佩尔求婚并结婚之时,就在脑海中浮现出拉斐尔这段著名的浪漫史。

因此,他将妻子玛德莲作为这幅素描稿和画作的初版的模特,这一将取材生活与想象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把画家本人对偶像的敬意和对妻子的深情,均融入了作品当中。



让·多米尼克·安格尔《拉斐尔与红衣主教侄女比比埃娜的订婚》

1813-14

美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


除了创作6幅《拉斐尔和福尔纳丽娜》主题画作并留下相关素描,安格尔还完成了另一幅以拉斐尔为主题的作品《拉斐尔与红衣主教侄女比比埃娜的订婚》。然而和几乎同期完成的《拉斐尔和福尔纳丽娜》所不同的是,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拉斐尔和他的正牌未婚妻玛丽亚·比比埃娜。画作呈现了红衣主教贝纳尔多·多维奇一袭正装站在中央,右手拉着身披绿袍的拉斐尔,左手以引荐的手势正向拉斐尔介绍他的侄女玛利亚·比比埃娜。

这一根据真实史料构思出的想象场景展示了红衣主教对身边这位年轻英俊的艺术家友人所持有的敬意。不仅如此,安格尔还在描绘三人的外貌时参照了图像资料,比如画中的贝纳尔多·多维奇主教便直接照搬了收藏于皮蒂宫的肖像原作。


在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还收藏着一幅《拉斐尔与红衣主教侄女比比埃娜的订婚》的手稿。这幅彩色画稿与此主题的初版油画竟相差50年之久。

两幅作品以相同的构图呈现,只不过人物的面容与服饰外貌与最初的版本有所变化。此外,早期油画版本和晚期的手稿最大的区别在于女主人公比比埃娜的手势 – 油画中的多维奇主教正拉着拉斐尔介绍他的侄女,而手稿中的主教则牵着侄女的手,意图促成二人的结合。综上所述,安格尔对拉斐尔的崇拜贯穿其艺术人生,而随着年事已高对事物理解的转变,他也通过对作品的微调呈现出来

热衷于创作“拉斐尔”的韦尔内

除了安格尔,还有一位同时代的法国画家热衷于创作以拉斐尔生平为主题的画作,他的名字叫做贺拉斯·韦尔内。

韦尔内出生于绘画世家,其曾祖父安东·韦尔内,祖父克劳德·约瑟夫·韦尔内和父亲安东·查尔斯·韦尔内,都是著名画家。因此,小贺拉斯乃是名符其实的“画四代”。韦尔内曾于1829-185年出任法国罗马学院的院长,而他的继任者正是安格尔。



贺拉斯·韦尔内《梵蒂冈中的拉斐尔》

1832

法国巴黎卢浮宫




贺拉斯·韦尔内《朱利欧二世教皇命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修建圣彼得大教堂》

1827

法国巴黎卢浮宫


韦尔内所留下的拉斐尔主题作品,除了我在米开朗基罗章节中提到的《梵蒂冈中的拉斐尔》之外,还包括《朱利欧二世教皇命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修建圣彼得大教堂》和版画《1833年9月14日,开启万神殿中的拉斐尔墓》 。其中前两幅作品是画家在参照史料记载后想象完成的。

版画《1833年9月14日,开启万神殿中的拉斐尔墓》则是具有纪实意义的。因为这幅版画是韦尔内根据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绘制的。

自从拉斐尔在19世纪经由浪漫主义风潮成为文化符号之后,关于万神殿中是否埋葬着他真实遗骨的传闻便甚嚣尘上。为了验证拉斐尔真的藏于万神殿,时任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下令开棺验尸。事件发生于1833年9月14日,教皇带领着75位当时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齐聚万神殿,时任法国罗马学院院长的贺拉斯·韦尔内也受邀出席。

亲眼目睹了法医在众目睽睽之下现场开棺验尸的全过程,并证明所埋葬的正是其本人。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很扯淡的事儿,因为200年前根本没有DNA验证基因的科技途径,法医如何根据几块尸骨残骸来鉴定真伪呢?然而,此举轰动了整个罗马城。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其热度不亚于今天任何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型展览。由于开棺验尸后将为拉斐尔遗骸更换棺椁,因此在替换之前的6天时间内,将其遗骸陈列在一个玻璃展柜中,并且出售门票供其拥趸参观。6天的时间,门票销售超过3000余张。

韦尔内的版画便是在亲历这一艺术史重大事件后,根据回忆完成的,画作因此具有独特的纪实意义。

迪欧菲比的纪实之作

除了贺拉斯·韦尔内,还有另一位画家也出席了拉斐尔的开棺仪式,并留下了宝贵的图像记录。



弗朗切斯科·迪欧菲比《1833年万神殿的拉斐尔开棺仪式》

1836

丹麦


意大利画家弗朗切斯科·迪欧菲比,对我们来说并不熟悉,然而他也是当天出席拉斐尔开棺仪式的见证者之一,其画作《1833年万神殿的拉斐尔开棺仪式》乃是这一历史事件重要的图像参考文献。身着白袍的教皇居中而坐,身边围着受邀参加的各界名流,两位法医正凑在拉斐尔遗骨前举着火把鉴定,旁边桌后还有一位记录员,负责如实记下所有检验细节。

相比较韦尔内聚焦拉斐尔遗骸和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的版画,迪欧菲比的油画版本则如实地呈现了开棺当天的场面。

结合现实与想象的透纳



J.M.W.透纳《从梵蒂冈远眺罗马,拉斐尔在福尔纳丽娜的陪伴下,在凉廊装饰下准备画作》

1820

伦敦泰特英国馆


在所有描绘拉斐尔的画作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幅出自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透纳之手。众所周知,透纳以风景画闻名于世,然而,他以拉斐尔为灵感创作的《从梵蒂冈远眺罗马,拉斐尔在福尔纳丽娜的陪伴下,在凉廊装饰下准备画作》则包含了叙事情节。透纳在他42岁时初访罗马,此时的他已经誉满欧洲。

古城罗马和梵蒂冈教廷之行给予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他在1820年2月返回伦敦之后,一鼓作气完成了这幅超大尺幅的名作,并在拉斐尔逝世300年纪念之际展出。正如这幅作品超长的标题所介绍,透纳通过想象勾勒出拉斐尔和情人玛格丽塔·卢蒂在梵蒂冈教廷三层凉廊中创作的画面。画作不仅将凉廊中拉斐尔亲自绘制的装饰壁画如实勾勒出来,还巧妙地将风景画、建筑场景、肖像画以及历史画的元素融为一体。画面正中出现了拉斐尔的名作《椅中圣母》。然而有意思的是,透纳故意将作品中的“画中画”和景观以错误的时代绘入画中

比如,画面前景中,克劳德·洛兰式的风景是17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居中由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广场也是17世纪才建成,那时拉斐尔早已去世。透纳这一结合了现实与想象的表象方式凸显了浪漫主义的精髓

正如十九世纪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所言:“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在此次罗马行之后,这座“永恒之城”成为了透纳所钟爱的题材,并留下了多幅享誉世界的名作。虽身为风景画家,但拉斐尔给予他的启示也功不可没。

下期预告

我在本章节中和朋友们分享了多幅后世画家以拉斐尔为蓝本创作的作品。然而,纵观拉斐尔去世的这500年间,受其影响的又岂止这些19世纪将他入画的画家们呢?

在下节课中,我将和大家聊聊拉斐尔在去世五个世纪以来对西方艺术史的深远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