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72期: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运动,不是养生,而是

2020-1072期: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运动,不是养生,而是

00:00
11:16


有书君说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破坏六国合纵。


如此多年,双方互有胜负。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发展渐渐停滞,“闭关十五年”。


古语云,不破不立。


面对这一潭死水,谁能提出新政策,打开新局面呢?


此时,一个受尽侮辱与损害的人,来到了秦国。


他就是魏国人范雎,秦昭襄王时期的名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范雎是如何让秦国飞速崛起的。




忍辱负重


之所以强调范雎的客卿身份,是因为范雎来秦国的过程太曲折了,几乎搭上了性命。


范雎本是魏国人,他认为自己很有才:

“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书,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


不过,“有才”在春秋战国时代算不得什么,毕竟诸子百家哪个都是响当当的历史名牌。


再说了,范雎家境贫寒,本想去游说魏昭王谋个高官,却连经费都凑不齐。


没奈何,他只得在魏国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了门客。


好在历练的机会还是有的。


一次,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想让齐国和魏国重修旧好。


但好几个月过去了,任须贾磨破了嘴皮子,齐襄王也不为所动。


倒是范雎几次帮须贾说话,让齐襄王对范雎的能言善辩很是欣赏,就给范雎送去了厚礼。


范雎只是须贾的门客,却有远高于主人的礼遇,恐怕未必是件好事。


所以范雎一再推辞,绝不接受。


这事被须贾知道了,他果然大发雷霆。


须贾不检讨自身的外交能力,反倒认定范雎一定是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了齐国。


回国后,须贾立刻向相国魏齐告了范雎的黑状。


魏齐一听,找了个大宴宾客的场合,宣布了范雎的“罪状”,然后叫人狠狠打起他来。


范雎的牙被打掉了,魏齐没喊停;肋骨被打断了,魏齐没喊停。


看来,魏齐和须贾想要范雎的命。


既然这样,那就给他们好了——范雎赶紧装死。


见范雎已“死”,魏齐便让人用一领席子裹了范雎,拖到了厕所。


为什么不直接扔了,而是放到了厕所?


魏齐是这么解释的:

“对于出卖机密的人,就应该朝他撒尿,死了也不能放过。”


宾客们还真是这么做的。


范雎苦苦等到人都走了,才悄悄伸出头来,求看厕所的人救他。


那人便劝魏齐扔了“尸体”,醉醺醺的魏齐同意了。


范雎就这么捡回了一条命。


但酒醒后的魏齐却觉得不太放心,又派人寻找“尸体”。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叫做郑安平的人,很同情范雎的遭遇,就把范雎藏了起来。


从此,世间再无范雎,而是多了一个“张禄”。


可是,东躲西藏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机会终于来了——秦国的秦昭襄王派王稽出使魏国。


考虑到秦国素有礼遇、重用客卿的传统,郑安平就千方百计在王稽身边谋了个差事。


所以,当王稽问他魏国有没有人愿意到秦国做官时,他立刻推荐了范雎,也就是“张禄”。


王稽和范雎聊得非常投机,便把范雎带到了秦国。


然而,来到秦国的范雎并没有立刻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甚至连面都见不上。


这事儿透着奇怪。


秦国一向有从别国招贤纳才的传统,况且当初王稽和范雎也是非常投机的,怎么等真到了秦国,范雎反而被晾在一边了呢?




小心谨慎


当时秦昭襄王已经亲政30多年,但是朝政一直被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着。


客观地说,宣太后和魏冉二人为秦国做了不少贡献。


特别是魏冉,在开疆拓土方面,确实也立过大功。


另外,秦昭襄王的另一个舅舅,两位兄弟都长期重度参与朝政。


这些人越来越豪奢、专断和自私,还沆瀣一气,有架空秦昭襄王的危险。


特别是魏冉,置秦国善用客卿的传统于不顾,不允许他国人才入秦。


秦昭襄王或许是担心被魏冉发现自己悄悄招揽人才,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召见范雎。


但范雎却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向秦昭襄王上了一道奏疏。


他说了一通治理国家的大道理,中间看似不经意地夹杂了一句:

“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


言外之意,我最好是与您面谈,聊些知心的话。


秦昭襄王果然动了心,赶紧召见范雎。


见了面,秦昭襄王屏退了所有人,和范雎席地而坐。


突然,秦昭襄王把屁股从脚上抬了起来(注:这是表示敬意的“长跪”姿势),恭恭敬敬地说道:


“先生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


范雎只说了两个字——“诺诺”。


这在现代汉语中相当于“嗯嗯”的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秦昭襄王坐下来,等了半天,范雎没说话。


秦昭襄王一连长跪了三次,问了三次,范雎仍然是这两个字。


最后,秦昭襄王说:

“先生终是不肯教导我吗?”


范雎连忙说:

“我要说的都是军政大事,有离间您骨肉亲情之嫌。


我倒不是怕说了以后会死,就是担心您上怕太后,下怕奸臣,未必会听我的话。”


范雎这才放心大胆地说道:

“穰侯(即魏冉)的外交策略有问题。”


一边说一边观察秦昭襄王的表情,见秦昭襄王并不反对,才细细演说起来。


原来,魏冉当时要越过韩、魏两国攻打齐国。


这种舍近求远的军事外交策略,不仅大耗国力,而且是在为他国做嫁衣。


攻得下不代表守得住、管得好,更不代表可以纳入版图。


往往是劳心费力打下来的城池,反而被离这些土地更近的诸侯国轻易抢去。


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奉行“远交近攻”策略——结交远处的诸侯国,攻打近处的诸侯国。


这种策略充分体现了范雎小心谨慎的风格,因为小步前进或许能跑得更快。


由于路途近,不会太耗国力。


最重要的是,攻占的每一寸土地都能被秦国牢牢抓住。


果然,秦国在这一策略指导下,蚕食了邻近韩、魏两国部分土地。


这一次,这些土地不仅守得住,还能作为攻打远方国家的前沿阵地。


也就是说,“远交近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攻占所有国家,不论远近。


这也就是嬴政念念不忘的“天下凝一”。


不过,要想天下归一,必须除掉劲敌赵国。


然而,赵国绝非韩、魏这样的弱国。


范雎为此又做了哪些精彩绝伦的谋划,让赵国彻底没有了和秦国对抗的实力呢?






攻人攻心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地区。


韩王吓得赶紧让上党将士献城,好让秦国停止进攻。


但上党宁愿投奔赵国也不愿降秦,赵国于是接收上党,引发秦国的激烈对抗。


为防止上党失守,赵国派名将廉颇守城。


范雎见秦国久攻不下,便对秦昭襄王说:“攻城不如攻人,攻地不如攻心。”


攻哪个人呢?擒贼先擒王,自然是从主帅廉颇那里找突破口。


范雎于是让人去赵国散布流言,说什么秦国才不怕老头子廉颇呢,怕的是年轻将领赵括。


赵王一听,连忙换下廉颇,让赵括出战。


而秦国悄悄地派出了战神白起,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哪里是白起的对手?


长平之战,赵军超40万大军被坑杀,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从此再也没有了和秦国抗衡的实力。


如果没有范雎的反间计,秦赵实力对比恐怕不会扭转如此之快。


在军事外交上的节节胜利,让秦昭襄王对范雎倍加信任。


此时,范雎便对秦昭襄王说:

“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

也就是说,外人只知道秦昭襄王的母亲、舅舅、兄弟等人,却完全感受不到秦昭襄王的存在。


这一番话,对于秦昭襄王来说,字字扎心。


范雎继续举例子,末了还十分担忧地叹道:

“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秦昭襄王听了以后“大惧”,很快废黜了宣太后,驱逐了那两个舅舅和两位兄弟。


自此以后,秦国的扩张越来越快。


很快,在李斯等人对“远交近攻”策略的继承和发展之下,嬴政终于一统天下。


范雎对秦国的贡献,李斯曾有过简短有力的概括: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让秦国突破了瓶颈状态,实现了新的飞跃,因而成为秦昭襄王至秦嬴政时期的主流政策。


后来的韩非、李斯所提出的灭六国方针,也是对这一政策的继承和发扬。


总体来说,范雎相秦,让秦国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也让国内政通人和。


自此以后,六国基本上没有了和秦国抗衡的实力。


当然,统一大业任重道远,秦国的君王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至于他们会如何应对,请看接下来的讲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潘峒岒

    为什么找不到阿诚的专辑啊,只想听阿诚的文章

  • 静雨读书

    喜欢主播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