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水泼了与黄泉之见——彭曙蓉讲《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下)

一碗水泼了与黄泉之见——彭曙蓉讲《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下)

00:00
48:14
人们常说,在一个家庭中,在几个孩子之间,要一碗水端平,要手心手背都是肉。然而,事实上,从春秋时代开始,一个家庭尤其是王室家庭内部,家长不仅难以把一碗水端平,甚至会打翻。郑庄公与弟弟段的母亲姜氏,就做了这么一件留下千古骂名的好事,这不仅导致了兄弟间的自相残杀,也致使母子最后只能在黄泉下相见。请听我继续讲解这一家人的故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20080624喻瑶

    老师讲解独到,“公闻其期”的“闻”一字竟然包含了如此含义,共叔段的军队内有郑庄公的奸细,郑庄公看似无所为暗里确有所为,真真细思极恐。相较于现代文,我更喜欢文言文,听得过瘾!

    彭曙蓉的文学欣赏课 回复 @20080624喻瑶: 很好,欢迎再多听一点古文。

  • 晴深深shen

    外院20080603陈思奇 借用张爱玲的一句名言“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 我觉得,我们去评论一个人不应该单单就一件事去下定论,而应该结合环境背景以及人物性格综合判断。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发生的事情,一切的发生便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这世界本身便是因果循环的。 郑庄公从小被母亲嫌弃厌恶,与共叔段可谓待遇截然不同。他在缺乏母爱的环境中长大,性格难免内向深沉,虽然在这个事件中,郑庄公确实用了手段,但我却觉得这恰恰展现了庄公的智慧和隐忍,倘若设身处地站在庄公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事件,便会发现事件本身有其发生的必然性。

    彭曙蓉的文学欣赏课 回复 @晴深深shen: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oooooooooww

    外院20080601曹欢 老师讲得真好 我听得很入神

    彭曙蓉的文学欣赏课 回复 @oooooooooww: 不错!你都提前听了。这是后面要讲的课。

  • 司安an

    权力下的手足相残,母子之间的关系,挺有趣值得思考的一篇文章。 外院20080604邓海俊

  • 丁盈盈20080504

    别人害我的时候就反击,母亲的偏爱和弟弟的娇纵总会受到报应。郑庄公城府深等到一定时机一击致命,拥有了民心也是一个战胜的关键。

  • 无名雅友

    看似郑庄公仁至义尽 其实是最大的阴谋家,他其实就是在等待,等待弟弟犯的错足够大了 也就该出手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小到大母亲的偏爱吧。不过若没有这些年的忍耐,怕也不适任君主了吧! 外院20080503邓群英

  • 外国语学院李欣苗

    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20080612外国语学院李欣苗

  • 听客友人

    在传统上,郑伯作为哥哥来说,面对弟弟的得寸进尺和犯忌,却选择纵容,或者更可以说是郑伯对弟弟的捧杀,这是作为哥哥的过失,有失“兄友弟恭”中的“兄友”。 但是其实,郑伯作为君主来说,郑庄公(郑伯)也是具备着一个有能力的君主该有的权谋能力和强大的隐忍能力。郑庄公从小就生活在缺失母爱的成长环境中,弟弟被母亲宠溺得娇纵无知,母亲还存在过“废长立幼”的思想,所以郑庄公心理有阴暗的一面,会用“诡计”来对付,其实,觉得从他这个人物成长心理来说也还是合理的。而后面的郑伯会母,也许他是假的,是为了博取“孝子”的名声,但他也许还是渴望母爱的。 外院20080708廖珍凤​

  • farrah0912

    感谢老师细致的讲解。在听完全文后,我觉得郑伯公还挺适合当君主的,喜怒不形于色,很有城府。另外,他从小不被自己的母亲喜爱,与母亲关系并不亲近,所以他直呼其母姓氏我觉得可以理解。其母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实在令人寒心,可最后他却选择了与自己的母亲和解,就算是做戏也罢,至少他明面上确实这样做了。我觉得这篇文章对于现在父母的教育意义就是不要太过于偏爱自己的某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为什么要偏爱某一个呢? 外国语20080615罗冰

    彭曙蓉的文学欣赏课 回复 @farrah0912: 这篇文章给人的启迪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