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1  寻踪八大寺

附11  寻踪八大寺

00:00
15:34
附11 寻踪“八大寺”

罗汉寺, 在京口饭店院内。《光绪丹徒县志》记载: “罗汉寺在城内唐颓tuí山下, 唐天复中安王某施果园为之。宋建炎中毁, 隆兴(xīng)中, 讲僧崇习重建, 教授熊克记。明永乐中楚芳重建, 成化末复毁, 弘治十年惠浚(jùn)重建, 万历间, 如亮重建, 改名通济毗(pí)卢阁, 贮大藏经。”

《光绪丹徒县志》记载: “唐颓山在城西南隅(yú), 山与城连, 下近旗营, 山面向东, 顶宽十一丈三尺有奇, 纵长五十二丈四尺有奇, 高四丈五尺。” 唐颓又作唐塠(duī), 山上山下有关帝庙、郗(xī)鉴宅、积弩堂、戴公园、风漪(yī)轩、罗汉寺、乾元万寿宫、灵顺庙、旗营等。清朝关渔《唐颓山》诗云: “双屐雨中来, 襟怀此际开。峰峦带城郭, 江海接楼台。叹息昔人去, 空劳我辈哀。唐颓千古事, 鸿雁自徘徊。

宋朝熊克记曰: “罗汉教院在郡西南一里。唐天复中, 有安王者, 方志逸其名, 始施果园地为之。郡介堑(qiàn), 建炎初, 燬(huǐ)佛祠无尺椽(chuán)。绍兴辛巳, 普济大师崇习以妙法莲花教来自行都, 邦人翕xī习然乡之。明年壬午, 太守赵侯从诸山请延以法席, 师谂(shěn)其徒曰: ‘先佛以教与善, 津度一切众生。京口实吴楚都会, 精蓝相望。中更兵乱, 禅院律社多复旧观, 而罗汉院以教独不振, 非付属意也。当以愿力新吾道场。’ 于是披榛(zhēn)輂(jú)砾(lì), 首创洞室, 作弥勒佛、观音菩萨、五百尊者像以奉之。乾道丙戌, 又创轮藏, 取修多罗毘(pí)尼阿毘(pí)昙祕(mì)典以藏之。”

城区的道观, 以乾元万寿宫为最大, 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建于唐颓山, 罗汉寺建成后, 道教、佛教相伴几百年。乾元万寿宫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改建于仙鹤巷。旧有风漪轩在唐颓山上,《京口集》苏庠(xiáng)有《罗汉院风漪轩》诗。

青苔寺, 在昔日的绿水桥边, 万古一人巷内, 后改名为关庙。《光绪丹徒县志》记载: “青苔寺在白马坊,绿水桥东, 后为关庙, 庙后尚有古青苔寺石刻, 四字嵌于壁上。杜牧之诗: ‘青苔寺里无鸟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盖寺在唐时为人烟聚集之处。旁有文昌宫, 威丰间毁, 同治中同学捐资重建。”

青苔寺, 寺侧有绿水桥。《光绪丹徒县志》云: “绿水桥, 俗呼高桥,在千秋桥西, 唐以来有之……明洪武初重修, 更名鼎新桥。” 青苔寺, 明代曾改为药师庵, 后又改为关帝庙,又称武庙, 庙前有一牌坊, 其正面为明代张文光书 “万古一人” 四字, 背面为明代赵志孟书 “天人咸仰” 四字。民国初, 在关帝庙建镇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后改为高桥北小学、中学。

普照寺, 在寿丘山上, 刘裕微时旧宅。《光绪丹徒县志》记载: “普照寺在寿丘山巅, 宋武帝故宅也, 至陈创寺, 名慈和, 唐张祜有夜登慈和寺上方诗。宋号延庆, 绍兴中改名普照, 元僧祖满创楚山阁, 赵孟頫(fǔ)书额。至正中西竺(zhú)僧法喜被命至寺讲梵书, 筑半山亭, 明初, 郡守俞净能命僧晓堂大加修饰。正德辛未, 监察御史谢琛嘱推官史鲁分寺, 后隙地建宗忠简公祠。嘉庆志云, 寺今废。按山上寺基, 后皆入于县学, 宗忠简公祠改建于县学内。咸丰间, 学与祠具毁, 今议复建。”

《至顺镇江志》记载: 普照寺 “宋号为延庆寺之上方。先是, 泗州有僧伽塔, 绍兴中, 寓建塔院于此, 以奉僧伽像, 名曰普照。” 改延庆寺为普照寺。普照寺的僧伽塔传说这么一段神话故事。有一出戏叫《水漫泗洲》, 又叫《虹桥赠珠》, 就是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改编。说古代有一位漂亮的水母爱上了泗洲城里的一个书生, 有一天, 水母乘书生不注意把他吸入水中, 欲强行婚配, 书生不从, 乘其不备, 偷了避水珠逃走了。水母人、物两空, 一怒之下竟水漫泗洲城。这就是民间传说的 “北漫”, 与白娘子水漫金山的 “南漫” 遥相呼应。正在这时, 有一僧伽途经泗州,凭借观音菩萨的法力,与其斗法,最终斗败了水母。僧伽来到镇江, 见寿丘山有帝王之气, 且又佛心高照, 庙宇相接, 于是, 在普照寺内建了这座僧伽塔。明代张风翼将寿丘山的僧伽塔移建于鼎石山上。岳珂有文记曰: “京口为浙右一都会, 金焦两山者, 北固鼎峙, 俱有佛庐据其巅。寿丘介域之中,坡阜才数仞, 遗屋无十数楹。在陈以后为慈和, 在本朝为延庆上方。虽古兰若(rě), 而毁于兵火, 名存实亡。维彼泗水有等慈师, 阐化前朝,祈福民庶。累圣尊其行, 锡以显谥(shì),崇之塔宇, 自是始有普照之名, 筑塔寺南。” 唐朝许浑《慈和寺移宴》诗, 宋朝孙觌(dí)著《京口普照寺》诗, 对普照寺都有描述。

龙华寺, 在寿丘山南坡, 明朝时寺废改建学堂。《光绪丹徒县志》记载: “龙华寺在寿丘山麓, 宋绍兴十一年(1140年)创寺, 有大圣殿、正宗阁、慈云阁、华严阁、处士堂, 元具毁。明洪武中, 僧雪堂创大雄殿、诸天阁。正德二年(1507年), 天王殿火, 五年, 信悦重建, 后寺废, 改创县学。”《至顺镇江志》云: “龙华会, 在山麓, 白衣善友焚修之所。有大圣殿、赵处士堂, 每岁三月三日, 江淮之民相继来此, 焚香设斋供甚盛, 数日而后已。正宗阁, 住持释祖满创建。楚山阁, 吴兴赵孟頫篆额”。 《京口山水志》记载: “龙华寺址内有宣圣小影碑, 唐吴道子笔, 宋绍圣二年(1095年)孔宗寿记, 元延祐四年(1317年)新安于泰来勒石。”

惠安寺, 在昔日的绿水桥边, 药师庵巷西侧。《光绪丹徒县志》记载: “惠安寺在绿水桥北, 本甘露寺下方浴院。南唐保大中, 自维扬迎旃(zhān)檀瑞像于此。祥符图经: 初向文简公有钦圣皇后赐功德院, 在开封府。南渡后, 寺僧负公像至京口, 乃创此寺……又按嘉定志, 寺有向敏中祠, 今亦久废。”

与惠安寺同处在夹道巷的还有一座大兴国寺。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 信奉 “也里可温教” (即基督教)的镇江路总管府副达鲁花赤马薛里吉思在夹道巷建立大兴国寺, 这是城区有基督教的开始。儒学教授梁相记曰: 也里可温教以礼东方为主。且大明出于东, 四时始于东, 万物生于东。

明崇祯九年(1636年),在巷的东端又建了一座药师庵, 清乾隆年间重修。
药师庵巷, 曾经以寺名称惠安寺巷, 后统称药师庵巷。

水陆寺, 在水陆寺巷西, 水陆寺巷为城内古巷道之一。水陆寺建于南宋淳祐年间, 毁于清代。《光绪丹徒县志》记载: “水陆寺在文昌巷, 罗汉寺南, 宋淳祐元年, 廙(yì)法师建。明洪武中毁, 永乐初, 僧慧广慧诠重修, 国朝康熙中僧道恒重建”。旧时金山寺常有 “水陆道场” 等大型佛事活动在文昌巷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