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明末江南,有一位“不畏世俗流言”的奇女子。
山河动荡,生活困苦,可她却用孱弱的双肩,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她与家人一起养家,虽然历经波折,但始终初心不改;
她与丈夫同甘共苦,虽无大富大贵,却一生恩爱幸福。
哪管世人轻慢,但求问心不愧。
她的际遇使人叹服,她的婚姻让人羡慕。
她便是黄媛介,一个以书画才学影响后人,被誉为“林下风者”的才女。
对待感情,始终如一
黄媛介,出生在明末嘉兴的一户书香人家,黄家虽非名门望族,却也是诗书传家,殷实之户。
因家境富庶,文化气息浓厚,黄媛介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她天赋极高,吟诗答对,书画文章,都灵性十足。
十三四岁时便已才兼文雅,盛传一方,附近乡人皆知:“黄家有女,冰雪聪明。”
虽然黄媛介才华横溢,但身为女子,自然不能考取功名。
黄父深知,女儿的未来只有寄托在伴侣身上,于是,便早早为她谋一良人。
在黄媛介十岁时,黄父与同窗好友的儿子杨世功,定下了娃娃亲。
黄、杨两家相距不远,又有同窗之谊,黄父又是从小看着杨世功长大,十分了解他的才学人品,有他与女儿相伴,自然免去身为人父的一大心事。
年少时的黄媛介与杨世功,常在一起读书玩耍。
两人青梅竹马,彼此情投意合,只待年龄一到,便可洞房花烛,相伴一生。
然而,明末乱世,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黄、杨两家皆是清白之家,儒士之门,如此境遇,自然陷入清贫困顿之中。
黄媛介的姐姐迫于家境,只能远嫁他乡,哥哥则放弃学业,做起小买卖,才勉强支撑起家来。
而杨家更是一贫如洗,面对黄家的催婚,杨世功羞愧难当,竟流落苏州,久客不归。
杨世功虽不舍黄媛介,但如今家道中落,自认再给不了她幸福,便想着逃避,希望黄媛介可以忘了自己,找到更合适的伴侣。
杨世功“逃婚”的消息一经传出,一些名人豪客便纷纷前往黄家提亲,甚至连太仓才子张溥也慕名而去,希望可以聘娶这位远近闻名的大才女。
张溥无论家境,还是人品皆无人可比,黄父亦有些心动,张溥家中富庶,若女儿嫁入张府,想必不会再为生计愁苦。
子女大事,永远是父母最深的牵挂,哪怕自己违背誓言,也要为女儿余生做好打算。
然而,黄媛介却不这么想,她的一颗心早已系在杨世功身上,她宁愿忍受贫困,也要嫁给最初的爱情。
虽说婚姻大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可黄父太过疼爱黄媛介,不忍她为情所伤,只能同意她的要求,找回在外谋生的杨世功,为他们举办了婚礼。
婚礼虽然简单,可黄媛介却是真的开心,她不贪慕荣华富贵,只要自己与心爱之人一起,哪怕吃糠咽菜,也会甘之如饴。
感情,往往源于朝夕相处,却亡于患难波折。没有经历过坎坷,永远不知道彼此心意如何。
患难如明镜,照见亲疏心。
也许门当户对很重要,但同甘共苦却更值得被珍惜。
对待生活,勇敢前行
杨世功终于明悟了黄媛介的真心,决定与她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世道艰难,杨世功不再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开始放下读书人的面子,以贩卖畚箕来维持生计。
虽然二人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可二人彼此相伴,日子倒也过得怡然自得。
谁知战火绵延南方,百姓流离失所愈加严重,畚箕生意日渐冷落,更加难以养家糊口。
杨世功日夜愁苦,于外不能凭借才学光宗耀祖,于内不能依靠手艺养家糊口,自己枉为人子,枉为人夫。
黄媛介看出了夫君心中的焦虑,于是便与丈夫商议,自己擅长题诗作画,可以到集市以此谋生,而杨世功便可在家攻读学习,以备未来之用。
起初,杨世功不愿意妻子抛头露面,这样即显得自己无能,又会让外人说三道四。
可黄媛介却没有太过在意这些,在她心里,日子本就是两个人共同过的,若将生活重担都压在丈夫身上,那自己实非良配。
如今之计,便是要自己替丈夫分担一份责任与压力。
黄媛介好说歹说,杨世功才同意了她的想法,可如今嘉兴经济衰退,无论是乡绅,还是百姓,都不愿将钱财花费到他处。
别无他法,二人只好离开故乡,去往更为繁华的地方,重新生活。
夫妻二人来至西子湖畔,租了一个小楼,用作安身之地。
白日,杨世功在家操持家务,读书学习,而黄媛介便拿上笔墨纸砚,在街头摆摊,鬻卖字画。
夜间,夫妻二人便守着西子湖畔,吟诗唱和,谈心叙事,共享这乱世中难得的清闲时光。
黄媛介虽布衣荆钗,不施粉黛,但才女的气质却是卓尔不群,经常引得路人驻足停留。
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是真心为买画,他们只是好奇女子如何可以摆摊卖画,但依旧有人被黄媛介的才华所打动,决定购买字画。
黄媛介的书画生意,渐渐能够维系二人的生活开支,这让她十分高兴,靠着自己的才华赚钱养家,这份成就,足以让她骄傲万分。
她的要求并不高,一日三餐,家人安康,便足矣。
她曾写过这么一首诗:
著书不费居山事,沽酒恒消卖画钱。
贫况不堪门外见,依依槐柳绿遮天。
以此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笑对人间的心态。
黄媛介一边将写字作画当做养家的工作,一边又将这种境遇视为磨炼与挑战,她的书法画技,也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向纯熟。
谁说女子不如男,黄媛介从不是藏在夫君的身后,被人呵护的娇花。她自始至终都在与家人并肩前行,一同来面对生活的苦难与艰辛。
行到山穷尽,才见柳花明。
只有见过世间繁杂,才能领悟生活的趣味;
只有尝过人生百味,才会用笑容应对明天。
对待友情,情真意切
黄媛介卖画提诗的日子久了,名声渐渐在西湖上传开。
无论是大家闺秀举行的诗社文会,还是西湖名妓举办雅文活动,都会特意下帖邀她前去。
其实这两种文会各有自己渠道,因门第不同,相互间并没有交集。
但黄媛介身份特殊,凭借自己的才学品行,很快便赢得两边的喜爱。
面对闺秀淑女,黄媛介与她们探讨书画,分享自己的闺中故事;
面对风尘女子,黄媛介亦会坦诚相待,对于她们的请教,她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黄媛介从不管门第身份,也不管名利几何,她只图谈诗论文,只为情真意切。
这种真实而洒脱的性情,自然赢得了大家的好感,当时的名妓柳如是,便与她成了最好的朋友。
柳如是见她生活如此艰难,便劝她不妨在文会上,陪一些人唱诗答对,好赚些赏金贴补家用。
黄媛介知道,街头卖画虽然钱少,但凭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而陪人吟诗,虽然酬金较高,却是以卖笑为生。
她明白柳如是的好意,但她也有着自己的底线,哪怕生活再不易,也不愿出卖自己的尊严与风骨。
于是,婉言拒绝。
对此,柳如是很是不解,她将这事告诉了钱谦益。
钱谦益听后,对黄媛介赞叹有嘉:
“媛介虽穷,清诗丽画,点染秀山媚水之间,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呀!”
听得此话,黄媛介深为感慨,直唤钱谦益是自己的知己。
从此之后,柳如是不提前事,而是常邀黄媛介到自己住处,并四处向名士推荐黄媛介的画作,以缓解黄媛介的困境。
黄媛介知道柳如是对自己的好意,于是便写诗酬谢于她:
“黄金不惜为幽人,种种语殷勤。”
黄媛介可以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也可以结交各种朋友;她对世态的洞察和底线的坚守,更让人惊叹不已。
可哪怕利益当前,她亦能保持心性;哪怕贫困潦倒,她亦可守得天真。
她自始至终都坚持在街头贩卖字画,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黄媛介待人,从不是为利益往来,她只是真心换真心,知恩不忘情。
纸帐梅花香入梦,满窗风露数残星。
从青梅竹马到患难真情,黄媛介的人生充满着坚韧与平静。
她虽为生活所迫,却一洗铅华,绝去了闺阁之气,活得真实而勇敢。
听过这么一句话:
“一个活到极致的女子,她除了有好看的皮囊娇好的面容之外,有趣的灵魂更为重要。”
有趣的灵魂,在于一个人的品行,举手投足之间,朴素与典雅同在,气质与善良并存。
虽然世人诟病黄媛介载笔朱门,微嫌近风尘之色,可她并不在意这些,在这个朝不保夕的乱世,她依靠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守护住了自己的家。
黄媛介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无论身处何方,都不畏现在,不惧将来。
她这一生,既无大喜,也少大悲,却在平凡之中,伴着山水诗画,与所爱之人共看夕阳西下。
这样的人,值得尊敬;这样的灵魂,值得拥有。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