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冷链肉”还能放心吃吗?(完整版)

“进口冷链肉”还能放心吃吗?(完整版)

00:00
35:51

FM105.1金山人民广播电台

《1051惠生活》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家关注的重点与年初新冠疫情刚刚暴发的时候有所不同。年初大家更关心“人传人”,而最近大家议论的关键词是“冷链”。

近期为何多地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阳性?

进口冷链食品怎样吃才更放心?

秋冬季需要特别注意哪些疾病发生?

金山人民广播电台(FM105.1)《1051惠生活》特邀金山疾控专家为您解答,敬请关注!

节目嘉宾:

金山区疾控中心环境与职业医学科公卫医师张靖伟

金山区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公卫医师于方圆



一、冬天了想在家煮火锅吃,超市里冷冻的肉类、海鲜食品,尤其是进口的冷冻食品还能放心吃吗?

到目前为止,低温冷冻食品相关的主要是流通环节引起的传播,并没有发现因为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但以下几点还需注意:

第一,去正规超市或市场选购冷链食品,关注食品产地、来源、进口食品检疫等相关信息以保证来源安全。如果从非正规渠道购买冷链食品,这些食品包装表面一定要做好消毒处理,做好自己的防护。

第二,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可使用一次性手套,接触后也应及时洗手,同时戴好口罩。接触这些食品以后,要做好手卫生。

第三,遵循“生熟分开”原则,刀具、砧板、餐具(盆、盘、碗)等器具单独放置,与熟食的分开,使用完后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或接触冷冻生鲜食品后,应洗手再接触器皿或熟食。肉蛋海鲜类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在此过程中,牢记不摸眼口鼻!

第四,冷冻冰鲜食品放置冰箱冷冻室保存,不要存放过长时间,与熟食要分层存放。在疫情期间最好吃熟食。

这里顺便给大家几点冰箱使用的小建议:首先冰箱不是保险箱,如果冰箱使用不当也会导致食品变质。买回来的鱼、肉、禽类食物如果过几天才吃,应该存放在冷冻室,如果错放在冷藏室食物容易变质。隔餐或者隔天要吃的肉类、蔬菜可以放在冷冻室。其次大块的肉类若要分几次食用建议分成若干小包装再冷冻,避免大块冷冻食品多次解冻再冷冻,会加快食品变质。最后要定期清洁冰箱,研究证实新冠病毒在-20℃的条件下仍可存活,建议每周对冰箱进行一次清理消毒。

二、请对接触冷链进口食品后该如何消毒给我们支支招?

从流行病学溯源分析来看,感染人群是特定环境下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搬运工等。个人接触到这些冷链食品,可以通过消毒来预防可能存在的接触性传播。

首先要做好手卫生。接触后马上洗手,洗手有“六步法”,按照“六步法”洗手一般就可以了。如果洗手不放心,可以再加上手消毒剂。这是最必要的措施之一。因为新冠病毒有脂质包膜,难以被水破坏,而皂液在作用一定时间后可破坏病毒包膜,从而瓦解病毒。所以,洗手需要保持一定时间,充分搓揉不少于20秒。同时提醒,肥皂应保持清洁和干燥,减少共用,并定期清洗肥皂盒(架),以免成为微生物的“摇篮”。

其次,对可能接触到的冷冻食品所用的炊具,如刀、砧板应该及时清洗。在清洗时应该防止飞溅。同时对于刀、砧板可以用加热方法,用开水烫一烫、煮一煮,用60摄氏度的水浸泡一段时间都可以。可以晾干后,喷75%的酒精或者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当然有一些案台,也可以考虑用酒精、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此外,残渣要及时收集起来,及时送到垃圾收集点。

除了进口食品包装表面要消毒以外,海淘、代购以及收取的国外包裹都要彻底消毒,不光是货物外包装,货物本身也要进行消毒。消毒完成后要彻底清洗双手。

三、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应该如何做好防护?

近期,多地出现进口冷链食品搬运工感染新冠病毒病例,说明特定工种的人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果防护不到位可能因频繁接触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而感染新冠病毒。因此,为切实做好物防、人防等方面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指南》要求对食品冷链从业人员在各个环节,包括装卸、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餐饮,各个环节如何做好新冠病毒防控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求从业人员要加强日常防护,加强健康监测,加强核酸的主动筛查。比如说针对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高风险人群,比如说装卸搬运工,在上岗前一定要佩戴好工作衣帽,戴好一次性医用口罩、手套,而且必要的时候还要戴护目镜和面屏,在整个搬运过程中要防止皮肤直接接触冷链物品表面,搬运结束后立刻洗手消毒。在没有脱掉工作服和洗手消毒之前切忌触摸口、眼、鼻,还要对从业人员加强定期的核酸筛查。

四、普通居民需要做核酸检测吗?居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核酸检测?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2020年6月8日公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施意见》,提到推动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其他人群“愿检尽检”。

“应检尽检”——《实施意见》明确的重点人群(即应检尽检对象)包括:密切接触者、境外入境人员、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人员、监所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

“愿检尽检”——“应检尽检”之外的市民,想做核酸检测,可自行联系政府公布的正规检测机构,预约后进行检测。一般不建议居民扎推进行核酸检测,除“应检尽检”人群外,其他有外出公务等需求,建议咨询目的地疫情防控政策后,自行联系政府公布的正规检测机构,预约后进行检测。

五、冬季的来临是不是对公众的防疫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这么说。随着冬季来临,流感进入爆发期。当下要应对新冠肺炎与冬季流感共同感染的问题,尽管我们目前疫情防控形势较好,但对新冠病毒断然不能放松警惕,要认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做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同时冬季气温低,像流感、水痘、病毒感染性腹泻、心脑血管疾病、非职业性CO中毒等疾病较高发,即需要“多病共防”。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要继续保持疫情初期养成的好习惯,继续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在公共场所,像乘坐客车、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和进入医院、农贸市场、超市、酒店、影院等重点场所时要主动佩戴口罩。不扎堆、不聚会、常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多人聚集到餐厅集中就餐,要主动使用公筷(说到公筷,最近身边出现了自带筷子、勺子的朋友,这也是一个减少交叉污染的不错方法),洗手、通风都不可少。

六、能就刚刚的“多病共防”给详细说说非职业性CO中毒和病毒感染性腹泻这两种疾病吗?

好的,非职业性CO中毒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煤气中毒”学名就是一氧化碳中毒,可以分为发生在生产场所的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和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毒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日常生活中炭火取暖、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人工煤气泄漏、碳火火锅/烧烤、汽车尾气等过程中都可能产生一氧化碳。在上海此病主要由于炭火火锅、烤肉等,可能喜欢美食的都去过相关的店。

大家外出就餐时,若想享用涮羊肉、火锅、烧烤,只要是以炭火或液化气作为燃料的,都要特别注意选择通风良好,或有强制排风设施的餐馆。一旦发生CO中毒,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打开门、窗通风。如发现是燃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灶具开关,切勿开关电器和使用明火,以免引起爆炸。随后,迅速将中毒者带到空气新鲜处平卧,解开中毒者的领扣、裤带,同时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将中毒者应尽早送往医院高压氧舱实施治疗,减少后遗症。此外,在现场抢救中毒者时,施救者个人必须配戴有效的防护口罩或面具,以防自身不测。

再说病毒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和(或)呕吐,可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经食物和水传播主要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

七、要怎样预防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生呢?

首先幼托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要加强管理和培训,制定科学、详细的传染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其次做好诺如病毒感染的健康教育工作,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倡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最后要配备充足的消毒物资及个人防护物资,定期对校区/园区公共场所(如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重点部位(如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便器按钮、电梯按钮、上下床扶手等)进行通风换气、清洁及消毒。一旦发生类似疫情要马上隔离病患人员,并及时报告疫情。

八、居民家庭对消毒类产品的购买和使用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般情况下家庭不需要频繁消毒,只要保持清洁、注意通风,在怀疑受到感染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消毒。家庭可以配备必要的消毒产品,如便携装免洗手消毒剂、酒精棉球、消毒湿巾、碘伏等,消毒产品要选择正规品牌,在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应有适度的预防性消毒措施,而在使用消毒产品时一定要遵循说明书,注意安全。

对于日常的空气消毒,首选通风换气,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一般保证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紫外线灯、雾化、加湿器消毒并不适合家庭的空气消毒,使用不当反而可能有害。

对于手部消毒,除了勤洗手,酒精、消毒湿巾、碘伏、次氯酸水等都可使用。一个平时手部消毒的误区,就是平时频繁地用免洗手消毒剂,正确的是一般情况下手受到污染时最好用洗手液流动水洗手,在不具备洗手条件时,才使用免洗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九、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越来越多的人出游,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如何做到防控疫情呢?

国内旅游景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通过了“五一”、“暑期”、“十一”等的多场考验,并没有因为观光人员的增加而发生疫情,反而展现给我们的是各地各景区防疫工作的精准有效。秋冬季又是防控的关键时期,很多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要靠大家每天自觉做到。这些防护措施完成后,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每一个人不受病毒侵袭和感染,也是每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做好自我防护,不仅为了自己,还为了别人。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意识到。

一是进入秋冬季后,市民还是要记住顺口溜:秋冬季“三件套”、“五还要”。“三件套”指: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五还要”指:口罩还要戴,打喷嚏咳嗽还要遮掩,社交距离还要保持,双手还要经常洗,门窗还要经常开。

二是市民出入人群聚集公共场所,比如乘公交,到商场、菜市场,进行日常工作活动等,都要切实落实防控措施,不能因为觉得戴口罩闷就不规范佩戴。上个月国内报道的某市一个小区内病毒的追溯结果,一例未被发现的新冠感染者在电梯内并未佩戴口罩,并出现咳嗽、打喷嚏的情况,最终导致病毒在小区内传播。因此,秋冬季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一刻都不能松懈,必须要坚持戴口罩,尤其是当你进入到像电梯这样的密闭空间的时候,一定要戴口罩。

十、市场上口罩供应充足,市民购买口罩如何做到分类购买?

口罩可分为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活性炭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等。一次性使用的医用口罩推荐给市民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使用,比如交通工具,或者在大街上行走。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比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效果要好一些,主要推荐给发热的或者是疑似病人,包括公共交通的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等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在岗期间佩戴。N95、KN95及以上的颗粒物防护口罩,其防护效果比前面提到的两种更好一些,主要推荐给公共卫生人员使用,市民在人流高度密集的场所或者是密闭的公共场所也可以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是最高等级的专业口罩,推荐给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以及确诊的患者在转移时佩戴。

十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上海也在同步开展环境整治、提倡使用公勺公筷这些工作,那么这些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意义何在呢?

主持人刚刚提到的那些工作都是属于健康上海行动的一部分。健康上海行动在对照健康中国行动15个行动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和要求,增加了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和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健康信息化、健康国际化等内容,最终形成18个重大专项行动、100条举措。刚刚您提到的环境整治、公勺公筷行动都是属于健康上海行动的一部分,也包括疫情期间开展的科普宣传工作。健康上海行动的推动,对于调动群众和全社会参与,发挥群防群控机制作用,打赢疫情防控战,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今年8月份是健康上海行动实施的一周年,成效非常显著。例如2019年上海市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达32.31%,连续12年上升,提前实现《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中2022年的目标,也已达成健康中国行动中2030年不低于30%的目标;健康素养的提升得益于健康科普工作的大力开展。不论是健康中国行动,还是健康上海行动,健康知识普及是位列第一的重大行动,普及健康知识离不开健康科普。成年人的吸烟率也首次下降到20%以下,现在已经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十二、刚刚提到健康素养,金山区已经连续几年在开展健康素养调查,但居民们大多对健康素养还比较陌生,帮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吗?

健康素养是一种能力,是个人通过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一种能力。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像有些人不信医师信“大师”,盲目减肥饿出病,饮酒之后吃头孢……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些都是缺乏健康素养的表现。那么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市民的健康水平,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结合本市政策法规、疾病谱、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市民的健康素养、文化素养编制了《上海市公民健康素养核心信息72条》。通过宣传推广72条来普及普及健康知识,营造健康环境,从而促进公众养成健康行为。其中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三个方面,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也是根据这三个维度来设计和评估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健康素养水平提升了,国民的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节目专家团队将在线答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