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在中国古代,妇女的政治地位一向很低。
但大清王朝却诞生了一位极具政治眼光,从而站在权力巅峰上的奇女子。
她,就是被誉为“康乾盛世奠基人”的孝庄太后。
孝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不仅辅佐皇太极战胜了明王朝,还培养出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代最杰出的女政治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孝庄太后的故事。
赞助内政,既越有年
天命十年二月,清宫纳彩之日。
皇太极看着阶前向自己行礼的女孩,略带不耐烦地挥了挥手,问道:
“不必多礼,你叫什么名字啊?”
女孩抬起头来,柔声回答说:
“回殿下,妾身布木布泰,来自科尔沁草原,我的父亲是博尔济吉特贝勒。”
这位名叫布木布泰的女孩,就是日后名动天下、权倾一时的孝庄太后,只不过,此时的她,还仅仅是皇太极身边一个毫不起眼的侧妃。
在清朝初年,满蒙联姻是一项国策,在那个战乱纷争、强者为尊的年代,贵族女性的婚姻是无法自主的,在她们身上,背负着家族的责任与使命。
孝庄的婚姻,就是一场为家族利益而牺牲的政治联姻。
在孝庄13岁那年,由哥哥做主,把她许配给当时还是贝勒的皇太极。
要知道,此时的皇太极,整整比孝庄大了21岁,更重要的是,他并不爱孝庄。
年少进宫的孝庄,受封为永福宫庄妃,论资排辈,只能屈居后宫之末,可见她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
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孝庄入宫九年后,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被册封为“宸妃”。
海兰珠深得皇太极的宠爱,这从她寝宫的名字“关雎宫”便能看出来。
诗经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此可见,皇太极实在是爱极了海兰珠。
后来,皇太极与明朝军队在松山、锦州一带进行决战的时候,海兰珠病重不起,得知此事后,皇太极作出一个不理智的决定:
置前线数万大军的安危于不顾,昼夜兼程赶回盛京。
但即便如此,皇太极也没能见到海兰珠的最后一面,他刚走到盛京城外,海兰珠就病逝了,皇太极闻讯悲伤不已,当即哭昏在地,连续几天水米不进。
相比之下,皇太极分给孝庄的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身为一个女人,孝庄的婚姻大事被父兄作为政治筹码,本就很不幸了,而丈夫皇太极的柔情蜜意,更是一点都没有享受过,个中滋味,能与谁人言?
不过,孝庄虽然在情场上失意,但她在理政方面表现出来的才能,却让皇太极刮目相看,皇太极不但经常与她谈论朝堂之事,有时还会听取她的意见和建议。
就拿劝降洪承畴一事来说吧。
洪承畴,万历年间进士出身,是当时少有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才,如果他能归降大清,对于瓦解明朝斗志、加快战争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皇太极决心不惜一切手段,软硬兼施,劝降洪承畴。
然而,洪承畴却颇有文人风骨,他“延颈承刀,始终不屈”,这让皇太极一筹莫展。
民间传闻,就在这时,孝庄毛遂自荐,愿意替夫君分忧,亲自去劝降洪承畴。
见到洪承畴后,孝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是表达了自己对洪承畴视死如归气节的仰慕,然后又以一位妻子的角度,告诉洪承畴:
丈夫的性命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妻子儿女的精神支柱,如果丈夫死了,妻子儿女就会失去头顶上的天,这个家就散了。
最后,孝庄还向洪承畴保证,如果他归顺清朝,皇太极会封锁消息,以保证他妻儿的人身安全,直至洪承畴全家团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听了孝庄的好言劝慰,洪承畴渐渐放下了心防,听从孝庄的建议,归顺了大清,为皇太极立下汗马功劳。
虽然这件事的真实性尚待考证,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孝庄确实是一位天资聪颖、胆识过人,且富有谋略的女性。
也正因如此,孝庄逐渐成了深受皇太极器重的贤内助,还被皇太极夸奖为“赞助内政,既越有年”。
巧妙周旋,扶子上位
孝庄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公元一六四三年九月二十一日。
当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终年五十二岁。
他生前未立遗嘱,因此,选谁来当皇位继承人,成了朝堂内外争论的焦点。
当时最有实力继承皇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掌管户部事务的肃亲王豪格,另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掌管吏部事务的睿亲王多尔衮。
权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药,为了争夺皇权,两拨人马一度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地步,甚至公然带着兵器在朝堂上斗殴。
为了稳定局面,八旗王公里资历最老的正红旗主代善站了出来,他联合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拥立同样是皇太极儿子的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在福临长大亲政之前,由代善和多尔衮共同辅政。
这个提议一出,就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而福临的生母孝庄,也因此母凭子贵,从后宫众妃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太后。
但孝庄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和儿子只不过是坐在台前的傀儡,身家性命仍被多尔衮牢牢抓在手中。
为了避免多尔衮对自己和儿子下毒手,孝庄一方面暗中笼络朝中重臣,广结善缘,另一方面则以退为进,把实权彻底交给多尔衮,以消除他的戒心,好实现韬光养晦的目的。
表面上,孝庄对多尔衮的张狂置之不理、无动于衷,但事实上,她这么做全是为了麻痹多尔衮,以免多尔衮对小皇帝产生戒备,加速她们母子的死亡。
隐忍七年后,孝庄苦苦等待的那个机会终于来了:摄政王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
多尔衮猝然离世,留下了大片的权力真空地带,这时,孝庄此前苦心孤诣的布局就派上用场了。
她不仅用“安抚追封”这个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为顺治赢得了亲政的权力,还在多尔衮余党作乱之际,联合朝中所有反对多尔衮的大臣,将多尔衮的势力一网打尽。
从此,十四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真正掌握了朝政大权,年号顺治。
然而顺治自幼缺少教育,因此识字不多,无法批阅大臣奏章,他曾对身边人说:
“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
没办法,孝庄只得替儿子出谋划策,帮他安排好朝堂内外的一切事宜。
顺治在位时作出了决策,无论是迁都北京、和善蒙古,还是免除三饷、兴利除弊,背后都有孝庄的影子。
一切仿佛都是注定好的,是命运将她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辅佐孙儿,成就盛世
有人说,女人一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而孝庄无一幸免。
顺治帝福薄命浅,在24岁的时候便因病离世,将皇位留给了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
孝庄非常喜爱这个孙子,想把他培养成一位博学多才的明君。
孝庄本人很喜欢阅读史书,所以她也着重培养康熙爱读书的习惯。
在孝庄的影响下,康熙一生都酷爱读书。
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只要捧起书本,就能全身心投入进去,甚至能做到“早夜诵读,无间寒暑,至忘寝食”的地步。
除了读书之外,孝庄也注重培养康熙的礼仪规范、体育锻炼等方面,多年后,康熙帝曾深情地回忆说:
"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此外,孝庄在辅佐皇太极和顺治帝的时候,积累了很多为人处世和治国安邦之道,这些宝贵的政治经验,孝庄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幼的康熙。
康熙在位之初,能顺利除鳌拜、平三藩,清除朝野内外的种种隐患,少不得孝庄在旁协助与指点。
有一次,孝庄曾当着众臣之面问康熙:
“身为天下之主,你有什么打算啊?”
年幼的康熙丝毫没有迟疑,朗声回答说:
“臣无他欲,惟愿天下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这个回答让孝庄倍感欢欣鼓舞:
年纪小小的康熙皇帝,就拥有决意做贤明君主的决心,看来,自己多年的精心培育和用心付出,终于初见成效了!
虽然孝庄尽心尽力地辅佐康熙,但她始终恪守本分,不僭越、不干涉、不指手画脚,这种品格非常难能可贵,因此康熙和孝庄祖孙两人的感情非常好。
在康熙眼中,孝庄是一个慈爱、睿智的祖母,而且极富政治才能,他甚至称赞皇祖母为“宫中尧舜”。
公元1688年,孝庄走完了自己漫长的一生,享年75岁。
按照清朝的丧葬制度,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先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
但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孝庄生前特意嘱咐康熙说:
“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回忆起祖母的恩情,日夜流泪不已:
“忆自弱龄,早失估侍,趋乘祖母膝下,三十余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同级之恩,毕生难报……”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永远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站在皇太极、顺治和康熙背后的女人,就是孝庄太后。
她始终默默站在幕后,辅佐着皇家祖孙三代,从培养儿孙、协助丈夫,到稳定政局、牵制朝野,孝庄用女人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大清的江山。
正是因为孝庄的不懈努力和默默付出,大清王朝才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并进入了“康乾盛世”这一鼎盛时期。
不过,回望孝庄太后漫长的一生,无论是荣耀尊贵的身份,还是与之并存的家国重任,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呢?
在电视剧《孝庄秘史》开头,一座充满历史尘迹而败落的陵墓展现在眼前,雄鹰从紫禁城上空掠过,一根羽毛缓缓盘旋,最终飘落在孝庄脚下。
我们听见她在呢喃自语:
“我这一生最爱的到底是谁呢?是大清?是丈夫?还是儿孙?”
无论答案是什么,都显得如此悲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