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都知道,立志很重要。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个我们上小学时,甚至上幼儿园,老师就告诉我们了。
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的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并能把目标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二十五年之后,也就是1995年,哈佛大学再次对这批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在二十五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现在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目标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27%没有目标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来生活,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1]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区别,其实只是因为志向的有无和清晰度问题。所以立志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要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有的人的志向是具体的物质的,住别墅,买名车。有的人的志向是职业性的,做科学家或者艺术家。
但是曾国藩的志向,和我们今天的人比起来有点特别。他的志向和物业无关,和职业也无关。不是说一生赚多少钱,也不是要做多大的官。
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了一个志向,四个字,“学做圣人”。
也就是说,他的志向是一个抽象的人格理想,而不是具体的目标。
这个志向可以说是非常高远了。
圣人这个词儿,我们经常说,但是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圣人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这个圣人,和佛,和仙,是一个等级。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国传统社会,有三个主要信仰,儒、释、道。
佛家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佛性,释迦牟尼原本不是凡人吗?后来成了佛。因此只要你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佛。
道教呢?也说,人人皆有道性或者说真性,因此只要清除妄念,真性显现,苦苦修炼,都可以成仙。
儒家也是一样。儒家说,人人都有圣人之质。意思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做圣人的潜力,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所谓圣人,就是超人,完美的人,掌握了终极真理的人。你掌握了终极真理,了解了天下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就能够开创王者的事业。
所以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二
曾国藩的志向,和曾国藩人生的成功,关系极大。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志向,曾国藩就不可能改掉自己性格当中那么多缺点。如果没有这个志向,以曾国藩平庸的资质,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所以曾国藩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非常重视立志的重要性。他认为,一般来讲,一个人是难以脱胎换骨的。要脱胎换骨,就要服一粒金丹。什么丹呢?就是立志。他给儿子写信说:
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立志就是改变自己的金丹,没有这个,一个人不可能改变自己。
他还对弟弟说: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有了志向,什么都有可能。
曾国藩为什么会发这样的感慨呢?因为他立的这个志向,帮他改掉了身上最明显的一个毛病,就是烟瘾。
戒烟是一个困扰我们很多人的问题。有一个笑话,有人说,戒烟是天底下最容易做的事,我一年能戒好几十回。
那么,曾国藩戒了几回烟呢?
他戒了三回。
曾国藩也不是做什么都能成功,他前两次戒烟,也都失败了。
第一次是道光十一年(1831年)冬,曾国藩二十岁,还没中秀才,到湘乡县最大的书院涟滨书院读书学习,老师批评他吸烟,他于是戒烟,为了表达决心,曾国藩还把自己号给改了。从“伯涵”改成了“涤生”。虽然决心如此之大,但是这次戒烟没戒了几天,后来从涟滨书院回家,又接着吸上了。
第二次戒烟是道光二十年,他二十九岁。这一年他成为翰林院检讨,正式在北京上班了,成为大清帝国一名官员。新工作,新人生。他又一次决心戒烟。但是我们看他的日记,不久又故态复萌,重新吸上了烟。
第三次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二十一日,他在家里会客,客人走后,他感觉特别疲倦,头昏脑涨。他认为这是自己每天抽烟抽得太多的原因,于是第三次立志戒烟。他在日记中说,“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吃烟。如再食言,明神殛之!”
结果,这一次,他成功了,从此之后,一直到去世,他再也没有吸过烟。
为什么前两次没成功,第三次成功了呢?
因为第三次戒烟,心理背景和以前不同,动力和以前不同。
前两次,曾国藩决心看起来很大,但是不够彻底,目标不够高。第一次戒烟的动力,是因为老师批评他。他改号涤生,要立志自新,奋斗目标也不过是功成名就,科举成功。第二次戒烟,触动他的是要上班了,要见新同事新领导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新形象。也是为了在仕途上有比较好的发展。
第三次不同了。第三次戒烟的背景,是他在这一年立了“学做圣人”之志,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这个志向非常高远,把他的全部心理潜能都调动出来了。所以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的时间长。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
可见,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身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三
那么,从曾国藩的立志,以及他的人生,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最重要的是志向要高远。
曾国藩的志向,是一个非常宏伟的人格理想。在这一人格设计中,人的潜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精神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要立志,就要立大志,不要立小志:
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六弟因为在一场小小的考试中失利就发牢骚,我就要暗笑他志向太小,胸怀不够开阔。君子立志,要有民胞物与(泛爱他人和一切物类)的器量,有内圣外王的业绩,这才不辜负父母的生育之恩,不愧为一个天地间的完人。
这就是他为自己立定的“终身大规模”。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最基本的,是满足温饱,然后是安全感,然后是被人尊重,最后是自我实现,也就是将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让自己燃烧起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越过从食色性也到出人头地这些层次,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而曾国藩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自我实现,也就是做“圣人”、“完人”。以“完人”为人生目标,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取法乎上”了。
他认为,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就自然而然地能达到。他在给诸弟的信中说,不必占小便宜:“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随便答言,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2]也就是说,如果做成了光明磊落的伟人,人生日用、建功立业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你还用愁什么钱啊,房子啊,车什么的吗?
所以曾国藩的经验是,要立志,就要立最高志向,因为低了不能调动起全部的生命潜能。
关于志向的作用,很多人都论述过。
心理学家帕科利特·麦克奈特和托德·喀什丹认为人生志向是一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们说,志向能把人的精神组织起来。“志向是位于中心的、自组织的人生目的,它可以组织和激励目标,管理行为,并提供意义感。志向还会教人善于使用有限的个人资源,从而指导人生目标和日常决定。高阶和低阶目标都来自于我们的志向。我们预测,有人生志向的人能一帆风顺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也能有条不紊地同时管理多个目标。”[3]
还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比没有动力的船,只能随波逐流。罗曼·罗兰的比喻则是,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晃。
所以早早给自己的人生明确一个目标,及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4],也就是说,我只能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1]黄健辉,NLP执行师,华夏出版社,2016.11,第102页
[2] (清)曾国藩撰:《曾国藩全集·家书》1,岳麓书社,2011年,第182页。
[3](美)乔纳森·罗森伯格著;吴宝沛,罗锐译,深渊 抑郁流行的进化根源,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11,第147页
[4](清)曾国藩撰:《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2011年,第129页。
一个人能力能发挥多少,跟他对自己有多大的要求是密切相关。 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挖掘程度。 所以立志啊,或者说,确定一个终身奋斗的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
王阳明说,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王阳明还说,人生须立志,立志当高远!小小年纪的王阳明立大志做圣贤,也难怪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大成就。曾公相比王阳明立志做圣贤就晚了很多年,曾公被称为“半个圣人”。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呢?思考了多年,还是不知道,也活该活的平淡庸俗!
感谢张宏杰老师的精彩讲解!
中国人从小立志做“圣人”看上去很好,但容易好高骛远,绝大多数都会理想变空想。立志如何活得快乐更适合现代社会
Blucecolin 回复 @听友184156329: 如何快活还用立志?这不是生来就会么?
曾国藩是古代典型的士大夫!
立志当存高远,追求卓越,追求成功。
志向能把精神组织起来,提供意义感,善于使用有限的人生资源,高阶低阶目标都如此
说实话 这个案例不科学 为啥呢!因为目标清晰的人 你要考虑别人为什么这么清晰 不清晰的人为什么不清晰
“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要想脱胎换骨,就要立志。 立志是一种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立志就要立大志,因为立小志无法充分调动生命潜能。 儒释道三家的最高人格理想分别是成圣、成佛、成仙。曾国藩立志学做圣人,终于脱胎换骨,成为继孔子、王阳明之后的大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