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好朋友惠施也难逃责骂

第十讲 好朋友惠施也难逃责骂

00:00
17:2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们接着讲第四位被批评的人。按照《天下》篇的段落顺序,接下来出现的应该是老子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让庄子改变一下思路。因为他一生当中最要好,也是经常被他批评的惠施还没有出来。我在前面也提到过,把“惠施”放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些不伦不类,有人说应该把它踢出去另立章节。根据本书的剧情演进来看,虽然“惠施”这一段在文风方面与刚才提到的几个段落不是很吻合,但是与其把它排斥在外,还不如大胆地提上来,直接放到“老子”这一段的前面来讲。因为惠施本也是庄子极力要批评的对象。这样的话,既化解了“惠施”段原来的尴尬位置,也有助于本书全文的写作意图一次性地能够得到解决。

惠施是庄子一生当中最要好的朋友,也是跟庄子争吵最多的一个朋友。惠施死得比庄子早一点,有一次庄子经过惠施的墓前非常感慨,说你死了,我再也找不到人跟我争论问题了。可见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在列国众多的学者当中,能与庄子一见面就争吵的学者,大概就是惠施一人。这说明惠施这个人的学问做得好,而且还与庄子非常有缘。惠施是做什么学问的呢?

先来了解一下惠施这个人。这里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句话意思是说惠施这个人懂得很多方术,也很勤奋,读了有五大车那么多的书,但是“其道舛驳”,在讲道的时候东讲讲,西讲讲,不精纯,不精细,所以他所说的话也不合于道。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惠施是怎么来分析事物之理的。

比如说惠施在解释“大一”的时候,就说大到极点,无所不包,没有外部了。同样,如果一个东西小到极致,什么东西都容不进去,没有内部了,就叫做“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是说没有厚是累积不起来的,但是却可以大到千里之外。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是说从整个大宇宙来看,天跟地是一样的卑微,山跟水也是一样的平坦。其实这个说法有点像彭蒙、田骈、慎到三个人与庄子提到的“齐万物”思想,可见惠施的思想很庞杂。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是说太阳刚刚正中,突然之间又马上偏斜了;万物刚刚出生,马上就走向死亡了。这是强调万事万物瞬息万变的道理。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大同跟小同是有差异的,这叫“小同异”。但是,“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万事万物既有完全相同的时候,也有完全不一样的时候,这叫“大同异”。这其实是说,万事万物稍微有一点不一样,那叫“小同异”。另外,要么完全一样,要么完全不一样,这叫“大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南方是没有尽头的,但可以说也是有穷尽的。这个就有点诡辩了。没有尽头,又说有穷尽的,这当中的道理一般人是很难搞清楚的。又说我今天刚刚才到越国去,但实际上昨天就已经到了。还说“连环可解也”,连环是可以解开的。“连环”就是在环环相扣,各自通转,而又互不干涉,所以从常识上来说,不可能会解得开。但是惠施却说是可以解开的。可见,常常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那便是惠施的本领,惠施诡辩的高明处。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惠施说,我认为天下的中央是在燕的北方,越的南方。这怎么可能呢?燕国明明在北方,越国明明在南方,两地相距数千里之远。这个天下的中央要么就在北方,要么就在南方,怎么可能既可以在这里,又可以在那里呢?

从上面的这九个案例分析来看,有谈空间与时间的区别都不是实有的,也有论一切同异都不是绝对的。总之, 这些说法,无论可能还是不可能,反正惠施说可能,那便可能。在我们看来,这都是惠施在那里诡辩,有违常理、常识。虽说如此,但惠施的目的是为了说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道理,就是要普遍的爱万事万物,因为天地之间是一个整体。“泛爱”就是博爱,就是墨家的“兼爱”,从这一点来看,惠施把自己靠在了墨家的身上。但是惠施一生的做事,又好像与墨家的精神完全不一样。所以惠施难怪被庄子诟病,说他的学说“其道舛驳”,缺乏精纯、统一的思想。

我估计惠施经常拿这些话跟庄子辩论,庄子才会记得这么清楚。当然了,惠施不仅跟庄子辩,也跟其他人辩。你看“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自以为自己想到的这些都是天下最大的道理,所以他经常拿这些话,来讲给辩手听。而“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天下人也很奇怪,也都很愿意跟惠施辩论。这大概就是战国时期学术混乱的表现。下面来看一下惠施的辩手们是怎么辩论的。

“卵有毛”是说卵里面有毛。为什么呢?我估计惠施是想说,鸡卵当中已隐含着鸡的形状,而鸡是有毛的。

“鸡三足”是说鸡有三只脚。鸡虽然只有两只脚,但是真正让鸡走起来的,还是因为鸡的神在起作用。所以鸡是有三只脚的。

“郢有天下”。郢是楚国的都城,但却可以包涵天下。明明是一个地方,怎么可能会涵盖整个天下呢?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啊。

“犬可以羊”。为啥啊,因为名字是人取的,所以不只是羊可以叫羊,狗也可以叫羊。

“马有卵”。既然羊狗的名字没有一定的准则,那么胎生和卵生也就可以互换了,所以马是有卵变生出来的。

“丁子有尾”,丁子就是蝦蟆,本身没有尾巴。这里怎么说是有尾巴的呢?这是因为经过有尾巴的蝌蚪期,也就有尾巴了。

“火不热”。为什么呢?火生于木头和石头,而木头、石头当然不是热的了。

“山出口”,是说山是有嘴巴的。因为在山里面大叫,可以有回声啊。

“轮不蹍地”,车轮是不会碾地的。车轮在前进过程中,怎么可能会触碰不到地面呢?这是因为车轮轴在转动蹍地的那个点,是不能叫轮的。这显然是诡辩。

“目不见”,眼睛是看不见东西的。这是说,眼睛若不是借助光亮,就根本没办法看东西。

“指不至,至不绝”。这是说用手指来指物,手指没有触碰到物,但毕竟因为手指已经指引到了物,所以可以说手指触碰到了物,没有离开物。

“龟长于蛇”,乌龟比蛇要长。现实当中,蛇身虽长,但寿命短。乌龟虽短,但寿命长。所以从寿命长短来说,自然乌龟要比蛇长了。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这是说曲尺不能画方,圆规不能画圆。规与矩,当然是可以画方圆的,这是常识。但是规矩所成的方圆,并非学理上的至方至圆。

“凿不围枘”,凿是孔,枘是榫头,也就是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凸凹方式相连接的凸出部分,这是说凿子的孔包围不住这件器物凸出的部分。包围不住,那这两个东西就不能紧紧连在一起,也就没法使用了。所以,现实生活当中,凿孔肯定是紧紧包围住器物凸出的那部分的。但是这里却说不可能包住。我估计是凸出的那部分虽然进入了凿孔当中,但是因为这两样东西互不干涉,所以也就不能说是包住了。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是说飞鸟的影子根本就没有动过。鸟明明在飞,影子也应该是跟着动的。但是这些人却诡辩说飞鸟的影子从来没有动过。我估计这么说的理由是,虽然后影已不是前影,但是因为物动影动连续出现,所以看起来飞鸟在动,而影子却并没有在动。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这是说射出去的箭,有不前进的时候,也有停不下来的时候。箭射出去肯定一直在前进,怎么可能不前进呢!再说了箭势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怎么可能会停不下来呢!

“狗非犬”,狗和犬是同实异名,如果名实合的话,那么既可以叫狗,也可以叫犬。如果名实不合的话,这边叫狗的,与那边叫犬的就不一样了。这个诡辩法,其实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惠施所谓“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的说法很相识。估计当时那个时候,这种诡辩很流行,还很吃香。这么多大名人沾沾自喜于此,可见学术界确实很混乱,难怪庄子很看不惯这种现象。

“黄马骊牛三”,这是说一只黄马和一只骊鸟是三件东西。黄马和骊牛明明是两个东西,却偏说是三个东西。这是怎么解释的呢?从形体上来说,牛、马、牛马是三个东西;从颜色上来说,黄色、骊色、黄骊色也是三个东西;从形体和颜色上来说,黄马、骊牛、黄马骊牛也是三个东西。当然,这些统统都是在诡辩。

“白狗黑”,说白狗是黑的。为啥啊,因为白狗的眼睛是黑的。这一条跟“犬可以为羊”一样,辩论的主题都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

“孤驹未尝有母”,这是说孤独的马驹,一个被抛弃的马驹,绝对不会有母亲的,是自己生出来的。没有母亲,难道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石头里蹦出来啊?这不好理解,不过这些辩手们会说马驹是有母亲的,但“孤”是没有母亲的。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长的木杖,每天去掉一半,千万年都去不完。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肯定也听出来了,惠施与他的辩手们的这些辩论主题,跟日常的常识都是反着来的,都是在诡辩。所以自然就遭到庄子的极力批评。庄子是怎么对他们进行批评的呢?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